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新要学美国,更要学德国

2016-03-29 03:02:43
来源: 时代周报

近日,北大国发院院长、经济学教授姚洋在“中国经济观察报告暨企业转型创新之道”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他称:中国面临两条创新之路。一条是从0到1。从无到有,是原发性的、创造性的创新,美国是代表;另一条则是从1到N的创新。从1到多,从有到精。在全球最具代表性的是德国。

相比美国从0到1的创新,德国的模式更值得中国借鉴。德国的创新可称之为“跟随式”,在这种创新模式下,有很好的就业基础,强大的中产阶级群体的存在非常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整体抗金融风险的能力也很强。中国的创新未来一定要两条腿走路,不能简单地全盘拷贝美国模式,我们没有从0到1创新的基础。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所有的企业都要走德国模式,像BAT已经走到产业前沿,前面没路可走了,必须进行从0到1的创新。

作者:姚洋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人才“帽子”满天飞

创新驱动归根到底是人才驱动,人才是支撑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培养一支潜心科研的高素质青年科技队伍至关重要。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和各省市纷纷推出各种人才计划,在吸引、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由于“帽子”过多过乱,其引发的负面效应也日益凸显。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家各部委、单位的人才计划近20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有“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俗称“杰青”)、“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简称“优青”),教育部有“长江学者”(简称“长江”)、“青年长江学者”(俗称“小长江”)”……加上各省市的各类人才计划,比如“黄河学者”“泰山学者”“黄山学者”“楚天学者”……全国各级各类的创新人才计划有近百个。

“这种人才‘帽子’满天飞的现象,在世界上都不多。”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化工系副主任邢新会指出,各部门、各省市推出人才计划的初衷无疑是好的,在吸引、支持青年创新人才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这些人才计划政出多门、定位重叠、标准不科学、评选不公平、管理不完善,所引发的负面效应正日益凸显,应予以高度关注。”

作者:赵永新

来源:《人民日报》

我国建立教师退出机制的条件已经成熟

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副教授杨卫安指出,任何职业都应该有进有退,退出机制本该是一种常态。从目前来看,我国建立教师退出机制的条件已经成熟。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铁饭碗”越来越少。在企业当中,退出机制早就开始实施,即使被称作改革硬骨头的行政单位及相关部门,“铁饭碗”也已经被打破。作为培养人的事业,教师职业应该比其他职业有更高、更严的要求,理应和其他职业一样,遵循职业进退的规则。从对教师的需求和供给来看,目前我国教师补充队伍储备丰富,出现供给远远大于需求的局面。

作者:杨卫安

来源:《中国青年报》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北京车展首日:车企大佬互相“串门”,雷军人气爆棚
浙商证券入主之际,国都证券逾4亿股股权挂牌出售!此前多位股东清仓式转让股权
丁世忠力挺,安踏在上海试水新店态,不赚钱也要开
常青产品数量占比过半,腾讯游戏被低估了吗?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