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湘西文化玩转者张建永:不是有文化,就能发展旅游

张银慧
2019-10-23 20:03:55
来源: 时代财经
“能嗦清汤面也吃最肥的腊肉。声如洪钟健步如风,却每天入睡极度困难。一生至少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阅历人间薄凉,心却从来一团火。”他的学生林铁博士如此评价他。

微信图片_20191023191324.jpg

过去四年,张建永纵横山水之间,带领团队考察了国内400多个村庄、在全国做了100多场演讲、写了120万字,他的红色吉普车跑了30多万公里,而我国陆地边界长度也不过2.28万公里。

很难想象这是一个每天需要注射4针胰岛素的66岁退休学者的生活。

“我的工作量是退休前的5-6倍。”张建永说。

张建永于2014年退休,此前他在吉首大学当教授、带研究生,出版了8部学术专著、60余篇学术文章,主编、参编作品10余部。一次上课时所言——“生命必然有齿轮,有轴序,有犬牙交错的勾连,有规定动作,但人一定要有自己的转速,在规训与自我的张力之间,找到此生的价值。”他的学生记了多年。

2007年,张建永担纲《魅力湘西》演艺的总策划,08年开演后名动一时,此后,更是杀入文化旅游产业,参与主持省部级和地方规划十余个。如今,他是雪峰山旅游景区建设的“军师”、湖南省旅游学会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还领导着吉首大学中国乡村旅游研究院,在旅游实践、理论研究、教育办学三条路上齐头并进。

“能嗦清汤面也吃最肥的腊肉。声如洪钟健步如风,却每天入睡极度困难。一生至少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阅历人间薄凉,心却从来一团火。”他的学生林铁博士如此评价他。

一个大学教授决定跨界做旅游

时代财经你早年间的工作都在学术领域,是什么时候因为什么原因从理论研究跨到实用领域?

张建永:转型应该是在2006年左右。

我原来是做美学、文艺学的纯理论研究。美学和文艺学是相对抽象的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属于一种高高在上的、悬在空中的学问。当然,国家需要这样的研究,全世界也有大量的人在做这项事业。我长期做这类研究,做得也有滋有味。

后来,我认为自己虽然在理论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果,但是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相对而言是不够的。随着年纪增长,我开始思考,能不能把理论跟实践更多地结合在一起?怎么把我们在艺术、美学上思考的理论成果转化成推动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动力?如果能够从这些方面着力,我个人认为,作为一个书生,对国家民族的作用,比原来纯理论的研究是要大一些,于是我慢慢地往这个方向转型。

时代财经:在转型的过程当中,主要是做了哪些工作?

张建永:跨界的第一步,是迈入了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在张家界做了一台大型的旅游演艺《魅力湘西》,我在其中担纲创意策划并撰稿写作。在这个过程中,我把多年的艺术理论和美学理论,再加上对当地的文化研究,转化成生产力。

《魅力湘西》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力。到现在为止,其净利润保持在3千万以上,票房收入在全国一直排在前十位。而根据中国演艺协会的数据,在全国400多个旅游演艺之中,80%的项目都在亏损,17%持平,只有3%盈利,《魅力湘西》是3%之中的一部作品。

这个成功给我一个很大的启示:文化具有独特的经济属性,能够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我们当时是在张家界武陵源区上演的《魅力湘西》,它每年的门票能卖到100-120万张。因为有了这场戏,游客会多待一个晚上,增加四笔硬支出:晚餐、票、住宿、早餐,一年能拉动8到10个亿的经济收入。

之后,我又从这一社会实践转向推进我们学校文化产业专业的发展,比如在学校创办了文化产业硕士点。因为《魅力湘西》是放在旅游景区,于是我又跨界到旅游产业,做了大量关于旅游的规划设计,包括最近四年在湖南雪峰山地区做的雪峰山旅游。在这些实践中,我尝到了更多的甜头,即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成生产力,转化成社会发展的动力。

时代财经:正如你刚刚说的,学术它其实是高高在上的,产业又需要接地气,但是听你说起来,从学术跨界到产业似乎是很自然的一个过程?

张建永:这个转变可能对绝大多数的教授和博士生来讲是非常困难的,但对我来说,还真不太困难。因为我在上大学之前当了近8年的知青。那段时期内,我是彻彻底底的农民,靠工分吃饭,还修过铁路、挖过铜矿、做过石匠。

正因为这段在底层打拼的经历,让我懂得社会,懂得农民,懂得实践。我懂得什么东西才能让生产发展,什么东西才会对社会有利,也懂得哪些理论因为太空洞、太高大上而与社会不能相融。否则我要将这么高高在上的、纯粹的、抽象的哲学与美学转化成生产力,这一步是很难完成的。其实到现在为止,我们很多学者是迈不开这一步的,他们到处做规划、演讲,但是地方党委政府、投资商以及企业家都会感觉到他们说的不接地气。可以说,我的知青生活是奠定了我从理论走向实践的第一块基石。

后来我跟很多硕士、博士讲,你们必须既要把学术规范掌握好,又要将理论对接实践和社会,再好的创意,如果不能落地,那就是零分。作为规划评审组的组长,我发觉很多大学的规划是不能落地的,或者落地以后投资就会打水漂。

微信图片_20191023191311.jpg

漫谈湘西文化和文旅融合

时代财经:你之前在高校时,对湘西文化研究得很深,之后策划的《魅力湘西》传播度也很广,你觉得湘西文化的特点体现在什么地方?

张建永:《魅力湘西》这台戏关键词是“魅力”。那么问题来了,湘西的魅力究竟表现在什么地方?我认为构成湘西魅力的主要有四大板块:浪漫湘西、快乐湘西、神秘湘西、激情湘西。这四个部分构成了它的魅力,也是我对湘西文化的界定。

为什么湘西是浪漫的,难道其他地方不浪漫吗?都浪漫,但湘西的浪漫,其浪漫点、浪漫的范围、深度、狂野度,要超于汉族文化。因为湘西这个地方不在儒家文化中心地带,处在儒家文化边缘,受儒家文化浸染相对较轻。在人伦关系上,不像儒家文化有一套严谨的约束系统,对人的心性具有较强的约束力量。比如教导女孩笑不露齿,少数民族从来不说笑不露齿,大家该笑时就大声地笑。男欢女爱也没有那么多约束,没有那么多经济、政治的附加算计。正因为如此,他们对爱情、对生活充满了人类童年时期的纯洁,因此生活态度就非常浪漫。

湘西的文化是快乐的,因为在这里,生产力相对较低一些,社会结构相对简单一些,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的追求,相对单纯和朴素一些,因此人们快乐的阈限值比较低,快乐就相对更多一些。

武陵山区这一带巫傩文化盛行,与儒家文化不同的是,这种文化相信万物有灵,而且灵跟灵是相通的,就像两种不同的物种,灵魂也是相通的。比如人跟树可以相通,人跟石头的灵魂也可以相通,从这一点看,湘西是神秘的。

最后一个是激情。由于我们较少受到儒家文化的约束,少数民族能够奔放地释放自己的感情。沈从文曾说,“浙江的猪是黑的,湖南的猪也是黑的,浙江的人一革命就升官,湖南的人一革命就死。”讲的就是湘西人敢于卖血卖命、敢于冲锋陷阵的性格。《魅力湘西》中的罗荣光保卫大沽口炮台描述的就是这种激情。

时代财经:“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从全球范围看,文旅融合是大势。《魅力湘西》就是一个文旅融合的优秀案例。你觉得什么样的文化才能和旅游产业相融合?

张建永:在我看来,旅游产生之初就跟文化融合在一起,从来没有分开过。只不过现在说文旅融合,是让大家进一步明确,旅游中间要加注文化要素。

但是现在问题的严峻性在哪里呢?不是大家对文旅融合重视不够,而是大家把文化等同于旅游,认为只要有了文化,就可以做旅游。

其实,文化和旅游是不同性质的东西,文化有文化的轨道,旅游有旅游的轨道。各地政府挖掘自己的文化,花了大量的金钱,不管这个文化有没有市场,老百姓喜不喜欢,只要是文化,特别是名人文化,就以为找到旅游繁荣法宝。就像很多古镇、古村、古城,虽然把所谓文化装进去,但却装不进游客。不受游客待见的文化,就是赔本买卖。

比如,有个地方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园,里面全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建好以后门可罗雀。这个地方后来请我去参加了他们的研讨会,他们很疑惑为什么大家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感兴趣。都国家级了,最高级了还不行么?我就跟他们指出来,他们思维犯了路径错误。国家级文化遗产是从学术路径确认的,确认的是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但是如果要做成旅游产业,则必须从市场路径去选择文化、进行创意。

我将文化分为热文化和冷文化。热文化就是市场需要的文化,这些文化可以融进旅游产业中去,可以变现为GDP和经济发展动力。什么叫热文化呢?没有教科书,这是我的创造。就是“热文化”必须具备如下要素:观赏性、震撼性、互动性、娱乐性,甚至还可以加更多的如奇妙性、奇异性等等。凡是符合热文化的文化,融合进旅游产业中,就一定能够拥有市场,反之则失去市场。

时代财经:观赏性、震撼性、互动性、娱乐性等等要素,是需要全部具备才能称之为热文化吗?还是说只要具备一两项,就可以进行文旅融合了?

张建永:具备的元素越多越容易转化,具备的越少越需要创意。 但无论它具备的多还是少,都要用心去创意,迭代也需要创意。在文旅融合中,创意是第一要素。

有人说,“文化到旅游一张纸,旅游到文化一座山”,其实我认为不是一张纸和一座山,而是两座山。旅游有其自身的规律,而且和文化的规律完全不一样。因此,文化到旅游也是一座山,也需要非常艰难的探索。其实中央的文件里有句话说得很清楚——“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但是大家对这句话理解不够。文旅融合项目,一定要能够落地,一定要真正造福于人民,一定要能够产生税收和利润,才能可持续发展。否则就不是文化产业,而是文化事业。这是我作为一个文化人、旅游人的希翼。

微信图片_20191023191438.jpg

一棵行走的树

时代财经:你最近出版了一本几十万字的随笔文集《行走的树》,它的创作背景是什么?写的是什么内容?

张建永:我是2014年退休的。退休之后,四年多的时间里,我在全国各地做了100多场演讲,带着我的团队开车跑了30多万公里,考察了400多个村子。在这些旅途间隙、颠簸的山路上,我在车上写了120多万字。这本《行走的树》就是120万字中的一部分。

《行走的树》有四个小辑:雪峰絮语,以写雪峰山为主;情感微澜,主要是抒情;第三个是湘西扯蛋,写的是湘西个性化人物;最后是思想杂碎,记录了我在理论上的探索。

时代财经:前段时间,韩少功、何立伟等著名作家都去了雪峰山喝茶侃大山,雪峰山为什么能聚集包括这么多文学大咖?

张建永:首先,雪峰山旅游,现在是湖南省一块非常靓丽的牌子,虽然只有四年时间,但是我们把亮点做出来了。

雪峰山是湖南境内的一座高山,被当地人称为“父亲山”,东西长270公里,南北长700公里,最高的海拔1934米。在我们没做雪峰山旅游之前,湖南的旅游版图是四大板块:大湘西、大湘南、大湘中和环洞庭湖。雪峰山被切割在大湘西、大湘中这一带,是边缘化的。我们用四年的时间快速推进、弯道超车,自下而上推动了省委省政府对湖南的旅游版图重新划分,增加了一块叫做雪峰山大花瑶的景区。

我们在雪峰山建了高山的无边际泳池,一些很漂亮的民宿。另外,雪峰山上还有瑶族的一个分支——花瑶,他们的服饰太美丽了,这是很有吸引力的。而且,我也跟一些作家有着非常好的朋友关系。诸多因素下,一号召,他们都来了。

时代财经:退休近五年,你的重心现在主要在哪?

张建永:我现在不仅做旅游、文创,还带领我的团队在几所大学成立了中国乡村旅游研究院。成立到现在已经三年,我们跟湖南省、各地市做了很多规划,而且出版了中国的第一套乡村旅游研究丛书。我现在是在实践、教育办学、理论探索这三条路上齐头并进。

随着年纪慢慢大了,我现在就想把以前没做完的事做完,比如,《沈从文传》已经写了20万字了,我想慢慢地把它写完,还有一些东西也想写。当我动不了的时候,就在家里写字,那时我就不是行走的树了,而是院子里的树了。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投资亏超8000万元,沃森生物一季度净利大跌逾九成,刚终止一款新冠疫苗研发
北京车展今日开幕!合资自主齐上新,智驾“普及风暴”进行时
《恋与深空》海外上线3个月狂赚超5亿元,苏州跑出一匹游戏“出海黑马”
一季度营收、利润双降!西部证券去年净利润上涨超170%,分红超4亿元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