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筑巢引凤”

2019-09-30 15:03:41
来源: 时代周报
以珠江为界,粤港澳大湾区劳动力分布大体上呈现出东强西弱的状态。其中,深圳的劳动力数量最多,约464万;其次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约382万劳动力;第三是广州,约330万劳动力。

华为东莞松山湖基地,位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上,到深圳坂田50公里,产业配套方面依托东莞强大的制造能力,与深圳形成一个“一小时交通圈”,吸引不少香港、深圳等地人才入驻,同时也是一个“一小时产业圈”。

时代周报记者 陈佳慧

粤港澳三地正在加速共建“人才湾区”。

今年2月清华大学与领英中国联合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与人才发展研究报告》(以下简称《研究报告》)显示,大湾区常驻人口7000万人口中,劳动力从业人数2017年约为2000万人,比上年同比增长0.24%,比2015年增长0.34%,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对劳动力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以珠江为界,粤港澳大湾区劳动力分布大体上呈现出东强西弱的状态。其中,深圳的劳动力数量最多,约464万;其次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约382万劳动力;第三是广州,约330万劳动力。

上述《研究报告》还表明,大湾区对数字人才的吸引在国内名列前茅,呈现人才净流入的状况。

“如果说纽约湾区是‘金融湾区’,旧金山湾区是‘科技湾区’,东京湾区是‘产业湾区’,那么粤港澳大湾区的定位则可以是‘人才湾区’。”国务院参事、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说,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创新,而教育、人才是带动科技发展、推动创新的重要动力。

大湾区正成为人才净流入地区

8月中旬,香港机电工程署汽车技术见习技术员培训班在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结业,这个班20位学员都是入行一两年的香港青年。而这个项目隶属于“粤港澳大湾区青年职业发展5A行动—乐学广州”的一部分。

香港机电工程署还与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签署备忘录,2018―2020年间由该学院培训130人。其中今年下半年计划结业的三个班将培训55人。

这是穗港两地深化人才合作示范区,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及广东省落实国家发展规划纲要的一部分。

据了解,粤港澳大湾区青年职业发展5A行动覆盖湾区所有9+2城市,旨在通过扶持政策,搭建合作平台、打造落地项目等措施,加强对港澳青年在大湾区学习、实习、交流、就业、创业五个方面的支持,帮助港澳青年更好地实现职业愿景。

今年7月公布的《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提出:“积极构建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体制机制,推动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在大湾区便捷高效流动。”

今年4月14―16日,第十七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首次设立珠海分会场,并在深圳和珠海两地举办系列活动。在本次活动中,64位海归博士项目路演活动顺利举行。其中,来自悉尼科技大学的博士张涛,当天带来了一款同时具备扑翼、固定翼及多旋翼的无人空中飞行器。他坦言,因为本次活动,他对珠海有了更深的了解,决定年内把项目落户珠海。

目前,在人才流动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呈现良好的阶梯效应。据《研究报告》,香港、澳门是以国际人才流动为主,广州、深圳都以国内人才流动为主,珠海、东莞、佛山和惠州均以粤港澳大湾区内部人才流动为主。深圳因为与香港接壤,表现尤其突出。

深圳充分利用湾区内部高水平的医学人才,加快这些人才的交流与布局。该市罗湖医院邀请香港医学专业学院院士刘子建教授加盟,不仅为医院培养了超声方面的人才,还带动医院展开了胎儿子宫内的手术。

罗湖医院院长孙喜琢介绍,很多香港医生都乐意到深圳执业。

在跨境人才合作项目方面,广州自2001年起相继与香港科技大学、澳门大学、香港海外学人联合会建立长期合作机制。目前,市科技创新发展专项已支持市内科研单位、企业对港澳开展人才合作项目153项,投入资金约2.2亿元,带动社会总投入约3.58亿元,带动了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人才、项目共融共通。

人才绿卡“筑巢引凤”

2018年前三季度,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之间有意向流动的活跃简历数月均近14万份,港澳地区高学历人才呈现意向净流入东莞松山湖等珠三角地区趋势。而在探索粤港澳人才协同发展机制上,除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外,东莞也在大胆地先行先试。

今年6月22日,广东省财政厅、国家税务总局广东省税务局公布了《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对在大湾区工作的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其在珠三角九市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已缴税额超过其按应纳税所得额的15%计算的税额部分,由珠三角九市人民政府给予财政补贴,该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

在个税政策利好的情况下,广州市委、市政府同月发布《关于实施“广聚人才计划”的意见》,承诺创新体制机制,打破人才流动壁垒;围绕新兴产业加大引才力度,打造高层次人才高地;围绕产业搭建平台,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留学人才集聚区;做好人才保障服务,为来穗就业创业人才解决后顾之忧。

截至2018年底,在广州地区工作的诺贝尔奖获得者6人、“两院”院士97人,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493人;省“珠江人才计划”创新创业团队90个、高层次人才210人,“广东特支计划”入选者891人,分别占全省41.9%、58.3%、75%。

为创新创业环境、探索人才服务新机制,广州在全国首创“人才绿卡”制度,向来广州创业工作的各类非广州户籍海内外人才颁发“人才绿卡”,持卡人在购房、购车、子女入学等方面拥有市民同等待遇,有效解除了人才后顾之忧。截至2018年底,广州“人才绿卡”已累计发放4880张。

据了解,深圳、广州、东莞、佛山多地还相继出台“招才引智”计划,其中,直接给予人才的最高补贴达500万元人民币。据深圳市科创委统计数据显示,香港6所高校从1999年北上与深圳谋求科技合作以来,在深共设立科研机构64家,研发项目约1533个。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