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或将倒逼农业数字化进程加速

杨国英(财经专栏作家)
2020-05-20 13:49:14
来源: 时代周报

“去全球化”以及“全球粮荒”的谣言四起,让“三农”的重要性再次凸显。 

尤其是主粮和生鲜农产品的供需稳定问题,是不是也需要通过加速变革,建立一种新的“常态”,来应对全球疫情防控、各国“围墙高筑”的常态化? 

事实上,抛开全球形势的走向不论,我国农业的问题,长期以来都是供需匹配性不足造成的结构性问题,疫情并没有改变,而是凸显了这一问题。我国的农业生产,是以比中小企业实力更为薄弱的家庭为单位进行的,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农产品从田间到饭桌的供应链优化,都有极大的提升空间。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直接瞄准需求端的数字化,成为了疫情时期稳定农产品供需的重要抓手——春节后的疫情,直接带来了农产品流通阻滞、餐饮业需求缩水、价格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而数字化的电商直播、物流保障,在很大程度上化解了这些问题,正是这一现象,让如何通过数字化解决“三农”困境成为了特别重要的议题。 

在政策扶持之外,数字化之于疫情之下的“三农”变革,必然会成为一个以技术升级、模式创新为特色的重要抓手。 

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地视察时,都肯定了电商“新业态”和直播带货的新销售模式对于推销农副产品、群众脱贫致富和推动乡村振兴的价值。而事实上,当前国内的农业数字化实践对于农业产业化的变革,已经从销售深入到供应链,甚至已经开始从源头上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 

近几年,电商平台明显在聚焦“产业带”的概念,对农业的带动,同样强调产区、产业、数字生态。电商龙头阿里巴巴已经提出,将建立产、供、销三大中台,在全国落地1000个数字农业基地,对农业产业进行全链路数字化升级。

相比传统的农产品产、供、销体系,由于电商业态、直播模式与消费者更近,数字技术作为工具,对农业产业化的赋能可以做到以需求为导向。比如,以物联网技术驱动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用区块链技术保证产品品质可溯源,以海量、实时的消费数据为导向实现农产品的订单式生产……所有这些,既是以往农业产业化升级的痛点,也是消费者所格外关心的。 

比农业升级更难的,实际上是农民、农村身份的转型升级。作为已经被脱贫攻坚定义的“三农”之本,农民的利益和需求尤其不能被排除在农业的数字化红利之外。从目前的电商试点经验来看,积极引导传统农民成为“数字农民”是核心——数字化解放了生产效率,这意味着,数字赋能之下的农业一方面需要引导农民科学生产,同时也必然会分化出数字化管理、数字化销售这些新型职业。坚持这一路径,可能需要更大的投入,但可以保证数字农业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又避免对农业人口的挤出效应。 

数字化对农业的渗透,近两年呈明显加速之势,疫情只是再次按下了快进键。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数字乡村”的概念;2019年,国家提出的数字乡村战略,进一步提出了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扩大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商务部5月12日发布的数据则显示,2019年,我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3975亿元,同比增27%。 

随着疫情防控的“常态化”,有两点变化将是值得注意的。就农业本身而言,随着农产品网络销售的高增长,农民、政府、行业对农业数字化价值的认知全面提升,加之脱贫攻坚进入决胜之年,数字化深度介入“三农”变革的条件将越发成熟。 

数字化不仅是对粮食问题和“三农”问题的呼应,在疫情与经济两大命题的摩擦碰撞之下,就适度超前投入推动经济转型、增强经济韧性而言,数字化也是对“新基建”浪潮的顺应——在疫情之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数字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必将会加大投入,在“新基建”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