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加码资本热捧 精准医疗阔步向前

2019-01-02 00:35:24
来源: 时代周报
据基因慧的不完全统计,2018年1–11月,中国基因行业共有59家企业完成融资,规模共计约53.6亿元。融资金额与数量均较2017年有所下滑。

时代周报记者  章遇  发自深圳

自2015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精准医学计划”后,精准医疗概念迅速席卷全球。各种资本蜂拥而入,精准医疗概念的投资与炒作在2016年、2017年达到了高潮。

与前两年的喧嚣火爆相比,精准医疗概念在2018年显得相对平静。据基因慧的不完全统计,2018年1–11月,中国基因行业共有59家企业完成融资,规模共计约53.6亿元。融资金额与数量均较2017年有所下滑。

“前两年大量资本进来,推动行业快速发展,也将很多企业的估值推到了高位。在估值不便宜的情况下,投资方的选择当然会趋于理性审慎一些。”深圳一位投行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基因检测、抗体药物、免疫疗法等细分领域依然是投资的热门。

政策加速推动发展

2015年被视为“精准医疗元年”。当年1月,奥巴马在国情咨文演讲中首次提出“精准医学计划”,白宫随后便发布了精准医疗计划的相关细节。

很快,中国也在国家战略层面跟进发力。2015年3月,科技部和国家卫计委先后召开精准医学战略专家会议,拟在2030年前在精准医疗领域投入600亿元。高通量测序也被批准在NPIT、PDG等生育健康临床应用领域试点。

自2016年开始,精准医疗进入政策密集出台、加速发展的阶段。2016年3月,国家发改委公布“十三五”规划纲要,涉及100个重大工程及项目,“加速推动基因组学等生物技术大规模应用”入选。

也就在2016年,首部精准医疗国家指南问世。3月8日,科技部公布了《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等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将精准医学列入优先启动的重点专项。业内人士认为,随着该指南发布,中国精准医学无论从应用方向、技术开发还是商业规模方面,均有了地图可循。

2016年10月,国家卫计委发布《关于规范有序开展孕妇外周血胎儿游离DNA产前复查与诊断工作的通知》,放松了对开展产前筛查和诊断的机构的要求,取消原来临床试点限制,原则上允许所有具有产前检测资质的医院和医学检验所开展无创DNA产前复查与诊断。

获得松绑后,无创产前基因检测获得了蓬勃发展。目前,这一项目已成为华大基因、贝瑞基因等基因检测企业的主要收入来源。

2017年4月,科技部再次推出《“十三五”生物技术创新专项规划》,基因测序、免疫疗法、生物大数据等精准医疗细分领域被一一“点名”。

同年6月,卫计委等六部委发布《“十三五”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专项规划》,要求建立多层次精准医疗知识库体系和国家生物医学大数据共享平台,重点攻克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组学研究和大数据融合分析技术等精准医疗核心关键技术,开发一批重大疾病早期复查、分子分型、个体化靶向药物治疗、靶向外科手术、疗效预测及监控等精准化解决方案和支持技术。

除了在国家战略层面给予鼓励与支持外,监管方面的政策也迅速跟进。2017年年底,卫计委发布《感染性疾病相关个体化医学分子检测技术指南》、《个体化医学检测微阵列基因芯片技术规范》,对精准医疗活动做出规范指引。

“我国是精准医疗除美国以外发展最快的地区,在基因检测、细胞免疫治疗等细分领域并不落后欧美多少。”前述投行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指出,我国患病人群基数远远大于欧美国家,凭借这一优势,很可能在未来的临床应用方面后来居上。

资本扎堆而入

自2015年以来,精准医疗一直是各种资本眼中的“香饽饽”,“下一个万亿级市场”成为了这一领域的标签之一。在资本追捧下,整个精准医疗行业的估值水涨船高,甚至有分析人士认为已经出现泡沫。

“出现估值泡沫,说明资本都看好这个领域,前景广阔。”前述投行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指出,与前两年的百花齐放状态不同,现在资本对于基因行业更加追逐头部企业,或者细分领域的领军企业。“未来这种追逐头部企业的效应会越来越明显,这是优胜劣汰的过程,也是行业重新洗牌的过程。”

从基因慧统计的2018年1–11月投融资轮次数据来看,A轮融资完成次数最多,而C轮融资的金额占了近一半。其中,药明明码获得来自淡马锡、云锋基因、红杉资本等机构的2亿美元投资;泛生子基因和百奥赛图亦均在年内获得了超过4亿元的C轮投资。

精准医疗产业迅速发展的背后,一些相对成熟的细分领域已经开始出现同质化竞争的局面。

以诊断端的基因测序行业为例。据相关机构统计,目前国内已有200多家公司进入基因测序领域,仅2017年就有7家企业登陆了A股,包括华大基因、贝瑞基因、艾德生物等企业。

从产业链条来看,目前国内基因测序公司多分布在技术壁垒相对较低的中下游测序服务领域。在消费级基因检测服务领域,甚至已经开启低价竞争。华大基因、贝瑞基因两大龙头企业的股价在二级市场遇冷背后,与行业竞争加剧不无关系。

“对于基因测序这样相对成熟的子领域,投资机构未来会更多从企业本身的技术创新能力、服务个性化、用户黏性、市场可替代性等方面来评估。”前述投行人士对时代周报的记者表示。

在治疗端,肿瘤免疫也是近年来中国制药企业研发关注的热点领域之一。

就在2018年12月17日,君实生物的PD-1特瑞普利单抗获批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成为首个获批的国产PD-1单抗药物。仅仅10天后,信达生物PD-1单抗也拿到了新药证书。而在此前不久,百时美施贵宝的“O药”和默沙东的“K药”均已在中国上市。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未来肿瘤免疫具备巨大的市场潜力,但也可以预见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最终市场份额的争夺,除上市时间外,肿瘤产品线组合和销售能力都将是比拼的资本。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