聚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经济学家张燕生:实施需求侧管理,当务之急是增加老百姓收入

2020-12-19 18:28:58
来源: 时代周报

时代周报记者:谢江珊

谋定而后动。12月18日,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闭幕。作为中国经济的风向标,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经济工作基调和重点,将决定2021年中国经济发展的走向。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会议强调,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会议进一步明确,以扩大内需和强化科技这两大战略作为稳增长的支撑点,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确保“十四五”开好局。

会议再度提出“注重需求侧管理”,与12月11号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提“注重需求侧改革”相呼应。什么是需求侧管理?为何要强调需求侧管理?需求侧改革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间是什么关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接受了时代周报记者专访。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经济学家张燕生

需求侧改革是中长期问题

时代周报:回顾2020年中国经济市场,你如何评价?

张燕生:2020年最重要的影响来自新冠肺炎疫情。最初,专家判断疫情对中国的影响是短期和局部的。从后来的事实看,确实是这样的。绝大多数省份在今年的2月25号实现新增病例归零;3月19号,武汉新增病例归零;4月8号,武汉解除封城。随后,国内疫情从全面防控转向风险点管理,发现一例摁住一例,对经济没有再产生全面的大规模影响。

实际上,我预计,今年中国经济还能保持2%左右的增长,是全球主要国家中间唯一能保持正增长的国家。一是中国的抗疫比较成功;二是中国快速恢复消费和投资,在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等方面全面复工复产,保证经济社会生活正常化。对中国来讲,今年经济恢复过来了。

时代周报:12月11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强调,“注重需求侧管理”。 什么是“需求侧改革”?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提出来?

张燕生:在疫情中,中国经济各项指标恢复得最慢的,还是需求。如何通过需求侧管理,把扩大需求作为一个战略基点,是2021年经济工作的一个重点。

需求侧管理,主要是研究以扩大消费、投资需求为重点的宏观政策、结构政策和社会政策的改变。需求侧改革在很大程度就是要进行改革,清除抑制生产性、生活性消费和投资的政策和制度障碍。需求侧管理是短期的,需求侧改革则会涉及一些中长期的制度和政策,要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增加老百姓的收入是当务之急

时代周报:中国目前的需求结构是怎样的?

张燕生:2019年中国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但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为57.8%,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只有43.4%,都太低了。我们一直在奋斗,一直在爬坡,但蛋糕做得那么大,真正分给老百姓的部分还是非常少。提高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是当务之急。

中国已经从温饱走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下一步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时的需求结构跟过去完全不一样。过去40年已经翻过去了,不能再用过去40年的故事来讲未来的发展。

在新的发展阶段,核心是创新,要确定超大规模市场的量和质,引导世界上最齐全的产业链的现代化水平提升。增加老百姓的收入,扩大中低收入群体比重,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等迫在眉睫,都是当务之急,已经不能够再拖了。

时代周报:一方面需要消费拉动需求,一方面占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中低等收入群体存在消费能力不足、消费意愿低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一矛盾?

张燕生:需求侧管理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调整,就是增加居民收入。在过去的几个五年计划里,国家已经把居民收入增长率不低于GDP增长率作为一个约束性指标来推,努力解决蛋糕越做越大但居民收入跟不上的问题,现在看来,还是不够的。


90后、10后对美好生活的要求完全不一样

时代周报:在你看来,需求侧改革最需要突破的是什么?

张燕生:中国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是根本目的。但人民的需要,实际上已经发生新的变化,需求侧改革就是要解决不适应这种变化的政策和制度。这是需求侧管理和需求侧改革的重点。

举个简单例子,过去认为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达到峰值,但新基建投资的浪潮才刚刚开始。过去认为很畅通的交通,按照一小时经济圈和半小时经济圈来看,本以为是过剩的,当下则可能会变得非常不足。今年8月3日,国家发改委批复有关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的建设规划,就是解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需求侧管理、需求侧改革怎么适应高质量发展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不但政策和体制要变,人们的观念也在变化。尤其是1995年以后出生的“Z世代”和2010年以后出生的“α世代”,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要求,和前面几代人完全不一样。如何满足他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你会发现这对数字经济、数字技术、服务经济和智慧城市的发展,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时代周报:具体来说,需求侧改革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

张燕生:第一,如何使受疫情影响最大的领域,如旅游、餐饮、住宿等跟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发展得以恢复;

第二,要把就业优先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今年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比正常年份下降很多,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比正常年份下降很多。没有就业就没有生计,进而没有需求,也就没有消费;

第三,推进改善生活性消费和生产性消费的措施。比如在北京,你会发现吃早餐很困难,如何使人们吃早餐等跟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变得更加便利?

第四,医疗、养老、教育、婴幼儿抚育等矛盾较为突出,提高社会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养老金的覆盖率和水平,不断提高城乡教育和医疗服务高质量和均等化发展等,都对扩大需求有很重要的作用。


时代周报:需求侧改革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如何把握好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联动的节奏?

张燕生:其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内涵是三句话: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最终目标是满足需求。需求侧改革的重点是解决就业优先,通过宏观政策、结构政策和社会政策,把需求增长的潜能释放出来,保证生产性、生活性等需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解决促进需求增长的政策和制度上的障碍,进而引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虽然供给是可以创造需求的,但需求引导供给才是最关键的。需求侧改革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缺一不可。过去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因为供给端的问题比较突出。现在需求阶段变了,整个形势发生改变,要进行需求侧改革,从源头上来促进需求变化。

不要回到炒房子的路上去

时代周报: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只字未提房地产。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地制宜、多策并举,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在今年以及明年经济继续恢复的前提下,如何理解这一表述?

张燕生:完整的表述应该是两句话,第一句是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第二句,房子不但是用来住的,而且富人需要住,穷人也应该住,使居者有其屋。

“炒”本身就不是居住要求,而是投资要求,对经济的拉动在很大程度有泡沫成分:住房成了炒房,房子的商品属性成了金融属性。而居者有其屋,说的是房子的社会属性。要让房子回归其商品属性和社会属性。深圳房价涨得很快,我就非常担心:一个最有创新活力的地方,如果房价太贵了,还能做实体吗?还能做创新吗?还能够留住年轻人吗?

高质量发展意味着人们对房子的幸福感是提升的。从这个角度来讲,国家的态度很明确,构建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当要扩大需求的时候,首先应该本着需求侧管理、需求侧改革的思路,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底线思维,不要回到炒房子的路上去。同时,重视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加快完善长租房政策,房子的保障功能下一步还会继续加强。


反垄断不是针对某个或某类企业

时代周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十分罕见。这一提法有何深意?

张燕生:现在要建设高标准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这是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反垄断实际上是保障充分竞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设中间非常重要的一环。

时代周报:反垄断主要指反科技垄断和反金融垄断,结合郭树清此前关注新型“大而不能倒”风险的表态,明年对大型科技和金融企业来说,是不是一个变化之年?

张燕生:我相信不是。这是为了完善体制,而不是针对某一个企业或者某一类企业。反垄断,包括反行政垄断。中间出现的“大而不能倒”的问题等,都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