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外资当适应中国市场开放公开新常态

2014-09-16 02:00:28
来源: 时代周报
多年来,外资企业由于享受优于国内企业的“超国民待遇”,在盈利水平上远远超过国内企业,外资对内资产生了很大的挤出效应。

中国市场只会更加开放公平的信号再次得到强有力的传播。近日,在“夏季达沃斯论坛”天津梅江会展中心会议厅,面对台下来自全球90多个国家1600多位中外嘉宾和500多位各国媒体记者,李克强总理又一次近距离向外界传递中国高层对世界经济形势的判断和中国政府的施政方略。这是其担任总理以来第二次出现在夏季达沃斯开幕会的现场,论坛规模也再创历史之最。就一些外资公司对中国投资环境是否出现较大变化的担忧,李克强总理进行了耐心解释、坦率回应。

事实上,个别外企方面的疑虑,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其仍未完全了解国内市场动向,不愿走出“超国民待遇”的政策红利。不可否认,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资金与技术较为匮乏、市场制度不甚完善,通过低价出让土地、提供税收与信贷优惠政策吸引外商投资就成为各地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由此,内外资企业双重标准得以维系多年,其中一个典型例证就是内外资企业曾一度执行所得税“双轨制”,税负水平相差甚远。借由倾斜性政策助力,一些外资企业在短短数年内轻松成长为各行业旗舰。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有违公允的差别化待遇只能作为特殊历史时期的临时举措,在市场机制走向健全的过程中必然要被逐步摒弃。

首先,从长远看不利于市场良性秩序的建立。多年来,外资企业由于享受优于国内企业的“超国民待遇”,在盈利水平上远远超过国内企业,外资对内资产生了很大的挤出效应。曾有研究表明,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70%都集中在加工制造业和房地产等行业。这类行业技术含量不高,进入门槛也比较低,在国内资金越来越宽裕的情况下,也是大量民间资本乐于进入的行业,但是外资凭借其超国民待遇,在竞争中占有先机,内资企业“输在了起跑线上”。甚至在一些地方和行业,在大量优惠政策的催生下,“假外资”、“假合资”、“返程投资”的现象层出不穷。财政收入减少和公共利益损失,换取的只是少数人的政绩样板和经济利益。

其次,降低了普通民众的生活指数。比如医药产品,2013年数据显示,目前进入中国的外商制药企业已有1500家,世界前20位的跨国制药企业都已在中国合资办厂,有的还开办了独资企业,进口药、合资药的市场份额已超过了50%,而一些外资药价格相当于国产药的十倍之多。目前,合资药、进口药相比国产药而言,仍然存在相当严重的“超国民待遇”,它们不仅定价高,在医保目录中占比也不低,对看病贵“功不可没”。而不断曝出的外资药企行贿丑闻,更是倒逼相关政策作出调整。

不谋一世者,不足谋一时。总体来看,中国经济发展虽然正经历阶段性调整,形势的复杂性不可低估。但从各方面的数据看,目前仍处在增长期,政治环境稳定,消费市场广阔,劳动力资源丰富,再加之长期以来政府已经为国外投资者创造了良好投资环境基础,诸多有利因素,使得中国对外资仍具有明显的吸附能力。正是基于以上种种因素的考量,传统引资模式的改变势在必行,包括完善反垄断法律体系、打击窃取商业秘密、加强食品安全追溯机制等管理框架的搭建,是行政部门回归本位角色、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必然革新。

恰因此,外资企业面对中国市场政策方面的“新常态”,应当秉持在母国的经营理念,更多着眼于提高产品质量、研发创新力、履行社会责任。特别是对中国在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打击商业贿赂、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屡出重拳,应给予支持和配合,而不是以初入中国市场的惯性思维审时度势,毕竟“只有拔掉杂草,稻谷才能长得茂盛”,这也符合外资企业长期以来一贯呼吁的改革方向。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龙湖集团“造血能力”强劲:经营性业务优化盈利结构,有息负债降154亿
黄光裕仍在自救,国美零售2023年亏损100亿元,拟成立新国美电器
偏离主业还是打辅助?中国信达2023年不良资产结构大调整,金融业务占比上升
打造新窗口!银联助力广州首个优化支付服务示范区落地白云机场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