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肖耿:技术变革加速大湾区金融开放

王心昊
2020-06-02 03:01:23
来源: 时代周报
26条措施+15项工作力促大湾区金融业融合发展,而在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教授、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会长肖耿看来,大湾区金融开放的最终目的,在于依托广深港澳、建成中国离岸经济生态圈。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粤港澳大湾区连续第四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两会前,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四部门联合出台《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推进粤港澳资金融通渠道多元化、进一步提升大湾区金融服务创新水平、切实防范跨境金融风险五个方面提出了26条具体措施。

5月23日,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已制定2020年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工作计划,并将具体落实支持符合条件的港澳银行保险机构在大湾区设立经营机构,支持粤港澳发展特色金融业,研究在大湾区设立保险服务中心,加强三地金融监管合作等15项工作。

26条措施+15项工作力促大湾区金融业融合发展,而在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教授、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会长肖耿看来,大湾区金融开放的最终目的,在于依托广深港澳、建成中国离岸经济生态圈。

“26条”是必由之路

时代周报:两会之前出台《意见》、两会期间出台具体执行细则,这对推动大湾区金融发展有何重要性?

肖耿:金融支持大湾区发展并不是一个新的提法,这次提出的多项政策此前已有过探讨和酝酿,政策应该很快可以落地,只是说在内容方面还需具体化。

金融的开放对中国来讲一直是个挑战。目前,在人民币市场的开放上,上海承担的明显是一个“在岸金融中心”的职能。但你看美元结算中心,不仅有在岸的纽约,也有离岸的伦敦。与此一样,人民币市场也需要有一个不以本币为结算基础的离岸市场。从这个角度来看,香港作为一个和美元体系联系的人民币离岸中心,在过去40年,对内地经济的贡献非常大。

大湾区作为中国最开放、最活跃的都市群,也是最有可能融入整个世界经济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大湾区在金融方面的改革势在必行。换句话说,金融改革决定整个大湾区未来发展的方向。

时代周报:你认为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的方向应该是什么?

肖耿: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建成一个以港币为基础的离岸金融市场,进而形成离岸生态圈。但离岸金融生态体系的建设,绝不是简单放开香港与大湾区的资本流动就可以实现的。

在这种“离岸”或者说“准离岸”的探索中,包括自贸区的建立以及很多措施都已经出台,但效果都比较一般。这是因为我们始终面临一个困难:要实现“离岸”,中国需要一套完整的金融生态体系。这套生态,不仅需要离岸的以美元和港币为基础的准美元体系,也需要以大湾区为主、再加上自贸区等准离岸区域共同组成。

所谓的“准离岸”,是因为这套体系既是在岸又是离岸,实际上实行的是一个双重生态体系:既可以用人民币,因为它已经在人民币体系里面了,但又需要跟香港、澳门还有海外拥有很密切的相互的经济往来。

具体做法上,就像上海自贸区、上海临港、深圳前海,还有珠海横琴一样,采用特别账户。整个设计都是通过特别账户,像沪港通、债券通、深港通那样,通过一条条管道,打补丁一样把它们打通。

如果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意见》,就不难发现,它其实是从部委的层面向最终的目标靠拢。这26条措施,可以说是大湾区金融实现最终目标的必由之路。

生产要素流动仍存障碍

时代周报:大湾区金融建设,目前最大的痛点在哪里?

肖耿:目前大湾区金融建设的最大瓶颈,在于生产要素相互流动仍存障碍。

从地理以及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来说,粤港澳大湾区作为经济区域,内部联系越来越紧密。但我们也要意识到,这里面有很多障碍。要打通这些障碍,数据、信息、能源、资金这些生产要素才能自由流动。

怎样来打通生产要素相互流动的障碍?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大湾区内有两套完全不同的体系:港币的生态体系是完全开放的,人民币的体系虽然这些年在开放上做了不少工作,但相较于港币,管制还是比较多。这样两套系统没有办法兼容,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再建立一套新的生态系统。

这一套新的生态体系,我把它叫做“一揽子货币”。它既可以跟人民币体系匹配,又可以跟港币匹配,但是它自成体系,有自己的一套风险管理框架。这套生态体系可以先在大湾区落地,并通过电子围栏的形式加以监管。在大湾区里的所有经济活动,都可以纳入到这一套体系当中。市场的参与者只要符合监管要求,就可以在大湾区内自由使用这一套“一揽子货币”,促使内部资金自由流动、相互融通。

时代周报:这套体系是否和SDR(特别提款权)类似?

肖耿:这套体系充分考虑了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SDR模式。另一方面,虽然与欧盟由主权国家构成不同,但由于大湾区内包含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欧盟的整合经验的确值得借鉴。事实上,欧元的整合极大降低了欧盟内部的交易成本。

应当说,要用一套新的生态系统去替代美元不现实,但我们仍然要做好两手准备。现在的世界格局和三四十年前相比,已经发生根本改变,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共识。世界上有大哥也有小弟,大哥也要守规矩,不能随便印钱把资源全部吸走,不然的话,其他几个兄弟就会联合起来反抗。

时代周报:近期不少在美股上市的科技企业纷纷表态要回港股上市,你如何看待这股“回归潮”?

肖耿:科技企业回归港股可以说是大势所趋。

一方面来说,这部分企业当时去美股上市,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同股不同权的问题,现在这个问题在港交所方面已经基本得到解决,他们的回归其实是必然事件。

对于这些企业而言,回来不是问题。回哪里?怎么回?这两个才是问题。这些企业都是在离岸市场上市的,他们享受到离岸市场带来的所有优势,全球各地的投资者带着钱投入到他们的公司里。现在这些在离岸市场上市的企业要退回来,肯定也只能是退到离岸市场上,在目前的状态下,香港基本上就是唯一的选择。

这个问题也可以延伸到,为什么我建议把整个大湾区做成离岸市场。如果整个湾区都是离岸市场,这部分企业的回归必然直接奔着大湾区了。但目前来说,像深圳还是属于在岸市场,资金不能自由进出,对于国际投资者而言,吸引力还是大打折扣的。从这个意义而言,金融的互联互通,是大湾区经济活力组成部分中很重要的一环。

技术变革作支撑

时代周报:今年4月,数字货币在四个城市落地试点,这是否意味着历史性变革?

肖耿:央行的数字货币试点,更重要是体现在技术的突破上。

从基本的货币概念和框架来看,央行的数字货币并没有突破现有框架,只是改变了原本纸币和硬币的发行模式。但从技术上看,央行数字货币的试点可以说是划时代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掌握技术后,我们不仅可以把它们用到人民币上,也可以用到“一揽子货币”的发行和监管上。

像Facebook的数字货币Libra,它的推进过程非常快,倒逼我们加快推进数字货币落地的速度,这是一个“赢者通吃”的游戏,如果我们步伐落后于Libra很多的话,市场就会被Libra全部占据,跟5G技术一样。

时代周报:金融科技的进步将如何促进大湾区金融发展?

肖耿:要实现大湾区资本要素的自由流动,金融监管不可缺位。其中,金融科技进步是完善金融监管手段的重要前提。

事实上,要实现大湾区内部资金的自由流动,就是要在大湾区通过电子围栏先把它围起来,然后在这里面整合金融资源及其他金融背后的要素资源,相互融通,有效流动。

在电子围栏里面流动的,就是由“一揽子货币”组成的数字货币体系。在这个数字体系里面,监管机构能够有一套新的数字监管方法:谁可以进去?进去以后怎么出来?并由此发展出一套真正可以融通整个大湾区资本的方法:资金一旦进入这个体系,就不会再有内地九市和港澳之间的差异。这样一个框架在过去是不敢想象的,但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进步,都可以实现了。

(实习生文海媚对此文亦有贡献)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