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医学专家肖瑞平谈阿茨海默新药:花22年不稀奇

史成超
2019-11-04 21:21:46
来源: 时代财经
“我认识耿美玉教授,她花了22年的心血研发这款药,这个一点都不稀奇。”

日前,中国原创、国际首个靶向脑-肠轴的阿尔茨海默病治疗新药通过药监局申请,该药可明显改善轻度至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填补了全球阿尔茨海默病治疗领域17年无新药上市的空白。其研发之路也是一波三折,引发对中国原创药物研制的广泛关注。

114日,腾讯医典携手出版全球顶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旗下的《NEJM 医学前沿》,打造了首届腾讯医学ME大会,分子医学专家肖瑞平在大会期间接受了时代财经等媒体的采访,对中国新药研制产业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WechatIMG1411.jpeg肖瑞平在ME大会上发表演讲。来源:ME大会官方

肖瑞平是世界权威医学刊物《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副主编,《NEJM 医学前沿》执行主编,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她将转化医学的概念成功引入中国,筹建了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并担任所长,搭建了我国心血管科学研究与国际接轨的桥梁。以下内容由时代财经根据对肖瑞平的采访内容整理而成。

“中国临床药物研发突飞猛进”

问:中国正在哪些药物的研发上面发力?是否正在迎头赶上?

肖瑞平:新药方面国内外的差距还是很大,但我国临床研究和药物研发这些年有很大进展。从临床试验数量来看,我们今年取得了迅猛增长,大概占全球4%。尽管数字听起来非常小,但如果看它的增长曲线,你会充满信心,它真的是在突飞猛进。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进步?一是国家政策。“健康中国”的号召让人们意识到中国必须从医药大国变成医药强国。近年来,中国在R&D的投入方面政府支持力度很大,有很多临床研究中心从事临床试验,发掘新的药物、新的器材等。

此外,我们国家的队伍也成长起来了,有自己培养,也有很多是引进的人才,这对我们的临床研究队伍也带来非常大的提升。

另一个重要方面,国家推出了很多计划,比如慢病计划、精准医疗等,都是针对临床研究的。医生手上有了资源,有了课题,社会又有需求,当然就有很好的进展。加上我国医药行业日益成熟,新药专项从2008年开始到现在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即使有这么多的进步,现在我们只是刚刚起步。我们国家去年第一个在全球首先批准的一类新药罗沙司他,是上海瑞金医院陈楠教授团队主持的3期临床试验,这是一个治疗肾性贫血的药。

最近还有一些好消息,有一些我们新药专项的项目现在已经成了一类新药,比如上海药物所的耿美玉教授,她研制的GV-971是治阿尔茨海默症的,已经被条件性审批通过。还有一款治疗银屑病的一类新药,有新靶点和新机制,也通过了。

这是屈指可数的几个例子,但这是很好的开端,真的有自己的创新了,有自己的一类新药了。所以我觉得差距会越来越小。

“22年心血研发,一点都不稀奇”

问:国家药监局刚刚批准了阿尔兹海默症的新药上市,公众很对此非常关注。目前中国要想诞生更多这样的新药,应该要做哪些工作?

肖瑞平:我国在新药方面是短板,主要原因是起步晚。新药一定要有创新,只有新靶点、新通路,才能有新药,没有前面的基础研究,就不可能有新药。这有一个积累过程,所以我们还要加强发现和发明,才能够在这个基础上加强转化,变成新药。

我认识耿美玉教授,她花了22年的心血研发这款药。这个一点都不稀奇,平均做一款新药,即使在欧美发达国家也要14.7年。

问:转化医学具体是怎么去推动中国药物研发加速的?

肖瑞平:基础医学主要研究我们生命的原理和本质现象,比如细胞周期调控。而临床医学是解决临床问题的,比如说一个人的机能出现紊乱,就会生病。

转化医学相当于桥梁,把二者高度连接起来。我是学习临床医学出身,但已经从事转化医学很多年,我认为转化医学对于新药研发是必由之路。

有新的药物靶点才有新的药物,靶点是从基础研究而来,然后通过很长时间动物实验,最后回归到人体,变成产品。不管是药物也好,还是诊断指标也好,都要经过很多年的转化研究。

而对于转化来说,不光是药物、诊断和治疗,还有很多医疗细节、医疗仪器,比如说在心血管系统我们要放很多支架,这就涉及到转化医学问题,哪些材料跟人体匹配,能够预防斑块复发、再生,也是要经过很多动物实验,才能用到人体。转化医学涉及方方面面。

问:在新药研发上,中国除了创新外还要做哪些方面的工作?

肖瑞平:除了创新之外,在法规法则上,我觉得还要进一步跟国际接轨。我们已经迈开了步子,现在用国际标准做各种审批,流程已经有了,如何加快、完善这个过程,对我国新药研发非常重要,是基础设施问题。

此外,还有各个环节,包括资本的投入。做新药离不开资本,新药研发是整个社会的分工合作,是一个大的链条。

“中国很多所谓科普是‘迷信’”

问:医疗养生内容是科学谣言的一个重灾区,中国有很多大爷大妈很喜欢转发养生谣言的内容,这是中国特色还是普遍现象?中国的医学科普与发达国家差距在哪里?

肖瑞平:我在美国待了20多年。美国关于健康、医学方面的科普很多,大多来自官方渠道。比如说我工作过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在研究院网站,各种宣传的渠道里面都有很多科普知识。

美国的心脏协会、肿瘤协会、糖尿病协会,都肩负着科普的重任。美国有各种各样的科普途径,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从小学、中学、大学,都有科普的渠道。

但在中国,医疗养生很多所谓的科普是“迷信”。有时候一些传言、秘方,大家信以为真,这真的会伤害我们的健康,耽误我们的病情。

我觉得腾讯在做的腾讯医典平台非常有价值,我们《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中文版也肩负着科普的重任。现在有很多医生、科学家跟我们一起做这件事情,他们写评论、体会和医疗故事,都能够很好地教育我们老百姓,教育我们的医者和患者。

问:大多数医生的日常工作是非常繁忙的,从医生的角度而言,做科普的动力来自哪里?

肖瑞平:做科普,我们的理念一定是信息准确、可靠、及时、便利。医者在很沉重的医务工作的基础上,还肩负着科普的任务,这是义不容辞的。

对于医生来说,尽管每个人的理解可能不一样,但是很多医生都有救世情怀,这是我们的职业思维和理念。我们还是希望能够为广大老百姓服务,让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让我们做的事情更有价值。

这是医生群体参与医学科普唯一的动力,也是唯一的回报。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1天6只基金发清盘预警!年内超100只基金陷清盘危机,权益类成“重灾区”
创始人家族放权,“奶茶第一股”香飘飘去年卖了36亿,销售费用为净利3倍
2024中关村论坛4月25日开幕,举行60场平行论坛,聚焦人工智能等热点
物流资产被调仓,传万科拟出售普洛斯股权,曾出资157亿元购入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