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三步”走建设大湾区

2019-07-09 03:18:59
来源: 时代周报
广东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了清晰、明确、具体的“施工图”和“任务书”。

时代周报记者 陈佳慧 王心昊 发自广州

广东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了清晰、明确、具体的“施工图”和“任务书”。

7月5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同时,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也印发《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

《实施意见》明确广东省推进大湾区建设按照“三步走”进行安排:第一步到2020年,大湾区建设打下坚实基础,构建起协调联动、运作高效的大湾区建设工作机制,在规则相互衔接和资源要素便捷有序流动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第二步到2022年,大湾区基本形成活力充沛、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结构优化、要素流动顺畅、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第三步到2035年,大湾区全面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

《三年行动计划》即重点落实《实施意见》中的“第一步”,2020年该如何走:把近中期看得比较准的、可以加快实施的重点工作进行分工部署,进一步量化阶段性目标。该计划包括9个方面100条重点举措。

值得注意的是,两份文件中均提及“共建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并具体涉及大湾区内地9市的12个重点建设区。

“大湾区内地的9座城市,自身都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产业。如何在粤港澳大湾区一个整体的框架内,充分发挥城市自身的先发优势,拓宽经济合作空间是需要解决的关键。” 对此,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毛艳华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要发挥大湾区的整体性优势,离不开城市间的优势互补,分工协作。

9市12大平台

今年2月份出台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强调,“支持珠三角9市发挥各自优势,与港澳共建各类合作园区,拓展经济合作空间,实现互利共赢”。

《规划纲要》里除了提及“加快推进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等重大平台开发建设”外,还提出要“发展特色合作平台”,包括落马洲河套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和毗邻的深方科创园区、大广海湾经济区、江门银湖湾滨海地区、东莞滨海湾地区等。

如今,在《三年行动计划》中,上述“特色合作平台”已全部明晰,除去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这三个重大平台外,大湾区内广东9市都有自己的“平台”,分别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中新广州知识城、珠海西部生态新区、佛山粤港澳合作高端服务示范区、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东莞滨海湾新区、中山翠亨新区、江门大广海湾经济区、肇庆新区。

《实施意见》表明,“共建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是为了“充分发挥合作平台的试验示范作用,引领带动粤港澳全面合作”。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解释,试验示范作用主要针对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具体来说就是在上述12个平台上进行“营商环境的改革、规则的对接、要素的流动等”试验示范。引领带动粤港澳全面合作则是要“促进广东和港澳在科技创新、现代产业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发展上进行全面合作,推动高质量发展。

以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为例,合作区重点发展人工智能、机器人、生命健康及微电子等产业。“深港科创合作区的产业布局与深圳和香港的产业都有关系,重点是如何发挥深圳和香港的优势。以生命健康产业为例,研究需要样本,但海关对检疫非常严格,如果深港科创合作区可以‘境内关外’的话,那就很方便了。”郭万达说道。

“《实施意见》和《三年行动计划》,反映出大湾区非常清晰的战略定位:主要围绕区域协调发展,成为扩大开放、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先行区,推动形成科技创新先行地和产业创新高地。”毛艳华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两份文件的关键精神。

市场运作同样重要

《实施意见》和《三年行动计划》释放出来的政策红利,将进一步带动粤港澳三地共建功能性、区域性、产业性合作发展平台,

与此同时,“合作平台”可能存在的问题也值得关注。

“政策红利只是推动发展的一个外部因素,更重要还是内生变量,如产业基础、研发、市场需求等,”郭万达认为,“平台的产业布局或功能定位是根据该城市的优势资源来决定,因此产业布局上有一定的特殊性,但同时也有交叉。” 

时代周报记者梳理发现,在《三年行动计划》中,发展智能制造产业的平台有东莞滨海湾新区、珠海西部生态新区、佛山粤港澳合作高端服务示范区、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中山翠亨新区等。郭万达认为:“很多平台都在发展智能制造,但发展水平最终取决于市场。”

以东莞滨海湾新区为例。《规划纲要》中明确,支持东莞与香港合作开发建设东莞滨海湾地区,集聚高端制造业总部、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基地。同时,支持东莞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滨海湾新区紧挨着深圳和香港,提出了“香港服务、深圳研发、东莞转化”的发展口号。“对于东莞来说,又多了一个增长点。”参与东莞滨海湾新区规划的郭万达指出,“当前我们无法说它定位准不准、好不好,政府做一些规划设计指出一个方向,剩下的要根据市场的运作,因为这是一个产业的发展。” 

“一定要避免政府的过度干预,政府干预过多可能会导致产业同构、低水平竞争等问题;另外要避免平台的开发模式房地产化;最后要建立区域协调创新体系,促进区域间的要素流动。” 郭万达强调。

“大湾区的建设进程,也是湾区市场一体化的建设进程。”毛艳华也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和高度开放的市场化优势,只有发挥湾区市场配置资源机制,才能实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