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表上的年轻人

2014-07-25 10:30:56
来源: 时代在线网
即便各种诱惑在前,“务实”仍是各地家长的首要选择标准。不过,等他们学习结束、拿到学位之后呢?

特约记者 董子琪 发自上海

18岁那年,高考结束的夏天,甘肃姑娘陈瑛在第一志愿那栏填了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第二志愿则是中文系。像所有班主任一样,陈瑛的班主任对好学生报志愿尤其重视,语重心长地对她说,填人大吧,什么专业都行,说出去好听点。但是追求稳妥的陈爸爸没有采纳班主任的意见,说,还是填南京大学的新闻传播吧,“热门的好找工作”。

在陈瑛的甘肃兰州老家,到目前为止,“新传”还是听起来非常有就业前景的专业。“老家人都不喜欢文、史、哲,所以排除掉这三个基础学科,新传就变成了文科的热门专业。”这种偏好源自西北的信息闭塞,陈瑛回忆说,“网络普及之后还是好很多,过去的学生也算有主意,但报考还是没底气,和东部不能比,老家人给孩子填报志愿很多都很盲目,还有家人问我哲学系是不是学马克思的,搞不懂为什么要专门去开个专业学那些。”

新闻学,被“黑”最多的专业

在资讯不那么发达的家乡,当时18岁的陈瑛并不知道读新闻的明天究竟会怎样。也不可能预计到在她学习新传的这几年里,新闻行业江河日下,早几年从业的前辈纷纷转行(魏武挥撰写的《那些出走的媒体人》盘点了做公关、创业、彻底改行的几种媒体人转行现状),传统媒体的收入也随互联网的崛起而流失(详见朱学东《传统媒体收入是怎么流失的》)。

在国内,媒体行业所提供的薪水曾经让人满意,但在物价上涨的大背景下,媒体行业的薪水不升反降,早已被排挤出主流价值中的中等收入群体。根据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传播系沈菲、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张志安两位博士合作完成的《中国调查记者行业生态报告》显示,在中国,67%左右的调查记者的月收入在5000-10000元的范围之内,月收入1万元以上的约为17%,而月收入少于5000元的约为15%。当然,这一情况并非中国特色,而自更早的欧美新闻业蔓延而至。根据美国媒体报道,记者尤其是报社记者的薪酬比较低,平均年薪只有4万多美元,收入最低的记者,平均年薪不到2万美元—作为美国最佳职业之一的外科医生平均年薪则在20万美元以上。此外,出差频繁、心理压力也比较大等方面都促成了对记者这份职业的“差评”。

陈瑛的过往是不少人要规避的明天,如果生在东部的省会城市,她也许会成为报纸上的主角—今年的江苏南京理科状元吴呈杰,对新闻行业充满了憧憬,结果遭到了各路记者的争相劝告—苦心陈述新闻从业者的种种心酸,最后改报了金融专业,辅修新闻。事件中被广为赞许的是记者们的敬业态度,被称为“业界良(凉)心”。类似的新闻其实每年的高考季节都会出现,在种种被劝阻的专业中,新闻传播学是被“黑”的大户。

但陈瑛没有回头路。现在她已经在读传播学的研一,刚用读研转移了就业压力,又眼睁睁看学长学姐找工作至焦头烂额。她轻飘飘地说,读到现在,已经没有很多的正能量宣传自己的专业啦。说到就业前景,陈瑛充满“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无辜感,“现在媒体不好进,又存在性别歧视,毕业的人里,有的去了纸媒、电视台,也有的人去做了公务员”。

“但也不想做别的,本院很有活力。”陈瑛没想过放弃,一方面因为新传学院营造的集体氛围很好—在大学里,新传学院常常是最有存在感、最闹腾的学院;一方面读书加技能训练的搭配让人安心,“读书时也感觉很好,读到可以装一装门面的传播学理论,又能实践剪片排版的基本技能。”虽然,这些理论和技能可能在去当公务员或去企业以后完全用不到。

“大人们”填的志愿表

陈瑛的高分曾为报考志愿减轻了难度,但更多的学生和家长迷惘在花样繁多的志愿参考书诸如《求学》中不知所措—受到经济环境严重影响的就业市场风云变幻,志愿参考书却几乎年年如一。据统计,2014年高校毕业生将突破700万人,成为2013年后的“更难就业季”,同时,今年大学生期望月薪平均降至3680元,比三年前降低2000元;咨询机构麦可思发表的《2014大学生就业报告》为就业率低、收入低的专业诸如教育、历史学亮起红灯。

加之高校招生“吸引生源”政策千变万化—学校承诺新生奖学金、本硕博连读、老师推荐奖金等,“影响一生的决定”让学生和家长如在云里雾里。

“每个地区能够达到学校分数段的人总是有限的,这就存在争抢生源的问题,比如医学院分数不高,达线的人可能比较多,那么就发短信;人数少,就打电话,像电话推销员一样让有兴趣的同学和家长来找我们,分析他们的分数所在区位,再给他们开出方案,好的学生承诺过档就录取到某个他们倾向的专业。”一位东南大学的招生辅导员这样告诉我。

不过,即便各种诱惑在前,“务实”仍是各地家长的首要选择标准。

山东临沂文科考生刘歆的高考志愿表就这样完整地出现在时代周报记者眼前。一整张大纸撑破了微信界面,分数很高,636分,密密麻麻填满了非一流高校的金融、会计和工商管理专业。在竞争相当激烈的山东,“为什么要这样填专业呢,能找本人聊一聊吗?”我问。“这是一个山东乡下的孩子,找她聊也说不出什么,而且这也不是她本人的意思,是她爸妈找家里见过世面的大人填的。报金融、财经之类是因为能赚钱嘛。”

见过世面的“大人”,指的是她在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毕业的姨妈—向来被视为家族权威的长辈。无需编排不存在的“报考心路”,事实是“收入高的人说这个专业好,那么就听她的吧”。每个家里都有一个权威,读书早的哥哥姐姐,挣钱多见识广的长辈,只是姨妈的经济学博士是未脱产在职读的,和小朋友四年本科不同。

甩掉高考的上海青年

在距离兰州2000公里远的上海,全中国资讯最发达的前沿城市,不少学生则已经甩掉了参考书还有高招会。

“要了解高考志愿,可以见识一下复旦附中学生的精英意识。但可能帮助有限,因为他们最好的学生是不高考的。”朋友说,这是上海最好的中学之一,据官网数据显示,每年有约70%的同学会升入国内名校如清华、北大、复旦等,另外一部分同学直接赴国外名校升学。

就读于复旦附中理科班的陆宇今年被上海交通大学提前批的密歇根学院录取,密歇根学院是交大和美国密西根大学共同建设的工学院,是国外留学储备役一般的存在。“我是交大提前录取的,不用填志愿。填的是密歇根学院,交大最好的学院。总不能报最差的专业。未来要出国。”陆宇言辞中透露出精英学生式的对于未来的期盼。

“我们班同学也没有报天文、考古之类冷门专业的,有一个报俄语系的,这是最特别的。”陆宇说。

有趣的是,具有优势选择权的他,在金融和工科之间,也有自己的细腻权衡,“男生嘛,喜欢嘛。不喜欢金融呀,太偏文了。”在向他陈述了社会上对于填报金融专业的种种预设时,他反诘道,“金融也不定能赚钱吧。大家都喜欢报金融,你这个结论有代表性吗?如果家长都喜欢报金融,还有采访的价值吗?”

“但其实如果没被交大录取,他们(家人)也给我做出了一二三种方案,可能会去读金融的。不过还好我被交大录取了。”陆宇坦承,他家人的准备也相当稳妥。

陆宇填报的项目有中外合办的性质,本科毕业后具有被国外名牌研究生院录取的优势,他的同班同学中不乏直接出国读书的,有同学甚至在高三时学习日语为往东京大学做准备的,“这个学生的家里人是外交官,也不奇怪。”

据教育部统计数据,近几年,出国留学人员低龄化的趋势愈加明显。出国攻读研究生学位的学生一直是中国留学生占比最大的人群,也一直保持着增长态势;但出国就读本科和中学的学生人数增长迅速。 2013年中国赴美读研的人数为103427人,而读本科的人数为93768人,两者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

不过,等他们学习结束、拿到学位之后呢?

2013年《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生发展报告》显示,近5年回国的留学人员近80万人。2012年,留学人员回国数量达到27.29万人,同比增长46.56%,超过70%的留学生选择回国就业,被称为“史上最大回国潮”。回国潮中,即使是名校名牌专业也不能保证就业顺风顺水。

在我的朋友里,某位厦大金融系本科美国硕士的同学表示,“找工作错过招聘季,很是尴尬,还不如当时老实地升直研来得安稳。”他仍奔波在一场场招聘会中,怀揣着既不是应届生也不是往届生的身份,这在大型国企和某些外企网申中连第一关都过不了。另一位复旦本科美国密歇根大学金融硕士的女生回国后因为形势太过冷淡受挫,在家大病一场,休养了半年多才找到银行的工作。也有励志的案例,一位南京大学管理学院本科伦敦政经硕士毕业的女生,回国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哭着在中介写了半年的留学文案后,终于找到一份很不错的工作—只是不在国内,在新加坡。

(文中采访对象均为化名)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京东安联财险股权更迭:安联保险拟转让53%股权给子公司,京东持股上升
北京半马调查结果公布,特步就报名失误道歉
疯狂小杨哥不想当网红?减少直播带货场次,首部短剧开拍
甘肃银行资产突破3800亿元,去年净利润6.45亿元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