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英:外汇净流出——经济增长拐点

2011-12-01 04:43:04
来源: 时代周报
继2000年12月之后,我国于今年10月再次“外汇净流出”。那么,以此为标志,我国经济再次进入增长拐点后,是否还能如10多年前一样再次实现反转,从而持续我国经济的增长神话呢?

特约评论员 杨国英

据央行数据显示,我国金融机构10月份净售249亿元(约合39亿美元)人民币,一改9月份净买2473亿元的状况。此次外汇净流出,是2007年12月以来出现的第一次净流出,也是2000年12月以来的第二次。

某种程度上,外汇净流出可视为一国经济“由晴转阴”的信号,对新兴经济体而言更是如此,无论它是由热钱流出导致,还是由贸易顺差扭转所引发。对于热钱流出而言,其反应出该国经济所带来的货币升值、利率上升以及资产溢价的空间已大幅收窄,对于贸易顺差扭转而言,其反映出该国实体经济遭遇困境、经济景气程度已大幅下降。

就中国经济而言,这种境况在10多年前同样遭遇到。其时,因受亚洲金融危机的持续波及以及连续三年洪涝灾害的影响,我国GDP增幅持续在低位(自身纵向比较)徘徊,1998年为7.8%、1999年为7.1%%、2000年为8%、2001年为7.3%,我国净出口更是持续下滑,在1997年净出口贡献高达3.6个百分点之后,1998—1999年均呈下降趋势,2000年更是下降至近乎为零,2001年则更下降为负。

但是,这种令人悲观的景象,并没有持续太久。在亚洲金融危机稍有好转以及我国随后掀起的国企改制、银行改革乃至住房、医疗、教育等一系列改革的助推之下,我国经济自2002年起雾蔼散尽重见光明,GDP随后几年均实现了逾10%的增长,贸易出口增幅更是高达年均30%以上,从而续写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增长神话。

回到当下,继2000年12月之后,我国于今年10月再次“外汇净流出”。那么,以此为标志,我国经济再次进入增长拐点后,是否还能如10多年前一样再次实现反转,从而持续我国经济的增长神话呢?

显然不能。这种近乎武断的回答,不仅因为此次欧美债务危机的持续恶化,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远甚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更因为2000年后启动的一系列仍以盘活存量为主的经济改革,当下已不具备条件,何况此前的过度“改革”(尤其是房改、医改和教改)所带来的民生负债,现在反而被迫进入偿付阶段。

此番由外汇净流出所显示的我国经济进入增长拐点,其实并非一日而至。事实上,近年来我国出口增幅已进入下滑通道,贸易顺差与进出口总值的比例已从2008年的11.6%,陆续降至2009年的8.9%、2010年的6.2%,今年更将降至5%以下。与此同时,我国GDP在2010年达到10.3%、实现自2008年次贷危机以来的小复苏之后,今年以来已呈逐季下滑态势(前三季度GDP增幅分别为9.7%、9.5%和9.1%)。

与10多年前我国经济通过以存量改革为主的深化,绝地反击成功实现反转相比,当下我国不仅面临更为严酷的全球经济,更面临已无存量可改、且要偿还过去民生负债的窘境。对2008年次贷危机以来的经济低迷,我国并非没有尝试突破,2009年中央4万亿元的直接投资以及配套的逾10万亿元的信贷投放,即是此种突破的明证。但是,事实证明这种人为拉动的经济增长,不仅难以持续,反而引发了随后持续高企的通胀压力以及逾10万亿元的地方债务,而由此衍生的今年持续从紧的货币政策,更令我国中小企业普遍陷入艰难维持的困境。

种种迹象表明,试图持续通过存量改革为主再次实现我国经济的绝地反转,乃至再次谱写我国经济的增长神话,已完全没有可能。如果仍然执迷于存量改革,甚或过度依赖于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其结果不仅会扩大已日渐悬殊的贫富差距,且更会为未来的结构性改革形成极大阻碍。

对于当下中国经济而言,尽快进入结构性改革通道,已成为不二的选择。而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之一,就是改变既往的资源配置不均衡、压制政府过度干预经济的权力,让经济增长进入良性的内生通道,回归市场经济的真正属性,让增长受益分配更加公平,降低我国过高的基尼系数。

当然,今年以来,无论是对未来五年GDP年均增幅仅7%的理性定调、对地方债务扩张的有力收缩、对保障房等民生保障的相对覆盖,还是高层针对扭转政府干预微观经济的大力呼吁,均告诉我们,面对日益紧张的经济形势,我国已相对形成对于结构性改革的共识。但是,在相关既得利益群体的羁绊之下,我们至今仍未看到一个相对系统的顶层设计路径,且相关垄断行业仍然重复着“一进二退”的实质性倒退。

此番时隔10多年的外汇净流出的再次显现,已证明我国当下经济的境况已相当危险。而在此险境之下,纵观当下我国经济改革的现有筹码,可以确定的是,我国经济的增长神话已经终结。在这个大前提下,尚难以确定的是,我国经济的未来是彻底沉沦,还是缓慢进入低增长通道,而这或悲歌苦楚、或低调踏实的取舍,并不取决于外部的环境,而是取决于我们对于改革的坚持和意志。

作者系财经评论员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东方中科:测试技术与服务业务收入持续增长,研发和技术服务有望打开成长空间
株洲科能:获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
余承东隔空喊话后,一汽联手大疆发力智能驾驶,业内人士:双方技术有互补
苏北县城盯上10平方厘米的生意:成本不过10块,有人靠它换豪车赚百万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