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核桃IPO成功过会,募资目的遭质疑

陈远枝
2017-12-18 16:12:37
来源: 时代财经
12月12日,“六个核桃”品牌的拥有者——河北养元智汇饮品股份有限公司上市首发获通过,但是大部分募资将用于品牌建设,因此募资合理性被质疑。

12月12日晚间,证监会发行审核委员会发布公告称,“六个核桃”品牌的拥有者——河北养元智汇饮品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养元饮品”)首发上市获得通过。

在此之前,养元饮品曾在2011年、2012年及2016年三次申请上市,但皆因自身业务存在各种争议而未获通过。

当前,证监会对IPO审核的尺度已呈收紧之势,且审核理念也有所转变,不再过重关注公司的净资产、净利润规模,对公司的财务质量、经营前景加强了把关。截止12月7日,证监会终止审查企业高达104家,另有65家企业被中止审查。

在12月12日证监会公布IPO上会的企业仅有2家,而因营收结构单一、研发滞后等原因,养元饮品首发上市获得通过,引发外界关注。据此,时代财经向养元饮品发去采访函,截止发稿前尚未回复

经济学家宋清辉告诉时代财经:“‘过审’与最终取得IPO发行批文并无直接的因果关系,‘过审’后拿不到IPO发行批文的不在少数。”

营收结构单一

034712fa615142343f.jpg

养元饮品近3年利润和营收规模都超出一般上市公司。自2014-2016年,该公司营收分别为82.62亿元(下同,人民币)、91.17亿元、89亿人民币,利润为18.3亿元、26.2亿元、27.41亿。据公开数据, 2016年沪深两地A股上市公司的平均净利润为8.58亿元人民币,但养元饮品2016年的净利润已超出平均值3倍。

受困于以营销驱动的单一商业模式,即便利润、营收可观,导致养元饮品三次冲击IPO失败。本次IPO过审成功,并不代表养元饮品可高枕无忧。

例如,发审委就向其提出了一系列质询,如“发行人95%以上的收入来源于核桃乳,报告期内发行人业绩增幅放缓,广告费支出不断增加并未带来主营业务收入及净利润的相应增加”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11月10日,证监会发审委就曾一度暂缓对养元饮品IPO申请的表决,质疑其长期依赖单一产品收入

时代财经查看养元饮品的上市招股书发现,2014-2017年上半年,六个核桃的核桃乳收入均占据该公司营收95%左右,并逐渐递增,今年上半年已涨至98.19%。

长期依靠单一的产品营收,业绩的变化使得它开始承压。2014年-2017年上半年,养元饮品营业收入分别为82.62亿元、91.17亿元、89亿元、36.66亿元;同比增幅分别为11.17%、10.35%、-2.38%、-9.03%。特别净利润今年上半年营收10亿元,出现负增长,同比大幅下降23.08%。

从数据上看,养元饮品的业绩前两年持续增长,在2016年出现下滑拐点,今年上半年尤甚。该公司的解释是,易拉罐价格上涨,行业季节性风险以及开拓空间有限等因素导致业绩下滑。

募资合理性被质疑

为终止业绩下滑,养元饮品采取的策略却是继续加强品牌建设。

招股书中,养元饮品计划拟募集资金约32.7亿元人民币,其中大部分的用途将集中于市场营销。该公司将募投两个项目:一是29亿元的营销网络建设及市场开发项目,其中约19亿元用于品牌建设;二是3.7亿元的衡水总部年产20万吨营养型植物蛋白饮料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招股说明书上显示,截止到2017年6月,累计购买了47亿银行理财产品。其募资的合理性备受质疑。

宋清辉对时代财经分析称,“公司投入大量资金购买银行理财产品,说明企业并不缺钱。其上市的真正目的让人生疑,很容易让投资者认为是上市圈钱。”

养元饮品的经营历史看:自2010-2013年,该公司通过邀请知名主持人鲁豫代言、在央视黄金时间投放广告等营销推广,4年里营收从10亿增加至90亿,自此品牌营销投入便一直占据着总营收很大部分。

养元饮品募资计划中提到,未来3年公司将持续投放电视广告,费用达15.97亿元。据统计,“六个核桃”近年频繁活跃在各大电视和网络等媒体,连续冠名了《最强大脑》、《挑战不可能》、《加油向未来》、《今晚80后脱口秀》、《我是先生》等益智类现象级栏目。

A7FA72EF41A0052914DCBE087A5D54FEBD80A66C_size24_w500_h280.jpeg

六个核桃冠名综艺节目

养元饮品在品牌建设投入的力度相比,该公司的产品研发则不被重视,有着明显的“重营销,轻研发”倾向。

自2014年至今,该公司投入的研发费用分别为247万元、545万元、785万元和344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仅为0.03%、0.06%、0.088%和0.094%,总计1921万。这个数字还不及“六个核桃”累计已投入20亿广告营销费用的1%。

从营收数据上看,养元饮品的业绩已经进入下跌通道,净利润缩减,并且营销费用的进一步增加,侧面也说明了营销效果正逐渐下降。

宋清辉认为,“企业如果只想着通过所谓的‘加强品牌建设’捷径,来消耗IPO募资资金,这样的企业上市后估计也不会想着回报投资者。”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