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耀华:打破区域壁垒 深度融入长三角科创一体化

杨静
2020-11-24 04:33:31
来源: 时代周报
“长三角区域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一体化是关键一环。过去各地发展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要素流动受阻、配置效率不高。” 上海市嘉定区众创空间联合会理事长郭耀华对《创业圈》说,现在,长三角各地的行政壁垒到了不得不打破的阶段。

文/杨静

大背景是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变,更加凸显了加快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紧迫性。

另一方面,长三角一体化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是中央赋予长三角区域的重要使命之一。

在《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明确,进一步把长三角地区建设成为“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级、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和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


郭耀华本人对长三角一体化话题,并不陌生。嘉定作为上海的西北门户,南接大虹桥商务区,西北与江苏昆山、太仓接壤。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的一体化,在长三角一直走在前列。

10多年来,郭耀华本人也见证了嘉定南翔一个个破小散乱老厂房如何升级为科创产业园的过程。智能硬件产业,已经是南翔智地的主打特色。远在大众与媒体视野之外的人工智能以及精准医学产业也在这里快速成长。

“但要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释放产业空间动力的话,一体化区域内的各行政主体行为不仅要做到不缺位不越位,还要实现政府行为的互认和协同。”郭耀华表示,“要拆掉行政之墙,把生产要素放到一个更高效的体系里去配置,建立一个统一的市场,进行统一的要素配置。”

路要通

如何打通行政壁垒,郭耀华认为有以下几大方面可以作为参考。

首先关键的一点是不要人为设置障碍,破除商品和要素流动的显性和隐性壁垒,坚持市场化向导。特别是在产业链整合方面,政府需要放手让市场化主体自主进行选择,从而促进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合理配置。

“比如可以接受企业把总部或者部分职能部门放在上海,把生产工厂放在昆山,没有必要让企业全部都在上海或者昆山。”郭耀华称,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只有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合理配置,各区域之间才有可能形成紧密的经济社会联系。

再者,要以要素市场制度一体化为重点,加快建设长三角统一市场,以要素供给一体化和基础设施布局为引领,以构筑符合价值链比较优势为重点,推动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资源的高效配置。

“政府搭建好平台,科创企业才可以唱戏。”郭耀华对《创业圈》称,“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的一大前提就是提高跨区域审批效率等政务服务水平,当中需要各地区之间实现协同,也需要同一个行政区域内各部门之间协同。”

上海嘉定南翔就展开跨省的探索,目前和浙江温州乐清达成合作,共同开发科创合作基地。借力南翔“科技50”品牌优势,共享院校、人才、科研等创新资源,推动技术成果转化。

其次,推动长三角科创一体化,还要发挥体制机制的优势,把三省一市的科技创新力量整合集中起来,在一些尖端科技技术领域实现突破。在郭耀华看来,这需要政金产学研共同努力。

对于政府来说,转变职能势在必行。重要的一点是摒弃拼速度、急逐利的行为,树立科学的政绩观。此外,还要摆脱对房地产的依赖,使房地产回归理性。不仅如此,要培育科技中介机构,搭起产学研结合的桥梁。

而对于金融机构来说,需要把金融支持渗透到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和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开发创新产品,支持科技创新发现好种子,培育好苗子。

在实践中,南翔在尝试打造出一条属于自己特色的创投产业资本链:这个产业链中,不仅有着政府创业引导基金,以及颇具活力的创投家群体以及极具影响力的金融投资机构,而且还衍生出了各类全方位为创业服务的中介机构。

至于企业,郭耀华认为,要立足科技创新、品牌打造,着眼于增强国际竞争力,到国际经济的大潮中去搏击,“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育一批伟大的创新企业,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

同样,郭耀华认为,大学和科研机构,要把基础研究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同时注重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要建立结构合理的科研人才队伍,既有可以进行基础研究的人员,也有擅长进行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的人才。

“能够做到和做好上述这些,就很容易解决利益分配的瓶颈,长三角各地区之间形成一体化,从项目的一体化迈向制度一体化。”郭耀华对《创业圈》表示。

扎实基础孵化工作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事关长三角能否成为强劲活跃的增长极。

“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意味着长三角一体化要为整个国家的区域发展战略服务。当前中国面临的挑战不是靠一省一市、一城一池去单打独斗就能解决问题的。”郭耀华对《创业圈》表示,推动长三角的科技创新,让它成为我国全面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战略依托。

但众所周知,创新需要长期的积累,需要经过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等艰苦的阶段。在此前的发展中,就出现了着眼短期收益,不着重长远的质量和效益的情况出现。这在郭耀华看来极不可取。

“科技创新过程中,政府必须要改变高增长时代的思维方式和一系列制度、政策措施,克服短期行为,树立长远观念。伟大的企业从来不是单纯靠引进的,而是更多从草根一步一步培养出来的。大家都想直接设研究生机构,直接略过小学初中高中的环节。”他称。

郭耀华认为,中国在尖端核心科技领域能力并不算强,原因正因为缺乏对基础研究的重视和必要的耐心。对比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可以投入八年、十年乃至更长研发时间,中国的科创企业一旦几年内出不了科技成果,团队容易面临被解散的风险。

“所以一些基础的孵化工作必要做好,必须要搭建好科创服务平台。”他对《创业圈》表示。

比如,对于一些小型科技企业来说,就要提前考虑到他们需要的最基础的创新服务需求,关注到人的需求避免让他们一走出高校就成为“无头苍蝇”。

小微企业之难、之苦、之艰,郭耀华懂。如何做好基础孵化服务,他有套经典的总结—放下身段、耐住寂寞。

以南翔智地的做法为例,首先就解决任何公司都需要最基础的办公空间,搭建基础孵化服务平台。和多数园区不同的是,南翔智地没有满脑子都是钱且并不急着赚钱,为的就是留给产业发展足够的培育时间。除了空间上,合作也在顶层设计上展开,引入金融资本为园区服务之路也被践行可以走得通。

值得一提的是,发挥规模效应也是一方面—联合各大科创空间。在嘉创联的成员单位中,有源自复旦,聚焦精准医疗的上海(南翔)精准医学产业园;有出身清华深耕生物医药技术转化十年的创源 NanoSpring。

“把各大空间联合起来,多做经验的交流,也是促进要素的流动和协同,进一步形成产业集聚。”郭耀华展望。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