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分析了城市读书数据,终于明白为何垃圾分类从上海开始

陈冠延等
2020-03-13 17:59:54
来源: 时代数据


中国进入强制垃圾分类时代已经十天。作为中国最早“试水”的城市,上海已经遍地专家。居民们在短短的十天内全都成为垃圾分类小能手。


不仅如此,他们的热情还感染全国,掀起了“全民大考”,学习如何垃圾分类。依靠各种诙谐科普段子的传播,垃圾分类知识深入人心。



垃圾分类从无到有,养成习惯其实不容易。但是消息一经爆出,就有人说垃圾分类从上海开始,那这事就成了。


为什么呢?


道理很简单,上海即使分类没有立法,都已经有不少市民自觉在做这件事情。公众场合也总是十分整洁。这是整个城市市民文明素养的体现。


如此高的文明素养,追根溯源还是因为上海人民爱读书啊。






我们浏览了全国13个城市的图书馆官网,找出数据,想看看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图书馆故事。


数据显示,在广州市图书馆,每天平均约有 21561 本图书被外借,约有202657 人被接待。在广州,100人中高达 9人拥有图书馆的借书证。你了解你所在城市的图书馆吗?你是否也拥有一张借书证呢?






01

上海人最爱读书!越有钱越爱读书?


每个城市的人均持有阅读证,表示当地持有图书证的人数占常住人口的比例。


从地图上能看出排名前三的分别为上海、深圳、广州。上海的数据远远大于其他地方!也就是说每100个住在上海的人就有17个人拥有图书馆的借阅证!上海人最爱读书!


你的城市有多爱读书?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会最先满足自己的生理安全需求,才会追寻爱与尊重的精神需求。阅读是不是也一样呢?是不是人们会先追求物质上的满足后再想看看书呢?还是像电影里一样,住在下水道里的流浪汉也爱看书呢?


让数据告诉我们答案。



一个城市的平均年收入与人均阅读证持有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人均收入越多,人均阅读证持有越多


同时我们也发现,年均收入越高,人均阅读证持有的数据越稳定。年均收入在稍微后面的城市的人均阅读证持有会有明显的分化。有的城市年均收入不高,人均阅读证持有却很高,比如海口,南宁。而有的城市呈现相反的状况,比如长沙。




02

大家都不读书了?你想错咯!


随着实体书销售量的减少,各种媒体对于人们渐渐变的不爱读书的报道,以及“书本将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这种观点的出现,让我们有了一种大家都不读书了的感觉。然而,去图书馆读书的人,并没有像你想象中那样,逐年减少



我们以北上广深的图书馆数据为例,折线图上的数据有图书馆年接待访问量人次,年外借文献量册数。


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随着年份的推移,这些数据的趋势在曲折中上升。说明,随着年份的推移,去图书馆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从图书馆借走的书也越来越多。



一直有一种声音,提出质疑“中国人不爱读书了”,但数据告诉我们并非如此。


据阿里巴巴发布的《2018年中国人读书报告》显示,得益于购书渠道的便捷以及电子书的普及,中国的阅读人口与阅读总时长显著增加,2018年新增的阅读人口接近3000万;


在淘宝、天猫、闲鱼、阿里文学等平台上买书和读书的人,在2018年平均每人多读了一本书,人均购买纸质书达到5.5本;


在阅读方式上,也并没有像很多人预言的那样,随着电子书的出现,纸质书迎来了灭亡。相较于2017年,2018年天猫总体订单大涨17%。电子书的出现并没有侵蚀传统阅读的市场份额,反而是让人们能够使用多种方式来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如今已有超五成以上的读者正在接受“纸电一起读”。


可见,无论是传统阅读,还是电子阅读,无论是借阅,还是购买,中国的读书环境依然在有序,健康的成长。


而从城市竞争的角度看,图书馆的故事也为各大城市的文化实力提供了重要的参照。


图书馆,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城市之光。它的存在让文化有更多生长的可能,也让文化有了沉淀的空间,最终内化在每个市民心中,汇聚成城市独特的气质。




作者 | 陈敏敏 陈冠延 李天霞

指导老师 | 吴小坤

设计 | 梁海虹

编辑 | 郑艺阳

数据来源 | 2013—2016各式图书馆年报、上海图书馆、广州图书馆、深圳图书馆

内容合作机构 | 华南理工大学数据分析与信息可视化研究中心


  • 合作、交流请关注微信公号时代数据




延伸阅读




商业



财富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