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小蕾:“双循环”应作战略规划,以底线思维做最坏的打算

余思毅
2020-08-07 09:16:39
来源: 时代财经
左小蕾指出,中国14亿人的市场,酝酿非常巨大的市场,随着中产阶级的消费能力、支付能力提升,是可以支持很多新产品。

今年5月以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被多次提及。

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中国当前及中长期经济形势,为未来一段时期的经济工作定调。会议再次强调,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中央多次强调“双循环”战略,外界纷纷解读“双循环”战略或将贯穿在“十四五”期间,成为短期和中长期发展的主线。

8月5日,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向时代财经指出,这一战略部署既与国际经济环境变化有关,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内在要求。

从外循环以及外部环节来看,“在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上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猖獗以及‘断供’压力的背景下,部分大中型经济体可能被迫实施某种产业备胎战略。由于我国具有规模经济突出、产业配套条件较好等有利条件,在国内国际经济循环中将会表现出更强的韧性和调整能力。”刘世锦指出。

而就内循环而言,刘世锦认为,“我国经济已进入以服务业比重提升并逐步处于主体地位的增长阶段,尽管数字经济等的发展提高了服务业的可贸易性,但总体上看,服务业仍然大多是本地化的、不可贸易的,这样必然提升内需在整体经济活动的比重。”

从政策和产业的角度,如何解读和领会“双循环”战略?企业应该怎么做?8月5日,时代财经专访了独立经济学家、前国务院参事室研究员、前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

“我们要把目光投放到全球,以底线思维做最坏的打算。”左小蕾指出,美国、欧洲、日本加起来不到10亿人口,人均GDP最高。但目前由于不可抗拒的原因,以及市场饱和度等问题,中国在欧美市场从原先的开拓转变为防守。

“中国14亿人的市场,人均GDP突破一万美元,酝酿非常巨大的市场。随着中产阶级的消费能力、支付能力提升,他们可以支持更多新产品。而‘一带一路’沿线、拉美地区,对假发、低端手机等消费品有庞大的需求,中国可以做突破式的开拓。 ”

对于制造型企业,左小蕾认为,想要抓住“内循环”的机遇,就要挖掘下沉市场,到二三四线城市和农村。至于芯片产业的发展,左小蕾坦言,芯片从研发到投产是有个漫长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这个过程中,上市芯片企业市值泡沫会不断膨胀,投资者要慎重细察政策是否有针对性,能否填补市场空白等。”

图虫创意-903765873387634749.jpg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双循环”战略是做最坏的打算

时代财经:建构国内外“双循环”战略一出,有声音解读为主要是“外国、外资靠不住了”。应该如何理解“双循环”战略提出的背景?

左小蕾:国外疫情的蔓延、贸易保护主义等打乱了多年来在全球化以及比较优势下所形成的国际产业链。

中国提出“双循环”,是在坚持改革开放的同时,面对全球产业链改变做出的新决策。实际上,这种调整不是坏事情,某种意义上倒逼中国深化改革,提升我国的技术和产业竞争优势。

过去,全球大分工是根据比较优势配置资源。在全球供应链条中,美国拥有技术密集、资本密集的优势。他们把高精尖产业如大型飞机制造、计算机互联网、芯片制造等的核心技术与知识产权都牢牢掌握在手里。至于具体的产品制造都外包给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

中国因为有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可以承接一些较为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改革开放让中国承接了全世界的产业大转移以及加入WTO。中国努力融入全球化,促成了中国的制造业和国外商贸的循环。这种循环创造了就业,增加了收入,带来了GDP增长。

这是历史的选择。按照这样的资源优化配置,彼此进行交换,形成了较为固定的供应链模式。彼此都有巨大的财富效应,这本是经济学追求的理想化目标。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有很多关于发展顺序的讨论,比如,“贸工技”与“技工贸”之争。当时,从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出发,较为主流的观点是“如果在比较优势的情况下,自主创新是不太必要”。在1988-1995年,联想的“技工贸”胜过了华为的“贸工技”。

但今天的国际状况,打破了经济学上顶礼膜拜的像比较优势这样的经典理论。当然,中国想共赢而不可得,但这也倒逼中国必须自主创新,必须谋求自己发展。中国必须要自己掌握基础、核心的技术,否则别人要“掐脖子”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时代财经政府对外表态,中国对外开发的大门不会关闭,建构“双循环”不仅仅是把国内循环充分发展起来,还要实现内循环驱动外循环。这又是怎么理解?

左小蕾:二季度,中国的出口实现正增长。中国对外贸易在不断地发展中,最大贸易伙伴从过去的美国、欧洲变成了东盟。面对美国的封锁、禁运,中国当然要找愿意与中方合作的地区与伙伴。现在中国更多投入到东南亚市场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当然,中国并没有放弃欧美市场。我最近调研假发业,中国的假发业在全世界占70%的市场,而且大多数销往非洲和美国。这说明,若是一些生活必需品、劳动密集型的产品,美国还是阻挡不住的。

现在大家盯着华为等科技企业,认为中国公司好像和国外已经断绝关系了。并不是这样子,对美国的贸易不是没循环,还是在努力地循环,跨境电商等无接触贸易还是增长得很快。

我们要把目光投放到全球,以底线思维做最坏的打算。

美国、欧洲、日本加起来不到10亿人口,人均GDP很高。仅美国3亿多人口,就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但目前由于不可抗拒的原因,以及市场饱和度等问题,中国在欧美市场从原先的开拓转变为防守,但中国没有放弃欧美市场。

中国14亿人的市场,人均GDP突破一万美元,踏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门槛,酝酿非常巨大的市场。随着中国人的收入的不断增长,中产阶级的消费能力、支付能力提升,是可以支持很多新的产品。

美国无论如何发展,其制造的产品最终通过销售才能实现其价值。苹果手机占全世界25%的手机消费,80%在中国。如果苹果手机在中国被封锁了,苹果的业绩肯定直线下降,美国毁敌一千自损八百。以后华为手机、小米手机可能主要在中国循环,以中国市场为主。

而“一带一路”沿线、拉美地区,中国会去做突破式的开拓。这些地区人口巨大,对假发、低端手机等消费品有庞大的需求,而且在“一带一路”的引领下,较少受到美国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

时代财经:“双循环”的建立,需要长远的规划?

左小蕾:应该做长远的战略性的规划。

外国人是把控不得的。不管美国换哪个总统,特朗普是否连任,都难以预测他的对华政策,是否会延续把中国当假想敌的战略。拜登上台就不会打压中国企业吗?很难说的,说不定比特朗普更糟糕。

美国有延续政策的惯性。上一任总统的政策如果没有太大地危害国家利益,政策还得延续的,这是美国的制度性安排。

芯片产业的突破尚需一段时间

时代财经:对于制造业来说,过去强调升级转型,在一个赛道上不断求索创新,现如今强调“双循环”,是否对这类企业提出更高的要求?这类型企业应该如何调整?

左小蕾:过去,中国把质量高的产品优先出口,现在鼓励出口转内销,外贸型的制造业要根据国内市场情况进行调整,包括调整定位和销售策略,找到自己的目标消费群体。

同时,国内的制造业注意拓展下沉市场空间,到二三四线的城市里,到农村和低收入群体之中。过去低收入人群享受不到很高端的产品,现在要强化内循环市场,就要提升老百姓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时代财经:现在国内供给出现过剩的情况,如何解决?

左小蕾:生产过剩的问题是短期的。从战略上来说,追求供给和需求平衡是我们的目标,经济增长最终将主要依赖以消费为主导的市场。

疫情后,政府要稳定经济增长、就业以及市场主体。只有生产端充分复工,企业有投产意愿,才会有招聘计划,才能稳定就业,这就直接导致了生产过剩。但这是短期的情况,因为只有稳定就业,人们的消费欲望才能保持,只要消费水平得到保持与稳步提升,未来供需就会达到平衡。

现在是有生产过剩的问题,但不必去夸大。政府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尽快让市场走向平衡,把14亿人的消费市场开拓出来。

时代财经:科技产业如何突围,才能反制个别国家对我国的科技脱钩?打通“双循环”,为科技发展疏通政策上、产业链条的梗阻,具体要在哪些地方发力?

左小蕾:首先中国还要跟外国谈判,芯片总是需要的。

芯片产业有一个摩尔原则,高端产品每隔18个月就要更新换代。美国芯片现在已经走到了7纳米的水平,中国要做好最坏的打算,争取在最短时间内赶上。

第二,像华为这样的高科技企业,我不建议政府施以太多指导或帮助。华为知道市场需要什么,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知道自己未来缺什么。

第三,从整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来看,中国应该全方位支持基础科学、应用基础科学的研究。华为是生产性企业,研究的都是应用性的,跟市场密切相关。但其产品涉及基础性的应用技术,比如无线充电的基础理论研究,不是每个企业能完成的,这时候就需要政府对基础学科给以支持和重视。

时代财经:近日,国务院正式发布《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股市半导体板块领涨。股票市场的科技公司,是否最为值得投资?有半导体公司去年仅有4.4亿元的营收,却撑起了过千亿元的市值。怎么看待现在半导体估值特别高的现象?

左小蕾:有政策支持固然很重要,但对行业是否有实质性的支持是要等到政策落地——细察政策是否促进行业发展;是否对生产研发有支持;带来什么样的效果和预期;惠及的企业是否真正具有研发潜力,其主要经营的方向是否跟研发密切相连;企业能否迅速填补缺口,为填补缺口做出了哪些贡献等等。

现在投资者都没有仔细考虑上面的问题,而是两眼一抹黑,跟风炒概念。但资本市场、金融市场从来是非理性的,这种情况是改变不了,我们只能呼吁投资者要理性看待,理性分析政策是不是精准、有无针对性、能否解决难点痛点。

需要指出的是,高精尖产业跟贸易代工不太一样。代工把订单、原材料、生产标准、机器设备准备好了,按部就班、流水线作业就可以了。芯片制造则要有成熟的研究结果并能够进行大规模生产。

研发过程从“0”到“0.1”,这个过程很漫长,高技术人才要进行各种技术攻关才能成功。把技术变成一个产品是“0.1”到“1”,这个过程不是拥有技术就可以,还要设备支持,通过稳定、技术含量高的设备把技术转换成产品。把产品变成市场是“1”到“N”的一个过程,芯片的生产线很贵,进行量化生产才能推向市场。

科技跟其他都不一样,不能一蹴而就。科技股的高估值、低营收,也在情理之中。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新行长任职资格获批!邯郸银行去年净利润“腰斩”,不良贷款率上升
卖奶茶卖出百亿身家,四川80后夫妻干出今年港股迄今最大IPO
在深圳湾开出专门店,李嘉诚家族北上抢客,最高降930万港元推售香港豪宅
首都医科大学国家医保研究院蒋昌松:胰岛素集采政策趋稳,让企业拿该拿的利润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