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药入场加速 PD-1单抗市场迎变局

2019-01-08 01:33:34
来源: 时代周报
受特瑞普利单抗注射液上市的影响,君实生物在港上市首周就持续飘红。2018年12月31日,君实生物的股价已经达到24.2港元,上涨幅度接近25%。但截至2019年1月7日,股价又回落至22.15港元。

时代周报特约记者 何安 发自广州

2018年4月16日,信达生物(01801. HK)二次提交了其研发生产的PD-1单抗—信迪利单抗注射液(商品名:达伯舒)的上市申请。7个多月后,2018年12月28日,信迪利单抗注射液正式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用于至少经过二线系统化疗的复发或难治性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

这是继由君实生物(01877.HK)研制的特瑞普利单抗注射液获批上市之后,第二个上市的国产PD-1单抗药物。

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消息,2018年12月17日,首个国产PD-1单抗—特瑞普利单抗注射液(商品名:拓益)上市,该药用于治疗既往标准治疗失败后的局部进展或转移性黑色素瘤。

此前,市面上的PD-1单抗药物只有百时美施贵宝(BMS)研发的纳武利尤单抗注射液(Opdivo,以下简称“O药”)和默沙东研发的帕博利珠单抗注射液(Keytruda,以下简称“K药”)两种进口药物获批上市。

随着君实生物(01877.HK)和信达生物研发的PD-1单抗药物陆续通过“优先审评审批”程序上市,更多企业等待审批,有望打破进口药独占市场的格局。

针对两种药物疗效的评价及其上市之后对公司业绩的影响,记者多次致电君实生物和信达生物,但截至发稿仍没有得到回复。

以1/3价格杀入市场

PD-1是一种免疫哨点单抗药物,通过克服患者体内的免疫抑制,重新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细胞来杀伤肿瘤,是当下肿瘤免疫疗法研究的热点方向,疗效已获得较广泛认可。

但PD-1单抗药物并未纳入医保报销目录,治疗时需要自费使用。因此医生在决定使用此类药物时,通常要顾虑患者的经济条件。

百时美施贵宝(BMS)公司的PD-1单抗Opdivo(“O”药)在2018年6月15日获批在中国内地上市,价格低于周边国家和地区。据媒体测算,以60公斤患者为例,一次需使用1支100mg/10ml和2支40mg/10ml的药剂,一个月花费约36884元,而在香港同期价格为58868元。

2018年9月19日,美国默沙东公司的K药公布在中国内地的零售价,为100mg/4ml 17918元。该药物在美国售价为4800美元/100mg,香港售价为30000港元/100mg,可以看出“K药”的中国内地的售价仅为美国的54%,香港的68%,并显著低于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60公斤患者如果使用“K药治疗”,每个月要花费5万元左右。

虽然O药和K药在中国内地的售价已经比周边国家和地区低,但对长期治疗的患者来说依然会造成不小的经济压力。而在具有同等疗效的条件下,新上市的两款国产肿瘤免疫治疗药物仅为进口药的1/3甚至更低。

其中,君实生物的特瑞普利单抗注射液的预期售价仅为同类进口药的1/3,而信达生物董事长俞德超在一次采访中则提到,初步的规划是患者一年的费用不超过十万。

北京鼎臣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医药战略规划专家史立臣对记者表示,市场会对国产药1/3的低价作出乐观反应,但需要一段时间给医生和患者改变习惯。“目前医生和患者对国产的药品信度不够,信任怎么建立起来,怎么改变他的习惯,得做大量的医学教育,还要国家做药物一致性评价。”药品疗效和可能引起的并发症是医生用药时的两个重要顾虑。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主任医师金川告诉记者,药越便宜对患者越有利,因为到了治疗后期,用药往往要一至两年。如果使用进口药,两年里成本会达到120万元,而用国产药则只需要40万元甚至更低。

金川在过去一年里曾三次用信达生物研发的PD-1单抗药物进行临床实验。“(PD-1抗体免疫治疗)现在很多是用在二三线化疗以后,因为要自费,所以很少用在一线。二线化疗之后没有更好的选择,直接用这个药有效率能有80%。”金川告诉记者。一般来说,一线化疗方案为首选方案,经一线治疗失败者进入二线治疗,如再失败则进入三线治疗。目前PD-1抗体免疫治疗一般会放在二三线以后,但美国已有临床实验将该疗法前置。

目前,PD-1单抗药物的适应症大多数为黑色素瘤,但金川表示,有很多临床研究正在进行,适应症会不断扩大,只是需要时间进行实验,“一定要有足够证据,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才会批准。”随着医疗技术发展,PD-1单抗药物有望在肿瘤治疗领域获得更广泛的市场。

亏损持续

乘着自研PD-1单抗药物的首发优势,君实生物于2018年12月24日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发行1.59亿股新H股,发售价格19.38港元,募资净额约29.44亿港元。

从2015年8月13日挂牌新三板以来,君实生物净利润始终处于亏损状态。2015–2017年及2018年前三季度,亏损额分别为5797万元、1.35亿元、3.17亿元以及4.35亿元,产生亏损共计约9.45亿元人民币,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尽管如此,君实生物仍然受到资本热捧,在新三板的融资表现不俗,三年内已经融资18亿元,总市值达到182.71亿港元。

受特瑞普利单抗注射液上市的影响,君实生物在港上市首周就持续飘红。2018年12月31日,君实生物的股价已经达到24.2港元,上涨幅度接近25%。但截至2019年1月7日,股价又回落至22.15港元。

目前,君实生物的上市产品只有特瑞普利单抗注射液一支独苗,此后一段时间内公司业绩都会押在这种抗癌药上。

同样作为创新型药企,信达生物连年亏损和融资不断的情况与君实生物较为相似。公开信息显示,信达生物成立于2011年,专注研制用于治疗肿瘤等重大疾病的创新药物,已经建立起了一条包括20个新药品种的产品链,但信迪利单抗注射液也是信达生物目前唯一上市的产品。

此前,信达生物已经完成五轮融资,最近一次是在2018年4月27日完成的1.5亿美元E轮融资,之后估值超过10亿美元,成为独角兽级别的生物医药公司。

2018年10月31日,信达生物在港交所上市,发行价为13.98港元,共发行2.36亿股,募集资金33亿元港元。此后股价稳步上升,截至2019年1月7日报收21.0港元,总市值达到242.26亿港元。

其招股书显示,2016年、2017年,信达生物分别亏损5.44亿元、7.16亿元,2018年上半年,再度亏损5760万元。作为创新型药企,巨大的研发成本是亏损的主要来源,2016年、2017年和2018年上半年,信达生物的研发开支分别为3.85亿元、6.12亿元、4.2亿元。

资本的追逐来源于对肿瘤治疗药物市场前景的看好。著名的医药市场分析公司Evaluate Pharma预测,未来五年,肿瘤治疗药物仍然是全球市场销售中最好的领域。到2022年抗肿瘤药市场的规模预计将增长至1920亿美元,复合年均增长率达12.7%。其中,靶向药是未来抗肿瘤药物行业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优先审评审批”为国内创新药上市提供了政策利好,而随着国产PD-1单抗药物的陆续上市,国产药之间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商业化压力不小。

国产PD-1中,除信达生物和君实生物外,恒瑞医药(600276.SH)、百济神州(06160.HK)等企业也在等待获批上市。其中,恒瑞医药正在研发的PD-1在国内已进入临床三期试验,累计投入研发经费超1.11亿元。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