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沛纳海:中国宛如盛开之花,令人惊叹

2010-11-03 23:19:00
来源: 时代周报

专访意大利Classe Ditori集团主编兼总裁保罗•沛纳海    中国宛如盛开之花,令人惊叹

本报记者 葛晓光 韩玮  发自上海

“今日中国,宛如盛开之花,巨变叫人惊叹”,在看到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之后,意大利Classe Ditori集团主编兼总裁(CEO)保罗•沛纳海(Paolo Panerai)这样说。这并不是沛纳海先生第一次来中国,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前夕,他曾与意大利政府的一个代表团访问中国。

那时中国的改革刚刚发轫,百废待兴,整个国家都沉浸在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中。但在沛纳海先生的所见所闻中,一切都与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纪录片《中国》中灰暗的景象并无二致,而那时也没有人会相信中国将创造日后三十年大国崛起的辉煌。

不过,让沛纳海先生难忘的是,在那次对中国的访问中,他竟然有机会采访到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在之前他已经知道邓小平曾在法国留学和工作,因此在整个采访过程中他都与邓小平用法语交谈,“采访也进行得很愉快”。让沛纳海先生意想不到的是,在采访结束之后,邓小平还邀请他们一行在“四川饭店”吃饭。虽然,四川菜的麻辣风味让沛纳海先生有些不适应,但这也让他第一次明白了中国人对客人的“火热感情”。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如今再次来到中国,沛纳海先生为中国不舍昼夜的发展而震撼。无论是北京宽广的长安街,还是上海浦东高耸入云的商务楼,都让沛纳海先生印象深刻。

10月28日下午,秋日的阳光照射着大地,在上海世博园旁边一家意大利风格的酒店里,沛纳海先生向记者讲述了他来中国这一周的感想,他对中国发展的看法,我们还谈到了目前的中意关系,谈到意大利Classe Ditori集团与广东出版集团的合作问题,以及他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希望和良好祝愿。

沛纳海说他非常喜欢中国,期望与中国人交朋友。由于自己对葡萄酒情有独钟,这不仅使他与欧洲金融界的传奇家族—罗斯柴尔德家族(Rothschild)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凭借着这种“嗜好”,他也结交了一些中国朋友。“在对美酒的品尝中,友谊就会得到深化”,望着世博园的各国场馆,沛纳海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

与邓小平一起吃川菜

时代周报:当年你作为记者所看到的中国与现在的中国相比,你觉得哪些地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保罗•沛纳海:我有幸在其发生巨变前来到中国,那是1979年,邓小平先生刚刚复出主持工作,全国上下开始建设“四个现代化”。彼时,受意大利政府之托,我们代表团对中国进行了访问,其中一个主要任务就是为中方带去3000亿里拉的贷款。这是中国从西方国家收到的第一笔信贷,而意大利也是第二个设立驻华大使馆的西方国家。正是借此机会,我目睹了中国巨变的“开场秀”,也了解到邓小平先生已掌控着“中国大船”,并朝着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方向行进。

时代周报:再次来到中国,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保罗•沛纳海:中国之变,令人难以置信。我曾遍访中国,从农村小镇到城市社区,甚至从各大银行的分支机构到人民银行总行。对于见识过这些的我来说,今日中国,宛如盛开之花,巨变叫人惊叹。

时代周报:上海世博园就在窗外,也近在咫尺,你去参观了吗?你最喜欢哪些国家的场馆?

保罗•沛纳海:上海世博会是中国集思广益,尽其所能向世界展示风采的舞台。在此,中国人民的卓越才能,以及中国成为强大经济体的蜕变都得以体现。显然,上海世博传达的重要信息包括民众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其出于对国家之爱而做出的牺牲以及上海这座城市的远大抱负。

时代周报:意大利米兰将举办下一届世博会,你觉得本届上海世博会举办得如何?你如何评价?

保罗•沛纳海:下届世博会将在意大利米兰举行,有人说中意将展开一场竞赛。但正如中意历史中所流传的马可•波罗的故事一样,事实上,中国是把经验传给了意大利。

时代周报:我们知道你过去曾是一位记者,你也采访过中国当时的领导人邓小平,能否讲讲这方面的经历?

保罗•沛纳海:1979年,我们代表团一行代表意大利政府正式访问中国时,与邓小平先生有过接触。当时,我是代表团团长,因而有幸担负采访任务。由于中意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同,两国在民主等问题上确实存在立场分歧,但我与邓小平先生用法语交谈,而且谈得很愉快。采访结束后,我们还去了一家邓小平先生喜爱的餐厅,吃的是四川菜,味道很辣,但邓小平先生很喜欢。

时代周报:邓小平改变了中国,在世人的心目中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请问你怎么评价中国的这位改革的“总设计师”?

保罗•沛纳海:于我而言,邓小平先生是改写中国历史,创造全新中国的人。自此之后,中国开始致力于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并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数字技术是全民福祉

时代周报:在传媒界有这样的一种说法,当记者永远无法变得富有,但你用自己成功的故事给予了反驳。你从记者转变为出版人,看中的是什么?你认为出版业目前的潜力何在?

保罗•沛纳海: 1986年,我由记者转型为出版人,并创立了专攻金融、经济领域的Classe Ditori集团。目前,本集团拥有包括知名周刊《米兰财经报》(Milano Finanza)在内的15种出版物、4个门户网站以及电台、电视频道等等。而我之所以能够从记者成功转型为出版人,首先是因为我曾工作的意大利媒体集团,旗下拥有两三本经济类出版物。我的许多记者同行老是抱怨报道遭受限制,无法敞开思维写作,而我们集团,一方面希望再筹建两个出版社,另一方面致力于让每本出版物都能在商业上取得成功。因此,我们更在乎的是如何吸引读者,而非那些“禁令”。我认为,这是优秀记者必须具备的素质,也是我成功的因素之一。

时代周报:我们从报道中得知,你几年前就在谋划电子出版物,能否就这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保罗•沛纳海:如果说过去30年,中国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大变革,那么,在数字技术方面,同样如此。然而,数字技术的引进和发展是全民的福祉,而非只由出版业独享。事实上,由于出版业难以摆脱旧技术,接受新事物,因此其很难从数字技术中获益。而这也正是这个行业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因此谋划电子出版物就成为一个值得慎重考虑的问题。

不可思议的葡萄酒计划

时代周报:你创立的财经周刊《Milano Finanza》在意大利很受欢迎,这份刊物成功的秘诀何在?

保罗•沛纳海:《米兰财经报》创办于1986年12月,定位为经济、金融报刊。我们旨在将其打造为意大利街头最受投资者欢迎的读物。这份刊物的成功秘诀在于三个因素。首先,报道上,我们设想,不仅要用词句表意,还要用比词句更客观、更具说服力的数据说话。其次,我们对记者没有限制。记者可以按其认为正确的方法、不受限制地自由思考、写作。之所以可以这样操作是因为这份报纸的命运在我看来,其实完全掌握在这些记者以及意大利主流经济学教授的手中。最后,我们总是及时报道最重大的新闻。

时代周报:从新闻报道中,我们感觉你对红酒颇有研究,而且还因此与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成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你能谈谈这方面的一些故事吗?

保罗•沛纳海:葡萄酒业是本集团比较特殊的部分,因为业内人士从不会对记者如何报道采取任何限制。这不是一个对信息控制有强烈诉求的行业。与罗斯柴尔德家族成员结识,是因为我们希望与世界上的两大葡萄酒生产商合作,建立第一个葡萄酒合资公司。此前,意大利从未有过类似公司,故而,这个计划有些不可思议。后来,借着这个合资公司,不少法国葡萄酒界的知名人士来到意大利,于是意大利的葡萄酒业得以推销,并打出了品牌。其实,更重要的是,我们还为这个合资公司设计了全球战略,期望把意大利的葡萄酒生意拓展到巴黎、纽约、上海等世界各地。

时代周报: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诗人蒙塔莱(Montale)在中国有不少读者,你们在文学领域有没有一些打算和中国合作的项目?

保罗•沛纳海:文学并不是我们的主要领域,但偶尔,我们也会出版有关经济研究以及民俗类的文学书籍。意大利作家的作品能够在中国受到越来越多的追捧,我很开心,因为我们的文学扎根于古希腊和罗马文化,而中国历史要比这两个国家都来得源远流长。对于与中国出版业合作的问题,目前我们都还在洽谈中。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黄光裕仍在自救,国美零售2023年亏损100亿元,拟成立新国美电器
偏离主业还是打辅助?中国信达2023年不良资产结构大调整,金融业务占比上升
近10年重大创新!隆基绿能发布新硅片产品,“卷”技术破局光伏硅片价格战?
销售通宵接单、提车要等2个月?小米汽车售价21.59万元起,雷军:成本真的很高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