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水养鱼”关键在保护市场主体

时代周报
2020-06-02 02:37:36
来源: 时代周报
李克强表示,规模性政策“注重的是稳就业、保民生,主要不是依赖上基建项目”。政府直接主导基建项目以带动就业刺激经济,曾经有过不错的实践,但在财政形势严峻以及基建项目收益率下降的背景下,必须走出一条新路。

5月28日,在全国人大记者会上,李克强总理表示,应对这场疫情冲击,我们既要把握力度,还要把握时机。正是根据前期的经验和对当前形势的判断,我们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推出的规模性政策举措应该说是有力度的。过去我们说不搞“大水漫灌”,现在还是这样,但是特殊时期要有特殊的政策,我们叫作“放水养鱼”。没有足够的水,鱼是活不了的,所以我们采取的措施要有针对性,要摸准脉、下准药。

疫情冲击经济,各项政策包括财政政策需要更加积极有为,这是一个毫无疑问的共识。但施策的力度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用来纾困的资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则难免人言人殊。

对于“钱从哪里来”,李克强透露,这次规模性政策筹措的资金分两大块,一块是新增赤字和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共2万亿元。另外,更大的一块是减免社保费,就是动用失业保险结存,推动国有商业银行让利和自然垄断性企业降价,从而使得企业的经营成本降低。

这样的力度够吗?据测算,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出台的财政措施约占201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4%。有论者因此质疑,类似力度是否足以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冲击。这种声音有一定代表性,因为在两会之前,很多人以为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就是大放水,就是人们俗称的“大水漫灌”。

现在把政府工作报告和总理答问结合起来可以发现,尽管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其重要内涵之一的确是要适度加大支出强度,因此需要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发行特别国债、增加专项债券规模,但鉴于中国经济的特点和民生实际,只有摒弃“大水漫灌”才能确保投资的精准性。

相比“钱从哪里来”,“钱向哪里去”的问题更为公众所关注。确保精准投资,扩大有效投资,意味着必须聚焦于疫情暴露出来的薄弱环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领域,依靠科学论证和有序推进,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在此之外,更要找到一条总理所说的财政政策积极有为的“新路”。

李克强表示,规模性政策“注重的是稳就业、保民生,主要不是依赖上基建项目”。政府直接主导基建项目以带动就业刺激经济,曾经有过不错的实践,但在财政形势严峻以及基建项目收益率下降的背景下,必须走出一条新路。

这样的新路,通俗而言就是总理所说的“放水养鱼”。“鱼”何所指?以占有部门分类,国民财产可分为企业部门、金融部门、政府部门、居民部门等四大类财产,“鱼”即指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

新增的赤字和特别国债全部转给地方,直达基层和农村;“放水养鱼”,“水”的流向确定为稳就业(中小微企业)和保民生领域。为什么要把好不容易筹措来的纾困资金主要用在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的身上?道理很简单,不仅由于它们受到的冲击最大,境况最危险,更因为在当前形势下,保护市场主体是经济复苏的关键,也是当下的要务。

运用积极财政政策来稳就业、保民生,必将给广大中小微企业纾困,必将激发市场活力,使居民能够安心消费,从而促进市场的全面复苏和繁荣。这一点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钱是可以生钱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钱可以创造新的财富,从而涵养税源,使财政可持续。”这样的“新路”要坚定地走下去。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