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国发院院长姚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关键在提振消费

陈泽秀
2020-07-31 16:19:49
来源: 时代周报
姚洋认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其主要支点是扩大国内需求,这将贯穿在“十四五”期间,成为短期和中长期发展的主线。

时代周报记者  陈泽秀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重在分析中国当前及中长期经济形势,为未来一段时期经济工作定调。

会议指出,“二季度经济增长明显好于预期”,但同时也指出,当前中国“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在为下半年宏观政策定调、谋划中长期战略布局时,会议明确,“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接受时代周报记者专访,对此次会议内容作了深度解读。姚洋认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其主要支点是扩大国内需求,这将贯穿在“十四五”期间,成为短期和中长期发展的主线。


姚洋
北大国发院院长、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金融40人”常务理事和“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2016年当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获2008、2014年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第一届和第二届浦山国际经济学奖(2008年、2010年)、第二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奖(2008年)。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制度转型、开放条件下的中国经济增长以及农村发展。   

“国内大循环为主体”非计划经济

时代周报:这次政治局会议强调“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这种表述意味着什么?政策会出现比较大的变化吗?

姚洋:这次政治局会议不仅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同时也研究了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的建议。我认为这里面提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主要是在为“十四五”规划做准备,并不意味着政策有很大的转向。

会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主要支点是扩大国内需求。过去这些年,我们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政策是具有连续性的。

这次疫情暴发之后,中国经济复苏比较快,但是需求没有跟上生产的步伐,暴露了中国经济的短板—国内需求不足。我理解,这次政治局会议比较重要的前瞻性判断是:不仅在短期,而且要在中长期提升国内需求。

时代周报:近期,中央不少会议都提到,“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于新的发展格局,该如何理解?

姚洋:此前,大家对“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有一些担心,担心回到过去的计划经济时代,完全变成过去所谓的“自力更生”。但从这次政治局会议的表述看,我没有看到有这方面的内容。

我认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主要还是强调扩大国内需求。在金融、技术等领域,还是要构建一个开放共荣的国际环境。一个国家关起门来搞技术,困难是非常大的。

有人说当前全球化正在退潮,笼统地这么说,是有问题的。全球化在技术等某些领域有所退潮,但其他领域并没有出现非常大的退潮。

今年上半年,中美关系看起来好像剑拔弩张,但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还有10多家,美国流入中国的资金还在增加。最近一段时间,中美之间仍然保持着经贸联系。

时代周报: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背景下,下半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在国内吗?

姚洋:应该还是在国内。上半年净出口对中国经济的贡献不小,但下半年能否持续还是个问题,所以还是要靠国内。靠国内的话,要么是投资,要么是消费。投资方面要谨慎,不能又搞成新一轮的债务扩张。

消费的潜力很大,我觉得下半年,政府应该在消费方面加把力。我们从来没有遇到过今年这种消费负增长的情况。过去有过经济下行的时期,但消费仍然是增长的。问题主要出在投资方面,今年消费、投资都下降了,不能只管投资、不管消费。

以扩大内需为基点,给“十四五”定调

时代周报:疫情发生以来,你一直在呼吁要给低收入者直接发钱。为什么?下一步应该如何刺激消费?

姚洋:经济发展是一个闭环,现在这个环路上,需求塞住了,但我们把太多精力放在了供给方面,这在短期内是不对的。

在经济恢复的过程中,生产面恢复得更快,需求面恢复得慢,经济呈现出水桶效应,最短的那块板决定了经济的运转情况。现在整个需求不旺,经济就运转不起来,没有办法形成闭环。所以政策的着重点,应该是提升消费。

因为疫情,全世界很多地方都给老百姓发了现金,但中国没有发现金,一些城市发的是消费券。发消费券的目的是促进生产,因为消费券基本都规定了可以买什么东西,实际上是个打折券,效果并不大。好多人拿到消费券,发现可以买的东西他不需要,这个消费券相当于作废了。

我认为,发放消费券不是一个最优的办法,如果想增加消费,就直接给收入比较低的人群发钱。这些人的消费倾向很高,发了钱就能马上消费。

时代周报:从这次政治局会议对下半年政策的定调看,还存在这种“重生产、轻消费”的思路吗?

姚洋:这次会议的表述发生了转变。前几次会议主要侧重如何恢复经济,重点在“六保”。这次政治局会议着重提出,“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这是比较大的突破和亮点。

以前也提扩大内需,但这一次把“战略”变成了“基点”,就是说,以后国内市场要以国内需求为基点来考虑。这是给“十四五”定调,既是短期的改变,也是中长期的转变。

“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关键看要怎么去落实。短期看,消费具有内生性,一方面,老百姓没有钱,另一方面,对未来看不准,所以大家都不愿意消费。促进消费,只能用凯恩斯的办法,在老百姓自主性消费之外,添加一块由政府出手增加的外生性消费。

货币政策不会大规模退出

时代周报:财政政策方面,政治局会议指出,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注重实效。要保障重大项目建设资金,注重质量和效益。这是否意味着基建投资会引领经济复苏?

姚洋:那倒不见得。保证重大项目建设资金,不一定要靠基建去推动复苏,如果这样理解,就与政治局会议提出的“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相矛盾。

我觉得,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今年新增的地方政府专项债要集中起来使用,地方政府不应该开工太多的工程,而是要保证重大工程。另一层意思则是,防止地方政府走老路,去借很多的商业性债务。

时代周报:之前市场都很担心,下半年,宽松的货币政策会退出,这次政治局会议对货币政策的表述是“灵活适度、精准导向”,应如何理解?

姚洋:首先,“灵活适度”意味着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会大规模退出。即使是在并不缺资金的情况下,货币政策也不应该收紧。

现在制造业的投资跟去年同期相比还是下降的,货币政策如果收紧,会给企业传递消极信号,进一步打击投资意愿。

“精准导向”就是把资金引导到最需要它的地方去。不光是现在要这么做,任何时候,货币政策都应该精准导向,否则资金就浪费掉了。

时代周报:最近,很多资金流入股市、楼市。政治局会议要求,确保新增融资重点流向制造业、中小微企业。这是不是加大了货币政策的实施难度?

姚洋:没错。因为整个经济还在复苏过程中,很多中小企业开工不足,资金不是他们最需要的东西,他们最需要的是订单。这种情况下,货币就会流到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去。如何把握货币政策的度很重要。

另一方面,这也说明,要让国内的需求赶紧提升起来。这样一来,中小企业都有订单了,对信贷的需求就会同时提高,金融系统才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