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蜂撤站裁员千人 转型智能货柜遭产能瓶颈

陈远枝
2018-03-19 17:00:50
来源: 时代财经
3月15日,便利蜂被爆出无人货架业务撤站裁员,转型智能货柜,但进程并不是十分顺利,曾经在风口的无人货架产业需要面对生产成本和产能效率问题。

无人货架领域再起风波。

3月15日,有便利蜂内部员工爆料称,该公司某城市员工内部群下发通知,除现有的8个智能货柜试点城市及3个欲铺城市之外,剩余38个已铺设简易货架的城市将全部撤站。

据了解,便利蜂这次大撤站,将会裁掉近1000名员工,并造成近4万个点位流失,未来主要加强对智能货柜的布局。这意味着,便利蜂在无人货架的前期竞争成果将完全舍弃。

无人货架领域在去年经过初期的激烈竞争,延伸至下半场,智能货柜成为了无人货架转型的方向。但资本逐渐谨慎,无人货架初创企业的走向值得关注。

无人货架的困境

21669-1P313105J34b.jpg

便利蜂相关负责人对时代财经表示:“今年来,无人货架的粗放型运营阶段结束,整个行业的竞争重点转向运营效率。”这次引发业内热议的便利蜂撤站裁员事件,与该行业的发展风向息息相关。

作为迟来的入局者,便利蜂在2017年11月启动无人货架业务时,市场上已有超过二十多家无人货架企业。但凭借着2017年初完成的3亿美元融资,便利蜂在年末宣布完成全国布局5万个货架,迅速吸引了业内的注意。

据悉,无人货架明星公司猩便利今年6月内完成3万无人货架点位创造,一度成为业内谈资,如今便利蜂的速度更是远超于它。今年1月份,便利蜂控股另一家无人货架运营商领蛙,将其纳入到旗下无人货架业务,意味着便利蜂已走在行业的前端。

虽然无人货架登上风口近一年,业内对此看法不一,但是并不能阻止资本初期的疯狂涌入,其中获得融资的企业就超过30家,融资金额超过40亿人民币。然而,成功超车的便利蜂并没有迎来好消息,无人货架的风口嘎然转向,该领域逐渐进入到了洗牌的时刻。

并购、战略收缩、淘汰成为2018年无人货架领域的关键词。

猩便利鼎盛时期员工曾达2000名,但在今年2月就传出裁员风波,员工缩减到500左右,北京也仅留存约40人。

实际上,无人货架的准入门槛并不高,这就导致了该领域出现“千架一面”,内容同质化严重。大多企业没有足够的实力去保证供应链,只能依靠快速的扩张,提前抢占市场点位,以市场规模吸引融资,这也一度奏效。

但好景不长,大部分企业的融资时间都定格在去年。进入2018年,资本从初期的疯狂变得谨慎。

1517554619805056533.png

部分无人货架项目融资情况

有该领域的创业者曾公开表示,每个无人货架月均销售额在1500-2000元左右,毛利润率25%-30%,道德损耗率3%-7%,物流成本10%左右,运营成本5%以上。一旦货损超过7%就出现亏损。

货损自无人货架诞生便是伴随存在的问题,商品销售在于用户自觉付款,更多依靠自律,企业难以控制货损率,导致很多公司不堪重负。领蛙投资人蒋海炳曾透露,规模较大的两家无人货架创企货损率都接近40%,小公司的网点货损甚至达到七成。

货损率高,盈利遥遥无期,导致资本望而却步。该领域的发展从狂欢过渡到理性后,无人货架企业开始思考转型。

转型智能货柜

2018年,智能货柜升级转型成为了便利蜂的发展方向。早在今年春节后,便利蜂便传出转型的消息,将简易的无人货架升级换成智能货柜。与此同时,便利蜂开展智能货柜的市场推广人员招聘。

据悉,相对于无人值守的货架,智能货柜需要经过扫码开门,选取货品,关门自动结算等步骤,可以有效减少货损率;同时应用的场景不再局限在办公室,可延伸至广场、超市、火车站等。重要的是,智能货柜可将货品销售数据反馈至运营公司,以便公司掌握更精确的数据进行推广运营。

便利蜂相关负责人对时代财经表示:“由于智能货柜通电、在线的特性,我们能实时掌握每个点位的库存信息,补货会更加精准、及时。”

有业内人士认为,智能货柜代的出现,是无人零售行业从粗放式扩张向精细化运营转变。

如今,无人货架逐渐式微,智能货柜正在代替其成为新的风口。这不仅是便利蜂的一家所为,其实零售巨头早已有所动作。去年,阿里就联合美的推出即时零售“小卖柜”;京东到家Go、苏宁也已开始铺设智能货柜。

面对巨头不断入局,便利蜂计划投入数亿元人民币,锁定5万台智能货柜。便利蜂曾表示,其核心业务是线下的新型便利店,无人货架作为其“便利+”战略的补充形式,公司能够为其提供供应链系统和物流系统。

这意味着,便利蜂转型智能货柜后,其后勤供应链得到提供源源不断的补货保障,进一步与其他赛道的玩家拉开距离。

智能货柜本质是一种新零售模式。在供应链的补货环节,便利蜂以线下便利店作为前仓,向商务区的销售点提供商品补充配送,加大市场布局。据了解,便利蜂去年以4天1店的速度,一年扩张了100多家便利店,随后启动无人货架业务进行补充。

1I45260E-2.jpg

从便利蜂大规模撤无人货架可以了解到,智能货柜正替代无人货架成为其“便利+”策略的其中一环,但裁员也侧面说明了,便利蜂的转型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

便利蜂首先要解决的是智能货柜生产成本和产能问题。据了解,市面上智能货柜单个生产成本高达万元,按照便利蜂的点位计算,成本高达5亿元人民币。

为减少成产成本,智能货柜的自主研发成为了便利蜂的转型重点。据便利蜂透露,该企业在去年就已开展研发工作,最终自主研发的产品成本价已降到5000元左右,未来大规模铺设,成本还有进一步的下降空间。

据了解,便利蜂引发了这次的裁员撤站,主要是转型速度跟不上无人货架的点位规模。

由于竞争激烈,现在市场上智能货柜的产能严重不足,我们通过提前布局已锁定了几家主流代工厂的产能,但考虑到市场供需情况短期无法解决,我们会优先选择首批城市做高密度、智能化覆盖。”便利蜂相关负责人说道。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