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中国马斯克?李书福两颗“星”要上天,吉利离SpaceX有多远

史成超 卢洁萍
2020-03-05 11:14:15
来源: 时代财经
数位商业航天从业人士对于此次吉利入局多持乐观态度,认为这或许是国内商业航天领域走向成熟的表现,一方面是汽车流水生产线可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则是吉利在带着真实的需求倒逼行业发展。

VCG11447620116.jpg图源:视觉中国

热闹非凡的商业航天领域,车企吉利也来了。

3月2日,据财联社报道,吉利控股旗下时空道宇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已完成首发双星的定型研制,且将于2020年发射入轨进行技术和通信系统验证。

几乎在同一时间,台州吉利卫星项目正式开工。时代财经从吉利方面获悉,该项目是吉利科技集团打造的国内首个脉动式模块化卫星智能AIT(总装集成测试)中心,规划建设卫星研发中心、部组件智造中心、测控中心、云计算大数据平台等设施,借鉴汽车行业的总装经验,以满足不同型号规格的卫星总装与测试。

从卫星的设计研发到制造总装,再到测控运营应用,吉利宣布要涉足卫星全产业链,并“致力于推动中国卫星产业链商业化升级,推动中国航天技术商业化应用”。

经此一役,吉利成为首家设计并制造卫星,以支持其自动驾驶计划的中国汽车制造商。

但吉利并非没有对手。高精度定位赛道创业者众,如阿里巴巴旗下千寻定位联手上汽推出厘米级定位 ,传统航天火眼位置等都在布局。

同时,比起先行者Starlink等的万颗卫星部署计划,吉利的两颗卫星仅开启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可以预见,这又是一场烧钱大战的开端。

吉利为什么要做卫星?

近年来,民营企业造火箭、造卫星已不是新鲜事。2019年7月25日,北京星际荣耀空间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星际荣耀”)的双曲线一号遥一长安欧尚号运载火箭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成为中国民营航天历史上首发入轨火箭。

但车企造卫星并未偏离主业。吉利方面透露,下属浙江时空道宇科技有限公司计划在今年发射的两颗低轨卫星属于导航增强卫星,布局低轨卫星意在为未来的智能驾驶提供定位服务。

其背后逻辑在于,在无人驾驶场景中,需要绝对精准定位且低延迟才能保证驾驶安全,因此对高精地图要求达到0.5厘米级。“这背后是海量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及数据应用的全链路技术。可以说,没有低轨卫星一体化服务支撑,未来无人驾驶将成为无稽之谈。”吉利表示。

这样的说法也得到业内人士的认同。北斗智星咨询(北京)有限公司经理肖雄兵向时代财经介绍,目前常规卫星导航用户定位,如北斗导航系统和GPS,精度只提供到米级。想要提高定位精度,目前手段主要有三种:地基导航增强技术、高轨星基导航增强技术、低轨导航增强技术。

而吉利的低轨卫星正是上述方案中的第三种——在北斗导航系统的基础上增强导航精度。“它是对北斗导航系统能力的一个补充,可以提高首次定位时间和定位精度。”肖雄兵表示。

不过,目前高精度定位赛道火热,无论是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旗下的千寻位置,还是传统航天集团出身的火眼位置、未来导航等创业公司都在布局,部分导航方案也较为成熟。

据时代财经了解,以“互联网+位置(北斗)”为理念的千寻位置,其依托北斗导航系统,主要通过地基增强站以及算法实现精准定位,相比普通导航卫星10米的分辨精度,可提供动态亚米级、厘米级和静态毫米级的定位能力。

2019年4月,千寻位置联手上汽集团,将厘米级定位应用于量产车——上汽荣威Marvel X,推出“人工智能代主泊车”应用,实现了厘米级定位在量产车中的应用;同年10月,千寻位置完成10亿元A轮融资,估值超过130亿元。

工信部汽车培训中心专家张翔指出,千寻位置实现了精准定位服务,不过服务费用一般需要2000元起,相比免费使用的普通导航系统价格偏高。鉴于自动驾驶还未普及,吉利入局的高精度定位市场仍是一片蓝海。

或许是早已嗅到高精度导航服务的抢位机会,与自动驾驶同步,吉利近几年在导航出行领域的动作频频。

早在2018年,吉利就宣布与阿里巴巴旗下的高德地图在高精地图领域达成全面合作,以加速吉利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发展速度。

与此同时,吉利还分别是长途出行移动和技术服务商箩筐技术和国铁吉讯的股东之一。此前,箩筐宣布与国铁吉讯联手,共同探索铁路LBS,基于高铁及动车沿途及目的地地理位置的内容服务及个性化地图服务。

烧钱上天

一手抓自动驾驶,一手抓卫星产业,很难不让人联想到电动车龙头特斯拉。其创始人马斯克创办的另一家公司SpaceX,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有前景的商业火箭公司。在传奇人物马斯克为世界所知的诸多雄心项目中,星链计划正是其中之一。

根据星链计划,马斯克的SpaceX到2020年底将会发射超过1500颗星链卫星,为美国北部和加拿大提供互联网覆盖服务。目前该计划预计部署的卫星超过12000颗,并且SpaceX正在寻求相关机构批准增加部署30000颗星链卫星,以实现为全球提供互联网覆盖服务。

如此庞大的卫星部署计划背后有其技术原因。

目前无论是吉利已经完成研制de “首发双星”,还是SpaceX的星链计划,均是低轨卫星。与GPS和北斗系统依赖的导航卫星不同,低轨卫星位于相对于地球同步轨道较低的高度(500-2000 公里)。这类卫星优点是传输延时更短,路径损耗更小,一旦投入应用,低轨卫星互联网一方面能够弥补传统的导航卫星精度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相对于光纤组建的地面网络和基站,低轨卫星互联网在偏远地区部署更加简便、成本更低。

但低轨卫星的缺点在于,由于其相对地面并非静止,为保证覆盖效果,需要大批卫星组成星座,才有应有价值。

达到.png部分国外卫星星座建造计划 数据来源:网络公开信息

可以看到,除spaceX公布的上万颗星座计划,三星、波音等星座计划都多达2000~5000颗,部分星座计划至少也在百颗。

今年2月,SpaceX总裁兼首席运营官格温·肖特维尔(Gwynne Shotwell)曾公开表示,该公司已经发射了240多颗卫星来建设Starlink网络,并将于今年夏天开始从太空向客户提供互联网服务。

此外,卫星发射需要持续的成本投入。以SpaceX为例,尽管目前它已实现批量发射卫星、流水生产发动机“猛禽”以及火箭回收从而大大降低了卫星制造、发射成本,其星链计划建设成本也预计耗资约100亿美元。本月初,已经有消息称SpaceX计划剥离星链业务,并寻求星链业务IPO上市。

目前,从吉利方面公布信息来看,尚未明确其远期是否有覆盖全球的星座部署计划。

“吉利做低轨增强卫星有比较强的目的性,更容易应用于自身。”肖雄兵说,“不过能否做好要看他的财力和技术,这个技术门槛还是比较高的,新领域也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

在离自动驾驶真正落地还有相当一段时间的现状下,也有业内人士对时代财经表示,对吉利入局卫星全产业链前景并不那么乐观。

低轨卫星互联网的发展还处于早期的阶段。“这也是为什么马斯克的星链计划需要几万颗卫星,才能覆盖全球。”航天驭星创始人&CEO赵磊告诉时代财经,“大家对应用前景普遍看好,关注的是爆发点什么时候到来,相当于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工程应用的过程,目前更多的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市场整个系统性的问题。”

造星者是谁?

“制造业是相通的,特别是跟卫星在形体规模结构属性类似、又总以摆脱地球引力为目标的汽车制造,充分竞争的汽车生产线兼容能力太强,改一改不但能造口罩还能造卫星。”深圳航天东方红海特卫星有限公司秘书长杨豪曾在朋友圈如此调侃。

这也是对于吉利“跨界”造星的另一个疑问,时空道宇基于汽车总装技术的制造工艺,是否能满足卫星制造的要求?

但从时代财经采访来看,数位商业航天从业人士对于此次吉利入局多持乐观态度,认为这或许是国内商业航天领域渐渐成熟的体现,一方面是汽车流水生产线可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则是吉利在带着真实的需求倒逼行业发展。

天眼查显示,负责吉利卫星项目的时空道宇科技有限公司于2014年开始组建,是中国最早的民营商业航天企业之一。官方介绍显示,此次对外公布的首发双星,原型设计由时空道宇自主完成,且已通过各项鉴定试验与测试。

另一来自航天科技集团的研发人员对时代财经表示,工业都是相通的,汽车复杂程度很高,和卫星结构难度比较近,按理说应该可以,中国制造总会突破。“民企有活力,进来(商业航天)是早晚的事。”

也有行业人士坦承,民营企业卫星制造能力尚不能与“国家队”相提并论。“目前来看,时空道宇是要重建一个小一号的航天科技集团,”一名接近时空道宇的人士对时代财经表示,“但无论是研发、制造、运营,技术上都需要一定的发展过程。例如制造方面,无论是功能、寿命,还是可靠性,商业卫星公司的产品和传统国家队仍有很多差距。”

深圳东方红卫星型号总设计师郭碧波同样对时代财经指出,目前中国商业航天还处于起步阶段,以往卫星制造、发射的成本较高,整个行业的商业模式都未成熟,对于卫星的开发应用还不够,供需之间有缺口。

但低轨互联网卫星兴起,拉动了微小卫星的市场需求。而相比于以往重量级为吨的大卫星,1000公斤以下的微小卫星也有着研制周期短、制造及发射成本低、功能多、应用范围广的优势。据郭碧波介绍,小卫星易于在不同轨道上组成卫星星座,从而实现单颗卫星无法实现的功能,而更轻的卫星也意味着更低的火箭运载发射成本。

此外,以往卫星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在于对卫星可靠性的严格要求。倘若卫星的客户从政府、军方更多地转向企业甚至个人时,对于“卫星上天后100%不能出错”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

此前东方红海特曾尝试在卫星中使用工业级元件以降低卫星制造成本,而此次吉利卫星智能AIT(总装集成测试)中心基于汽车总装技术的工业卫星制造工艺,或许能因流水线生产推动卫星制造市场的发展。

“(吉利的AIT中心)还没达到完全流水化的一种生产状态。这种状态普遍出现在飞机、高档汽车这些有一定量但又没达到超大批量的复杂制造领域。”杨豪表示,“应该说吉利是在为未来大规模星座建设做准备,而传统卫星制造基地都是按照最多几十颗卫星的年产能设计的。”

“对于是否使用工业级元件,这要看具体的需求情况,很多时候,商用卫星并不是容不下出错的。”郭碧波补充道,“我们现在的卫星研制成本已经比传统航天企业的研制成本要低很多了,未来有希望把成本降到传统行业的1/3甚至是1/4。卫星造价低了,商业模式自然成立。”

然而,究竟是先使用工业级元件降低卫星成本激发需求,还是先有商业需求倒逼卫星使用工业级元件,从而实现自动流水线大规模生产,仍困扰着现今的卫星制造产业。

杨豪直言,吉利入局是国内商业航天市场正在逐步走向成熟的一种表现。“国内商业航天目前仍处在自说自话的阶段,都是制造商在为可能存在的应用做设计。吉利带着自动驾驶的真实需求参与卫星制造行业,更能从需求端完善设计,闭环产业逻辑,也更有动力整合产业链。更何况车企有很好的产业链塑造基础。”

事实上,对于车企吉利的入局,肖雄兵也同样持态度乐观。其对时代财经表示,由于卫星空间资源有限,提前布局非常重要。头部车企进入,能够带动其他车企,驱动整个市场,对卫星定位导航行业是很大的利好。

“以自动驾驶为目标的精准位置服务肯定是未来需求方向,能不能做得好,从业者自己努力是一方面,技术革新以及需求推动也是另一方面。”杨豪说,“马斯克也是一步一走出来的,现在没办法判断谁是否能够最终成功,只是说谁更具备条件。”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投资亏超8000万元,沃森生物一季度净利大跌逾九成,刚终止一款新冠疫苗研发
北京车展今日开幕!合资自主齐上新,智驾“普及风暴”进行时
《恋与深空》海外上线3个月狂赚超5亿元,苏州跑出一匹游戏“出海黑马”
一季度营收、利润双降!西部证券去年净利润上涨超170%,分红超4亿元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