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便利大幅裁员,资本裹挟下的扩张苦果

史成超
2018-02-02 17:21:50
来源: 时代财经
无人货架领域个别项目的刹车,不会阻碍资本的持续涌入。资本裹挟下前行,整个行业正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

2018年2月1日,一夜之间,中国职场社交APP脉脉上,全是无人货架明星创业公司猩便利裁员的消息。

诞生于2017年6月,这家主营无人值守便利架的企业,创始人为前美团点评休闲娱乐事业部总经理司江华,后获大众点评前COO吕广渝及前日本罗森便利店中国副总裁晓村加盟。成立3个月时间,公司就宣布完成超1亿元天使轮融资,同年11月,再度获得由红杉资本中国基金领投的3.8亿A1轮融资。

据爆料,猩便利业务拓展团队的网点开发工作已经停止三周,且自1月30日起开始大幅裁员,约60%的BD(商务推广)人员将被裁掉。距离上次媒体爆料“猩便利所有三四线城市撤站”不到三个月的时间。

对此,猩便利公关总监张萍代表公司否认裁员消息的同时,也表示公司近期在对内部人员、资源进行优化、重组,目的是匹配下一阶段的“精细化运营”战略。针对该战略调整情况,猩便利上海地区店面的负责人对时代财经表示,不方便透露具体信息。

“无人货架的精细化运营体现在多节点的精确把控,如通过记录网络不同节点的销售数据得出用户消费习惯和品类,进而优化补货选品,数量和路线。”电商行业分析师余思敏对时代财经表示。“大肆布局点位数量,没有合理的提前计划和布局,导致发展受挫,这是无人货架行业的通病。”

私募股权基金扩容的大环境下,疯狂扩张成了创业的第一要义。无人货架领域个别项目的刹车,不会阻碍资本的持续涌入。资本裹挟下前行,整个行业正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

疯狂融资与补贴大战

2018年刚刚开始,猩便利已经两度陷入裁员风波。有接近猩便利的人士透露,今年1月初,猩便利已经裁减掉大批物流人员,委托给招工平台的物流人员招聘人数也由1400名缩减为400名。对此,猩便利给出的回应同样是“业务调整”。

猩便利究竟是资金链断裂,还是走向精细化运营,尚难以定论。有被裁员工在社交软件上写下这样的字句:“那些随公司颠沛流离和奋斗的日子还记忆犹新,没想到曾经的创业梦会以这样悲壮的形势戛然而止。”

在很多即将离开的员工看来,一家天使融资就高达1亿元、三个月前刚获3.8亿元A轮融资的明星公司,以“来公司前没有离职证明”、“未过半年试用期”等理由大规模裁员,未免太过魔幻。

目前为止,大多数无人货架公司成立时间不超过一年,整个赛道的融资规模用“疯狂”形容却一点都不为过。

据不完全统计,2017下半年时间内,至少30个项目入局,不少于18个项目获得融资,累计融资金额30亿人民币。包括每日优鲜、阿里、京东、美团在内的巨头也纷纷入场,加上商务部迅速发声支持,无人货架从一个看似凭空捏造的概念,迅速落地,成为2017年最炙手可热的商业形态。

blob.png

图:部分无人货架项目融资情况 来源:时代财经

在疯狂扩张中遭遇困境的,不止猩便利一家。当资本突然涌入,对于友盒便利等2016年就进入市场的玩家来说,一切显得更加猝不及防。

2016年末,他最为困扰的是货架商品的20%-30%的丢失率,精细化运作是唯一的方向。根据陈惠鲁对媒体的表述,在“仔细筛选客户、培养消费者习惯、教育市场”等精细化运营的举措下,友盒便利丢失率最终可以降到5%以下。北京一些点位,在去年中旬已经达到了盈亏平衡。

半年后,铺天盖地的融资消息和激烈的同行竞争,却使得他不得不将关注点转向点位扩张。2017年9月,在同行压力下,原本不算透露融资消息的陈惠鲁,不得不披露了2个月前就已完成的融资。

争相披露融资消息的同时,是疯狂的补贴大战。快速扩张的背后,到处都是抢地盘、争点位、价格战,甚至将同行商品撤换成过期商品的情况。

有无人货架创业者向媒体表示,他们在郑州的一个点位,销量一直不错,突然有几天,后台数据却显示一件都没有销售出去,经检查发现,货架被自称为工作人员的人搬出了办公区域。

BD人员的招聘成本也在提升。时代财经查询发现,半年前无人货架BD人员的底薪在3000—5000元左右,到2017年12月底,5000元是最低底薪。铺设点位提成也从几百块上涨到将近1000块。而便利蜂今年12月份的一份招聘资料均显示,BD人员薪资高达15000-500000元/月。

资本丧失耐心,并购成退出渠道

资本对无人货架业态的认可,源于高频消费支撑的流量、较低的技术和设备门槛,以及短期内迅速扩张的可能。

也有不少分析人士看衰无人货架。在电商分析师李成东看来,中国白领人群有限,顶多过亿,况且不是所有城市、办公室都适合放置。加上无人货架SKU(商品库存单位)多在100以内。考虑到各种因素,这个市场加起来也只有数百亿的规模。

“大量资本涌入,投机性太强。地推成本又奇高,还要加上促销费用,一个网店建设成本就要2000-3000元。运营、换货配送成本、盗损率也很高。”李成东对时代财经表示。“本来就不是一个大生意,谈赚钱更难。”

另一方面,资本方正在失去耐心。在线旅游、网约车、到家服务、共享单车到无人货架,从站上风口、疯狂融资到洗牌、合并的周期变得越来越短。

2917年9月,无人货架“果小美”与智能货柜“番茄便利”完成合并。一个月后,猩便利对51零食进行了全资收购。2018年刚开始,1月12日,第三宗并购消息也落了地。去哪儿创始人庄辰超创办的便利蜂控股了在行业内耕耘两年时间的岭蛙。

成立于2015年7月,岭蛙是国内最早进入无人货架业务的公司之一,丰富运营经验下,拥有业内领先的单点高产出和低损耗;而拥有明星创始团队的便利蜂,是一家天使轮就拿到3亿美元的明星公司。

追逐风口的创业公司不在少数,但像便利蜂这样,一追就追三个风口的,却并不多见。加速开设便利店进入新零售领域,高调进军无人货架,同时还投放了大量共享单车。而这三个领域。任何一个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还要面对来自同行的激烈拼杀。

“虽然无人货架已经暴露出种种问题,但其庞大的市场并未影响到资本的进一步流入。”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分析师余思敏对时代财经表示,

近年来,创投圈流行着这样的说法“投资人太多,创业公司不够用了”好的项目更是少之又少,这背后是中国境内私募股权基金的井喷之势,近3年以来,其年化复合增长率超过60%,快速扩容已是业内不争的事实,但平均回报率却已连续6年下滑。

blob.png

数据来源:CV Source数据库,清科研究院,中金财富研究

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公布数据,截至2017年11月底,已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为2万家、已备案基金6万多只,管理基金规模10.90万亿元。其中,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共有1万多家,管理着6.93万亿元基金,占据了私募基金的大半江山。此外,经纬、红杉、IDG等知名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更是获得了社保基金的加持。

“A股、美股的不确定性,伤害了原本VC主要的退出链条。无人货架领域的投资,盲目性占大部门,行业内并购可能是一个退出渠道。”有电商行业人士对时代财经表示,“也有资本认为,无人货架是在打造高频消费的流量入口和支付入口,会有腾讯、阿里这样的企业接盘。”

但李成东对时代财经指出,“市场不够大的情况下,流量和支付的入口都不大,阿里、腾讯都不可能接盘。”

在很多投资方看来,数不清的无人货架玩家中,总会诞生一个拥有30万点位数量和全国投放能力的创业明星。只是等待的代价可能超乎想象。

本文作者:时代财经记者史成超,关注电商、O2O、快消领域,爆料请联系:shidaishangjian@126.com ,交流加微信shichengchao007。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