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手”李小加:港交所十年追梦

黄嘉祥
2020-05-12 02:43:32
来源: 时代周报
实际上,李小加的这一决定,或在半年前就有了征兆。2019年12月,李小加减持港交所股份,套现约1.67亿港元。这是李小加执掌港交所10年以来的首次减持。

港交所即将告别李小加时代。

5月7日,在交出2020年一季度成绩单当天,港交所(00388.HK)发布公告,集团行政总裁李小加将于本期合约期届满后将不再续约。

这意味着,这位执掌了港交所10余年的掌门人最迟将在2021年10月底卸任。

李小加表示,过去的十年是其人生经历中最精彩、最激动、最自豪的十年。港交所是一个梦公司,有一群追梦的人,现在很多的梦想已经实现了,有一些开始实现,还有新的梦等待追寻。

李小加便是追梦的代言人。

从推动内地与香港证券市场互联互通,到收购全球最大的金属定价中心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再到推动上市制度改革拥抱新经济,十年时间,李小加一步步把港交所从一个区域性的、单一资产类别的传统交易所打造成一个现代化的、多资产类别的国际领先交易所。

在港交所5月7日举办的传媒电话会议上,李小加回应了其不再续约港交所总裁一事,称其花了10年时间在港交所“磨一剑”,18个月后将隆重“交剑”。目前,港交所正在全球寻找新的“剑手”,港交所的一切战略规划等都没有变化。

5月11日,中泰国际分析师颜招骏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港交所是由一群专业人士共同管理的企业,业务发展非常成熟,企业管治非常优势,李小加卸任对港交所的业务发展不会有太大影响。经历邝其志及周文耀年代,再进入李小加年代,港交所的业务及股价发展也蒸蒸日上。继任者会延续集团目前的发展,不会有太大转向,仍然会立足中国、连接全球及拥抱科技。

十年磨一剑

当过石油工人、记者,做过投行,作为港交所第一任来自内地的CEO,李小加有着堪称传奇的人生经历。

1961年,祖籍东北的李小加在北京出生,青少年时期随支边父母在甘肃长大,初中毕业后,他进入石油技校并成为一名石油工人。恢复高考后,李小加被厦门大学录取,主修英国语言文学专业,大学毕业后成为《中国日报》的一名记者。

1986年,李小加赴美留学,先后获得美国阿拉巴马大学新闻系硕士学位和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博士学位。留学毕业后,李小加曾在华尔街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1994年从律所转向投行加入美林证券,5年后便高升至美林证券中国区总裁。

2003年,李小加加入摩根大通任中国区主席。在这期间,他牵头引进行业内多项重大交易,其主导的中海油196亿美元竞购美国尤尼科事件,被认为开创了中国企业的新时代。

2009年是李小加职业生涯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也是其与港交所缘分的开始。

这一年的10月16日,48岁的李小加加入港交所,并于2010年1月16日接替周文耀,出任港交所行政总裁。

市场对其评价不一,寄予厚望有之,质疑亦有之。在此背景下,李小加开启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上任伊始,李小加便公布港交所《战略规划2010―2012》,“内地与国际”是他给港交所的两个定位。同年,李小加对港交所交易时间进行改革,推动港交所与内地交易所接轨,香港股市开盘时间与A股实现同步。

此后,香港与内地市场互联互通的范围逐步扩大。

2014年11月17日,沪港通开通交易;两年之后,深港通开通;2017年,债券通开通,标志着香港和内地金融市场互联互通进入新阶段。

2020年初,李小加在回望过去十年时感叹道,香港在过去的十年已当之无愧地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最重要纽带。

李小加多次以“桥”来比喻互联互通,指港交所是建桥者,桥建好后,自然会有车行。

数据显示,沪深港通开通5年以来,北向流入金额达到1.01万亿元,外资持股达1.44万亿元,南向资金流入金额为1.07万亿港元。债券通开通2年多以来,达成交易超过3.8万亿元。

据2020年一季报,港交所收入为40.09亿港元,同比下滑7%;同期股东应占溢利为22.62亿港元,同比下滑13%,但港交所来自沪深港通的收入及其他收益创下4.04亿港元的季度新高,较2019年第一季增长74%。沪深港通的北向及南向交易的平均每日成交金额同创季度新高,分别达人民币780亿元及216亿港元。

颜招骏指出,李小加拥有强大的内地及国际人脉关系,过去又在外资大行担任中国区主席,熟悉中国国情,其对港交所近年的业务发展非常有贡献,在执掌港交所10年间,成功将香港及内地金融市场联系起来,其任内最成功的是建立互联互通机制及上市规则改革,特别是在互联互通方面。南下资金对提升港股的活跃度及市场深度有巨大贡献。

在推进互联互通的同时,这10年来,李小加也带领港交所走向世界。

2012年对伦敦金属交易所的收购是第一步。2019年,港交所发布《战略规划2019―2021》。根据规划,港交所的新愿景和目标,是成为国际领先的亚洲时区交易所,连接中国与世界。

为了实现新的三年规划,2019年9月,港交所宣布拟向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作出可能要约,但遭到对方拒绝。

对于李小加的离任,市场上也有与上述并购案失败有关的声音。对此,港交所主席史美伦在媒体电话会议上表示,收购有成功也会有失败,李小加离任与去年收购伦交所失败完全无关。

上市制度改革旗手

在这10年里,推动上市制度改革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4年,因同股不同权问题存在分歧,阿里巴巴远赴美国上市,这也成为港交所与李小加多年来无法释怀的遗憾。

香港以金融和地产为支柱产业,港股也曾一度由上述两大产业主导,缺乏科技等新兴产业成为港交所的一大困扰。为了不再错失更多新经济公司,李小加带领港交所开启长达数年的改革。

2018年4月30日,港交所修订后的《主板上市规则》生效。

新制定的《主板上市规则》新增内容包括容许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不同投票权架构公司来港上市,以及新设便利第二上市渠道接纳大中华及海外公司将香港作为第二上市的地点。

“这是港股市场近25年来最重大的一次上市机制改革,也是最具争议的一次改革。”上市新规生效之际,李小加如此总结道。

上市新规加持下,2018年,港交所上演了一场新经济公司集体IPO盛宴,全年IPO市场迎来218家新公司,共集资2880亿港元,位居2018年全球交易所榜首。

强劲势头在2019年得到延续。2019年,共有183家新公司来港上市,集资金额达3142亿港元,继续荣登全球新股集资市场榜首,为11年来第7度称冠全球。

在疫情影响下,2020年第一季度,港股市场IPO数量为39家,仍然居全球首位;首发募资额144亿港元,同比降低32%,位列全球第四。

2020年正是上市新规实施两周年。根据港交所数据显示,自上市新规实施以来,84间新经济公司(包括医疗健康及生物科技公司)已在香港上市,共募集3023亿港元,占同期香港整个新股市场总融资额的50.8%;香港成为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融资中心。

另一边厢,港交所与李小加6年前的遗憾也得以弥补。

2019年11月26日,阿里巴巴(09988.HK)在港交所敲钟。

紧随其后,中概股回归热潮再度掀起。今年以来,市场上多次传出百度、携程、网易等互联网公司有意回港二次上市的消息。

最新市场消息称,京东或将于本月底来港上市,计划集资额约34亿美元(约265亿港元)。

多位市场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阿里巴巴2019年回港二次上市,招股反应热烈,为其他中概股起到标杆作用,会加速中概股回流的进度,年内焦点围绕中概股回香港第二上市。

追梦者下一站

眼下的港交所已经刻上了李小加的烙印。他的离任,将对港交所有何影响?未来港交所战略思路会否发生变化?李小加的下一站又在何方?

李小加坦言,交易所的一切都没有变化,战略规划等一切都是在往前走,但也不排除会在2021年合同到期之前交班。

对于卸任之后的去向,李小加没有回应,他称自己的年龄段仍然划分到“中年人”,甚至是“高级青年人”,离职后不会过回家“玩弄儿孙的退休生活”。

实际上,李小加的这一决定,或在半年前就有了征兆。2019年12月,李小加减持港交所股份,套现约1.67亿港元。这是李小加执掌港交所10年以来的首次减持。

随着李小加宣布不再续任,港交所也已在着手寻找继任者。

港交所称,集团已成立一个由史美伦和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的遴选委员会,正式进行遴选程序。

对于下一任港交所行政总裁的要求,史美伦表示,与其他公司遴选过程相仿,港交所要求候选人“有能量、有资源、有愿景”。

美银证券在研报中指出,港交所的核心业务将保持稳定,其在港的垄断及区内的独特地位将支持公司长期增长,估计史美伦在过渡期间将领导港交所,并于未来2―3年间扮演较重要的角色。相对于李小加为港交所积极拓展新业务,史美伦过去比较集中于法规和监管事务。

5月11日,林达控股金融科技部执行董事林子俊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从背景来看,史美伦之前主要是做与监管相关的工作,未来可能在制度上会有一些新的改变,但从市场推广方面来看,李小加的离开,或多或少会有些影响,未来两三年的过渡期,港交所的发展战略和趋势应该不会变,但变革的速度可能会有所影响。”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