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滨海湾新区 东莞布局环珠江口

2019-07-16 01:57:23
来源: 时代周报
横跨在伶仃洋上的超级工程,拉近了湾区各市的空间距离,也将大湾区几何中心从南沙南移近40公里至伶仃洋中心洋面。

时代周报记者 潘展虹 发自广州

进入下半年,粤港澳大湾区环珠江口越来越热闹。

7月4日,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东索塔上,首个重达1800吨的巨型钢吊箱顺利下放,这是深圳首条海底隧道,建成后将前海和宝安相连,沿着沿江高速快速通达粤港澳大湾区各市。

横跨在伶仃洋上的超级工程,拉近了湾区各市的空间距离,也将大湾区几何中心从南沙南移近40公里至伶仃洋中心洋面。珠三角诸城的关注重点也有了新变化:广州向南布局,南沙成为了城市副中心,珠江东岸的深圳、东莞向西发力,重心落子空港新城、滨海湾新区;珠江西岸的佛山、中山向东发展,三龙湾、翠亨新区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重点。

各方合力之下,环珠江口都市圈呼之欲出。多名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的学者认为,沿珠江口城市将空间发展重心向珠江口迁移是趋势。华南城市研究会副会长孙不熟认为,促进大湾区各市高效联系,就是各市借助跨海大桥来到珠江口布局,以此降低联系沟通成本。

作为环珠江口都市圈的一员,东莞被寄予厚望。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东莞滨海湾新区规划顾问郭万达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伶仃洋上的超级工程“硬联通”将为东莞带来要素流通“软对接”,推动东莞高质量发展。

滨海湾新区破空间困局

“临海区域向来是资源稀缺,土地最有价值。”郭万达曾考察世界三大湾区,他发现横亘在湾区上空的跨海大桥连接湾区两岸,交通便利后的临海区域成为更稀缺且更有价值的资源,为此海湾沿线城市都会有新区规划,以此承载城市发展新引擎作用。

粤港澳大湾区亦如此。戴德梁行发布《陆运网络构建下的湾区发展之势》报告对大湾区已建成、在建以及规划中的重大交通设施分析,环珠江口区域将成为大湾区联通效率最高区域。

地处环珠江口东岸经济走廊的滨海湾新区位列其中。6月28日,国家发改委官网公布《东莞滨海湾新区发展总体规划(2019—2035年)》(下称《发展总规》)正式印发消息。

这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以来,广东首个审批同意的新区规划,承载着东莞“面朝大海”寻找新发展空间的希冀。

值得注意的是,两年前滨海湾新区还叫长安新区。时代周报记者查阅资料发现,长安新区管委会成立于2011年,2017年4月更名为滨海湾新区管委会,同年6月东莞召开园区统筹组团发展战略专题座谈会,会上提到将松山湖、滨海湾新区等打造为未来二三十年发展的战略支撑。从“长安”到“滨海湾”,是东莞对“面朝大海”的美好想象,亦是其区域发展中心西拓的例证。

东莞创新发展主引擎松山湖去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30亿元,同比增长13.9%,税收总量、增量等多项指标领跑东莞。离松山湖不远处的主城区莞城曾是东莞商贸发源地,由于城市化进程早,土地开发强度高达96.4%,面临产业空间缩减的困境,东莞亟须新引擎。

郭万达表示,他在参与滨海湾新区规划时,就曾考虑如何协调这个区的发展。松山湖的强项在于智能制造、电子信息产业,莞城近年来也在考虑引进创新机构、新兴产业,但两者空间均有限。而沿海的滨海湾新区发展空间充足,恰好与松山湖、莞城形成都市三角,成为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业等产业新载体。

海湾新区“面朝大海”的背后还有东莞参与大湾区建设的迫切需求。“东莞需要高等级发展平台参与大湾区建设,滨海湾新区的区位优势可加速对接广深港澳资源,”孙不熟说,滨海湾新区向西与广州融合,向南与深港对接,承接前海、南沙特色产业外溢,利用轨道交通、超级工程等联通串联广深港澳科创资源推动发展。

东莞先进制造“出海”

环珠江口城市瞄准珠江口发展,看中的是“连接世界”的未来。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大湾区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大力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优化发展,加强产业分工协作,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合作,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如今,新一代移动通信、半导体、生物医药、智能制造装备、新材料等产业集群集聚在环珠江口。大量“Made in 大湾区”的高附加值产品如深圳无人机、佛山建筑机器人、东莞5G智能手机、中山生物医药等,正从珠江口走向世界。

东莞亦在思考如何更好地满足“先进制造”的出海条件。过去,其以专业镇为主导形成“产业城市”发展模式,造就经济活跃的同时也导致产业粗放、分散现象,缺乏强大核聚力的高质量平台。近年来东莞在不断调整自身定位,2017年将自己的定位表述为“大湾区国际制造中心”,其后两年则传递打造“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信号。从“国际”到“先进”,背后是东莞告别低端制造的决心。

但如何提升国际竞争力,或需靠有国际影响力的“邻居”帮一把。郭万达认为,东莞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可与香港前沿基础研究和高端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如以科研成果转化、商业化、产业化为切入点,在医疗健康、科技产业方面合作,拓展两地产业结构,面向全球配置资源市场和竞争合作。此外,还可以提升‘世界科技+东莞制造+全球市场’的产业链和生态链,强化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支撑,利用资本平台加快企业转型升级。

这也是东莞期盼的“连接世界”。“加快打造对接湾区三大战略平台,加快集聚高端制造业总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强与港澳台、前海、南沙合作”被写进2019年东莞政府工作报告。《发展总规》亦提到重点加强粤港澳台合作,促进人才互通,深化与港澳台高端服务业合作。此外还预留总部走廊,面向全球吸引知名企业设置国际和区域总部。

“大湾区需要高质量的发展平台,东莞可以发挥所长。”郭万达说,高端制造业总部一端连接制造,另一端连着研发,能优化东莞的产业生态,与产业链上下游连接更紧密,并带来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这也是大湾区所需的高质量发展。

市场亦嗅到这番机遇。如今,港深现代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要素加速流入东莞,为先进制造业发展提供动力。如深圳正中投资集团计划投资83亿元打造创新综合体项目,引进生命信息、高端医疗、健康管理及照护康复等领域的生命健康服务业。香港天安集团则在滨海湾新区谋划“AI+未来产业园”项目,打造AI产业全生命周期生态链的专业产业园区。

随着环珠江口交通条件持续改善,昔日的“世界工厂”将迎来更好的机遇,以“先进制造业中心”这一全新角色重新走向世界。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