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11月地方财政账本公布:卖地收入5.7万亿,2020年重在“提

2019-12-18 16:10:45
来源: 时代周报

e6bad92a0d8655dc58ec68e7d8081a2e.png

时代周报记者:谢中秀

1-11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速稳在了3.8%,增速与1-10月相同。但中央和地方还在分化。

12月17日,财政部发布2019年11月财政收支情况,数据显示,1-11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8967亿元,同比增长3.8%。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这个增速与1-10月持平,而且是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速自8月以来的连续第四个月环比正向增长。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在今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以及经济增长压力下,1-11月财政收入保持了3.8%的同比增长幅度,并没有出现负增长,下半年还企稳回升,这说明我国经济的韧性还是很强的。预计全年财政收入同比增幅会保持稳定,但基本上难以达到2018年全年6.2%的同比增幅,能达到同比增加4%就很不错了。”

时代周报记者同时注意到,在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速稳在3.8%的全局下,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也呈现了分化。

数据显示,1-11月累计,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6116亿元,同比增长4.8%,增速较1-10月提升0.4个百分点,连续四个月环比正向增长。但地方却没有这么幸运——1-11月,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92851亿元,同比增长3%,增速较1-10月减少0.3个百分点,未能稳住8月以来的正向增长。

1576640479585333_WX20191218-114043.png

“地方承担的事权责任更重,所以财政压力也更大。”唐建伟对此解释道,从缓解财政压力这个角度,卖地是地方增收的重要来源之一,但今年我们也看到了一些比较好的迹象,主要是在中央和地方税收收入划分方面,提出了消费税部分税目征收环节后移,为地方增加收入来源。

年内卖地5.7万亿补收入缺口

在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同比增长减速的另一侧,是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开始增长。

11月财政收支数据显示,1-11月累计,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64365亿元,同比增长10%。这是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从1-6月以来,连续第六个月同比正增长。这个轨迹与地方土地出让收入一致——1-11月累计,地方土地出让收入同比增长8.1%。按照2018年1-11月地方土地出让收入53362亿元计,2019年1-11月,地方土地出让收入为57737.7亿元。

“并不排除地方财政收入吃紧,故加大力度卖地。但土地出让收入也受地市实际情况影响。”唐建伟表示。

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地方土地出让收入呈现了明显的下降再稳步增长态势。其中1-3月为一个节点,1-2月,地方土地出让收入为8048.6亿元,同比减少5.3%。此后1-3月延续下降态势,跌至年内低谷,为同比减少9.5%。此后,地方土地出让收入开始稳步增长,并在1-7月成功摆脱同比负增长状态,达到同比增加3.1%,目前达到年内最高同比增速——8.1%。

上半年的走势背后,是“受春节后信贷市场增量增加,房企融资难度降低,今年三四月地市曾出现过一波‘小阳春’,地市走俏。”中原地产研究中心曾分析指出。

“从下半年的情况来看,虽然监管迅速跟上,尤其是金融监管加强,但由于房企加大了拿地广度,地方也增加了土地供应力度,所以整体地市成交数据仍呈现了正增长。”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分院院长张波曾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指出。

但过度依赖房地产并不是长久之计。

“土地市场降温仍在延续。”张波表示。从数据来看,1-11月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2172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4.2%,土地成交价款11960亿元,同比下降13.0%,但降幅都在收窄。但从溢价率来看,中指研究院11月地市数据显示,2019年11月,中指研究院监测全国300个城市土地平均溢价率为8%,较上月降低0.3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降低1个百分点。

从1-11月的财政收入数据来看,虽然地方土地出让收入开始同比正增长,但其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力度并不如2018年全年。数据显示,2019年1-11月,地方土地出让收入为57737.7亿元,对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的贡献率为89.7%,较2018年全年低0.5个百分点;对地方总财政收入(包括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和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贡献率为36.7%,较2018年全年低1.8个百分点。

“今年地市并不景气。所以虽然地方希望大力卖地,但收金并不如意,所以对财政贡献力度有限。”唐建伟指出。

2020年财政重在“提质增效”

无论是直指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还是为了完成土地供应计划,临近年底,各地土地供应都开始明显加速,似乎不忍错过年底土地出让的“末班车”。

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12月第二周(12月9日至12月15日),中指研究院重点监测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40个主要城市共推出各类土地348宗,较上周增加59.6%,推出面积为1701万平米,较上周增加58.8%。第一周(12月2日至12月8日)的供应量亦环比有所增加。

“地方对土地出让的依赖是非常明显的。”中国黄金集团首席经济学家万喆对时代周报记者直言,“但是在我国整体经济、财政形势,以及房地产市场形势压力下,地方财政也迎来了转型的契机。这个转型既要求地方财政摆脱原来的增长路径依赖,还要求地方财政更加提质增效。”

“提质增效”,这是刚刚结束的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0年财政政策提出的最新要求。

12月10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其中对明年的财政政策提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大力提质增效,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做好重点领域保障,支持基层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

“明年的财政政策定调为‘提质增效’,预计在财政支出力度上将有所收敛,提升财政使用质量和效果则是重点。”唐建伟认为。

除此之外,增加国有企业利润上缴比例、压减开支、改革央地财政事权关系划分也是解决的方式。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分析指出,2020年财政发力的角度包括适度扩大赤字、增加专项债额度、优化减税降费方式、增加国有企业利润上缴比例、压减开支、改革央地财政事权关系划分等。其中缓解地方财政压力的方式有:增加国有企业利润上缴比例,避免财政收入增速下行背景下地方政府出现“乱收费”等恶化营商环境的行为;削减民生社保之外的开支,精简机构人员,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支出效率;改革财政体制,给地方放权,稳定增值税中央和地方五五分成,落实消费税逐步下划地方。

“影子银行也能为地方财力有效补仓。”万喆表示,“对于地方的基建项目,影子银行也能为地方政府提供一定的资金,但近年来,由于考虑到影子银行带来的金融风险问题,监管对其进行了一定的管理,但这也造成了地方财政的掣肘。2018年12月,央行行长易纲在长安讲坛上表示,影子银行实际上是金融市场的必要补充,表述有所调整。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今年11月14日在江西调研时也表示要继续拆解影子银行。未来如果能对地方财政、债务进行梳理,坚持信贷中性原则,规范影子银行业务,影子银行也能成为地方财力的有效补充。”

明年减税降费加强企业获得感

“减税降费对年内财政收入影响明显,但企业的获得感仍有待提高。”万喆表示。

当前我国减税降费规模的数据尚未更新,停留在前三季度,为17834亿元。但从财政收入数据来看,减税降费政策还在持续发力——数据显示,1-11月全国一般公共地方政府中的税收收入149699亿元,同比仅增长0.5%。其中个人所得税下降明显——1-11月全国个人所得税税收收入9502亿元,同比下降26.8%;增值税收入同比增速也在持续下降——1-11月国内增值税收入57948亿元,同比增长2.3%,增幅较1-10月收窄0.9个百分点。

“当前我国财政收入同比增速进入爬升轨迹,一方面看到我国经济的韧性,但另一方面也让人有一些担忧。”唐建伟指出了硬币的另一面,“从减税降费政策发力的角度来讲,我们是希望看到财政收入增长放缓的。因为这说明政策在发力。”

万喆也持此种观点。她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从数据来看,当前我国财政压力还是比较大的。这说明减税降费的力度也很大。但是我们在基层调研的时候也发现,有企业反映税费压力并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大,尤其是对于中小民营企业来说。”

“今年随着大规模减税降费同时进行的还有财政税收的规范化。以往有些企业的税费是处在一个相对弹性的状态下,比如社保费率,其费率的高低、征收的情况都存在弹性空间。但今年随着财政税收的规范化,以往一些比较弹性的税费项目都得到了非常严格的管理。所以整体而言,企业的税负反而加重了。”万喆解释道。

对于这一点,万喆建议,财政税收的规范化是合理且必须的,但是中国的企业税费负担还有待降低。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编制《中国企业税收负担报告》指出,按照企业实际缴纳总税款除以企业增加值计算企业总税收负担率的结果显示,2008年至2017年间,我国企业税负呈现先上升后下降态势,但各年企业总税负均在20%以上,其中2012年总税负最高,达到26.98 %,此后企业税负有所降低,到2017年降至了24.80%。

“从数值的直接比较来说,我国宏观税收负担与其他国家相比并不算重。但由于我国当前处于以间接税和直接税(主要是企业所得税)为主的税收结构,主要纳税人都是企业,所以实际上企业的税负是比较重的。”上述报告表示。

对于这一点,任泽平建议,2020年要优化减税降费方式,从当前主要针对增值税的减税格局转为降低社保费率和企业所得税税率,提升企业获得感。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