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区人社局局长娄庆梅:为创业者提供更加优质精准服务

2020-01-17 16:00:58
来源: 创业圈
正在筹建中的中国(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嘉定分基地,是新形势下服务区域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创新创业新载体,是跨区域、多元化的创新创业共享新平台,也是重要的民生实

文/盛潇岚

早在2009年,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杨浦设立首个中国(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2018年,市政府出台了《上海市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专项行动计划(2018-2022年)》(沪府办发〔2018〕24号),明确要求扩大中国(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的辐射效应,鼓励各区结合区域实际建设分基地,形成多点布局、功能互补、联动发展的创业实训工作新格局。

在这样的背景下,建设中国(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分基地列入市人社局2019年重点工作。有别于杨浦基地的重资产运作模式,嘉定分基地将采用轻资产的模式,将会成为继闵行分基地后,第二家创业者公共实训分基地。

嘉定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委书记、局长娄庆梅表示,嘉定分基地的发展目标是:围绕市人社局对分基地建设的总体目标,结合创业者和区域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建立嘉定区乃至长三角一体化区域的双创扶持新平台,聚焦“众创、众扶”两大核心元素,充分利用国家级、市级创新创业资源,完善区域创新创业服务链,探索构建创新创业服务新模式、资源整合新做法、部门协同新机制,优化区域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为创业者和创新创业载体提供更加优质、精准的创新创业服务,推动区域创新创业可持续发展。

58-2.png

应需而动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4年9月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的国家级战略。李克强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势态。

自2009年以来,嘉定连续成功开展了三轮鼓励创业带动就业行动计划,并获评全市创业型城区创建工作(2015-2017年)先进城区,全区创业者能力得到较大提升,创新创业氛围日渐浓郁。

娄庆梅向《创业圈》介绍,嘉定分基地的建立,可以用简单的四个字来形容,就是“应需而动”。第一,应本市对中国(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的大布局之需;第二,应满足更高质量公共创业服务之需;第三,应提升创业者能力之需;第四,应增强嘉定创新辐射影响力之需。

近年来,通过调研发现,嘉定区各类创业者特别是青年创业者,对政府提供公益性质、集聚创新创业关键要素、满足更高质量公共创业服务的平台,有着较为迫切的需求。开发建设嘉定分基地,可以填补这一空白,改善当前本区公共创业服务深度、广度不能满足创业者实际需求的状况。通过整合区域创新创业资源,打造汇聚政策、资金、人才、市场等要素的创新创业综合服务体,提升精准服务水平,满足各类创业者对更高质量公共创业服务的需求,引导更多的创业者特别是青年创业者走上成功的创新创业之路。

同时,嘉定分基地的开发建设,将成为进一步提升全区创业者能力,推进“双创”工作向纵深发展的助推器,也将成为本区推动新一轮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专项行动计划(2018-2022年)、实施技能提升行动计划(2018-2021年)和深化创业型城区创建工作的新引擎。

此外,结合实施嘉定核心产业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通过开发建设嘉定分基地这一新平台,可以推动实现创新创业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助力嘉定推进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和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助推嘉定构建创新活力之城、不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同时,将不断增强嘉定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创新创业辐射功能和影响力。

娄庆梅表示,嘉定分基地最主要想解决的问题就是:满足全区及周边范围乃至长三角一体化区域范围内各类创新创业者对更高质量公共创业服务的需求,全面提升创业者能力,增强嘉定创新创业的辐射影响力。

58-3.png

推进“双创”

嘉定区作为推进“双创”大区,有着丰富的历史经验。2009年以来,连续成功实施三轮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三年行动计划,目前正在实施第四轮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五年专项行动计划。

2015年,启动实施了首轮为期三年的创业型城区创建工作,通过三年持续的创建工作引领,共计帮助2000人成功创业,带动就业12106人,其中,帮助1484名35岁及以下青年大学生成功创业;完成创业教育培训78149人;累计建成市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6家,区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26家,众创空间45家(其中,国家级众创空间6家,市级众创空间24家),为各类创客和初创企业提供孵化空间达35.6万平方米;区级创业扶持资金发放同比增长458%,共计投入“科技创新创业发展专项资金”31亿元,总规模20亿元的“嘉定创投”政府引导基金撬动社会资本600多亿元;共为小微企业提供税收优惠33.05万户,减免税额6.74亿元。

娄庆梅说:“在推进‘双创’工作中,我们人社部门的职能更多是通过鼓励扶持创业,带动社会就业,发挥创业的倍增效应,实现更多人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使得我们的社会更加稳定可持续发展。”

在嘉定分基地筹建过程中,区人社局做了大量前期调研和准备工作。近期的一次问卷调查发现:目前,“80后”成为创业主力军,而他们现阶段遇到的创业瓶颈主要为资金、经验和资源等,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主要包括市场环境、创业扶持政策、产品是否可盈利等,大部分创业者希望利用周末时间,参加内容覆盖产品营销、市场开拓、政策支持等方面,更具有实战经验的分享沙龙和讲座。

从调查可以看出,各类创业者,特别是青年创业者,对政府提供公益性质、集聚创新创业关键要素、满足更高质量公共创业服务的平台,有着较为迫切的需求。

实际上,政府部门历年对“双创”的扶持、提供各类创业服务不可谓不深入,政府的多个部门都在推进公共创业服务,每个部门都希望把自己的职能履行好,却存在一些信息壁垒。

娄庆梅向《创业圈》记者介绍:“市科委对应着区科委,他们做众创空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对应着我们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我们做的是创业孵化基地。还有,团委、经委也都有各自开展公共创业服务对应的条线。但是对创业者来说,他们没有这么多的精力来学习研究政府的这些政策,政府要做的就是让鼓励创业政策精准化、公共创业服务便捷化,为创业者打通‘最后一公里’。”

那么嘉定分基地的建立与以往的模式有何不同?“嘉定分基地就是一个更大的平台,能够将政府各方的资源、政策整合在一起,打包推送给我们的创业者,”娄庆梅表示,就像一个商业综合体,涵盖了老百姓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种服务,嘉定分基地则是将政府的资源整合起来,通过大数据等技术的运用,为创业者提供更高质量的公共创业服务。

嘉定分基地将如何开展工作?

娄庆梅介绍:“第一,我们把嘉定区及周边范围内的创业者和创新创业载体作为我们的服务对象。”其中,创业者包括处于创业准备期的劳动者和正在创业的劳动者;创新创业载体包括创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创业指导机构、创投等专业机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实验室、创业教育培训部门、专业协会等。

“第二,我们把嘉定分基地的功能定位为:按照国内领先、错位整合、红色积淀的建设标准,打造成为上海西北部具有影响力和辐射引领作用的创业服务集聚中心、创业文化交流中心和创业信息发布中心,成为区域创新创业的策源地和生态共同体。”核心功能包括:创业能力实训、创业孵化、创业服务、创业产品试制等,并具备创业苗圃孵化、创业项目发布、创业信息汇聚、创业文化交流“四位一体”的综合服务功能。

“第三,按照开放共享、模式创新、对标一流的原则,嘉定分基地建设和运维遵循五大基本思维方法”,即社群服务思维(从传统的客户服务思维向新型的社群服务思维转变);全方位服务思维(从单一的服务内容向全方位服务转变);平台服务思维(从产品提供向平台服务转变);公益免费服务思维(从有偿收费服务向公益免费服务转变);第三方运作方式思维(从政府自身运作的方式向委托第三方运作的方式转变)。

58-4.png

“1+X+Y”的建设模式

国庆档大片《我和我的祖国》的7个篇章取材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祖国经历的一系列历史性经典瞬间,讲述了普通人与国家之间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动人故事。

这部电影也让娄庆梅深有感触,在大时代大事件下,普通人和国家之间,看似遥远实则有密切的关联。娄庆梅说:“每一个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就是一种爱国。作为区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我们的工作同志不仅是一个公民,还是一名国家公职人员,我们更有责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2018年下半年以来,区人社局分别到杨浦总基地和闵行分基地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调研发现:杨浦总基地的运维模式特点为实体型、重资产、免费服务。一是固定资产投入较多,有较为强大的硬件设施设备。二是由政府主导和运作,能够及时落实政府的职能和要求。闵行分基地的运维模式特点为平台型、轻资产、公益服务。一是以市场化为主体,通过政府搭建平台和少量投入,撬动社会各类优质的实训资源支持创新创业。二是委托第三方机构负责具体运作,实现与市场的实训需求充分对接。三是整合创业服务精英资源,打造了“闵行智库”,提升了创业服务的专业化品质。

通过对杨浦总基地和闵行分基地建设经验和运维模式的比较分析,嘉定分基地将按照“依托现有创业服务平台资源建立基地”的思路,结合本区实际,从建设成本和社会机构引导等方面考虑,采用“1+X+Y”的建设模式。其中,“1”即一个核心区,“X”代表全区范围内所有符合条件的创新创业服务载体资源,“Y”为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区域范围内(主要包括昆山、太仓、温州等地)创新创业方面的优势资源和特色资源。

在产业吸引方面,嘉定分基地将充分结合区域重点产业、战略性产业和四大新兴产业,特别是聚焦汽车、智能制造、芯片、机器人、物联网、生物医药、文创等重点发展产业,通过配套通用性强的公共实验试制设施设备,实现创业产品试制标准化,促进创业者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应用技术和有形产品,实现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