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人的生猛,北京人不懂

黎广
2021-09-23 17:50:23
来源: 时代周报
生指的是活的,猛则是活泼的浓缩

广东人在北京,过得苦吗?

人生是漫长而线性的,城市发展也是如此,所以这个答案或许是:至少苦过。

“北大蒸好的馒头要是扔出去,能砸死两个诗人。”曾任北京大学文学系主任的陈平原是潮州人,忆起初到北京,感慨当地茶食粗劣,“为什么月饼这么硬?”

同一个桥段,陈平原在广州楠枫书院的讲座上又聊了一次。“这个段子其实有两层含义,一是暗示北大的诗人多,二是北大的馒头确实很硬。”

WechatIMG2.jpeg

“岭南文化新讲之四:岭南文化的新变与大湾区的未来”公益讲座近日在广州楠枫书院举办 

巧的是,陈平原的老师黄天骥聊起早年旅居北京时,也有类似的感受。他发现,在北京的潮州餐馆提供的生猛海鲜并不是活鱼,进而对北京饮食大惑不解,从而怀念起广东食物的千姿百态。

师徒二人在北京的经历,让他们反观广东,尤其是珠三角地区的饮食文化,从中总结出岭南文化的特性——生猛、务实、包容。

生猛海鲜

9月16日,暨南大学潮州文化研究院成立,陈平原任首任院长。现年67岁的他,在20岁时就离开了家乡潮州,但其言语中夹杂的潮汕口音丝毫未褪。

第二天,陈平原来到位于广州水荫路的楠枫书院,与他学生时代的老师黄天骥(前中山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聊起岭南文化的新变与大湾区的未来。

谈起饮食文化,师徒二人尤为感慨。

作为岭南文化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饮食的背后是地理、气候甚至是经济、文化相互融合的作用,当中包括食材种类、保鲜技术,以及地方口味的形成。

从生活本质上来看,离开吃来谈文化是有缺陷的。

陈平原的经历,可以看做是广东文化的表象。他回忆,初到北京,最不习惯的就是饮食。

“在北京,和太太结婚后,我自告奋勇说我会做菜。到市场买菜,我说要买一条活鱼,鱼贩子说:‘你见过活鱼啊?’我说广州菜市场都是活鱼呀,对方说没有活鱼。”陈平原只好放弃,说:“那好吧,要半条。”

“鱼贩子说,哪有这样买鱼的。”在他的记忆里,广州菜市场,买鱼是可以随意选部位的。

VCG111174436655.jpg

广州菜市场卖的都是生猛海鲜  图源:视觉中国 

类似的经历多了,陈平原开始理解北京的饮食——远离海边,在保鲜技术不好的年代,这类生鲜是相对少的。

黄天骥也有相似的记忆。他说北京的潮州餐馆“可怕得很”,馆子里的茶是煮着喝的。尽管牌子上写着“生猛海鲜”,但提供的却是死鱼一条。

他唯有问店家,是否知道“生猛”二字的意思。

VCG111153739296.jpg

外国厨师都爱到海鲜市场买生猛海鲜  图源:视觉中国 

生猛,这个词汇诞生于广东,早期流行于省港。生,指的是活的,猛是活泼的浓缩。“对方说不知道。当然,那已经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事了。”黄天骥说。

同样是80年代,“北京大学馒头能砸死两个诗人”。陈平原说,这个段子除了体现北大诗人多和馒头硬以外,还暗含了一个意思,就是人们对美食的鉴赏能力。这个能力是整个文化、政治和经济体系共同营造出来,而且有很强的时代印记。

师徒二人对于美食的论述,是试图通过广东与北京在饮食方面的差异,展现岭南文化为代表的广东性格。

黄天骥说,这个性格特征就是“包容”。例如广州的及第粥,就是什么都放进去,既是一种包容,也是文化的交融,“进一步概括,这就是岭南文化”。

辣椒和茅台

关于岭南文化的包容性,陈平原想起自己的一名彝族学生。

那个学生告诉他,彝族有30万人在珠三角打工,他们每年都在珠三角过火把节(彝族新年)。听到这,陈平原心里想的是,在广东的这些外来人员,竟然还能在这保持自己的习惯,这说明岭南文化的渗透或者干扰性很低。

换个角度看,大规模的人口迁入,又会反过来影响岭南文化的存留?这也是很多学者在研究的课题。

在陈平原的印象里,外来人口的迁入,多少对岭南文化有影响。

还是以饮食为例。他在北京工作三十多年,每次回到广东,发现菜的口味都在变化,甚至潮州菜也都在变,但这种变化对于本地人没有感觉。

VCG111204323197.jpeg

广东年轻人爱吃麻辣火锅  图源:视觉中国 

陈平原举了一个例子——以前潮州人不吃辣椒,现在的菜里都有辣椒;以前潮州人不喝茅台,现在也喝茅台了。

“这和我以前的记忆不一样。我离开家乡几十年,不能要求家乡口味不变。家乡也在与时俱进,只是保留一个古早的记忆,但这种记忆不可靠的。时代在发展,一切都在变,保留某种基因,然后对各种刺激的反应,也是在变。只不过大体是不变的。”所谓的大体,也就是陈平原所说的岭南文化根基。

作为这一根基,粤语是最有代表性的一支。

全国都在使用普通话,部分地区仍有自己的方言。但陈平原发现,在各个方言区中,唯一能用方言开学术研讨会的,只剩粤语了。

他曾在香港中文大学教书,有一年香港电视台录制潮汕商会新年致辞,在场有来自社会各界的潮汕人,说的要么是英语粤语,要么就是普通话,“我就自告奋勇说用潮汕话来讲,讲了5分钟发现不行,因为特别枯燥。”那时候,陈平原意识到,上世纪80年代之后社会出现很多新词,这些词用潮汕话讲很别扭,“后来我也问老乡,在潮汕地区开学术会议用什么语言,他们说用普通话。”

陈平原解释,这是因为学术词汇需要文化滋养。之所以能用粤语来开会,是因为有广泛的使用基础和文化根基。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才能跟上经济全球化的迭代和新文化浪潮的兴起。

以粤语作为切面,反观外来人口对岭南文化的影响,体现的是广东也会被外来文化影响,同时也会与时俱进。

“广东有国际视野的中国情怀,对新生文化会迅速杂糅,然后蜕变,再继续发展。”陈平原说,这就是岭南文化在过去数十年的岁月里,在全国广受欢迎的原因。“粤语电影、广式茶点、新潮服装,大多是从广东发散到全国各地。”

WechatIMG9.jpeg

陈平原对岭南文化的概括  

对岭南文化的概括,陈平原说,就是生猛且踏实,“关键就是这个‘且’。生猛的人大多不踏实,踏实的人通常都思前想后缺少闯劲。广东人有这个特点,两者之间的张力,使得大湾区能有广阔未来。” 

叹生活

北京茶点的粗放风格,给陈平原那一代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至于他老师后来每年都会给他寄月饼,尽管再三跟老师说不用再寄了,“可他说,我知道你们那没什么好吃的。”陈平原在楠枫书院解释,这些年北京吃的已经很可口了,但他还是“补了一刀”,“必须承认的是,北京的月饼确实不好吃。”

VCG111164063054.jpg

北京老字号推出现烤月饼  图源:视觉中国 

人生不全然由饮食构成。正如岭南文化的多元和包容,塑造了广东人的个性——对生活条件的坚忍,同时又很会做生意。

但在陈平原先生看来,广东人做生意,终极目的也是为了享受生活。在粤语的语境中,这叫“叹生活”。

“在大一统时代,岭南地区从来不是政治中心。所以,广东人养成了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对经济运作的重视,和文化创作上的多元。”陈平原说,正是这种兼容并包和务实的精神,得以让岭南文化在漫长的历史中生存和迭代。

他用梁启超的《世界史上广东之位置》一文来佐证。在中国史里,岭南的广东显得不那么重要。但在世界史里,触达交通要道的广东至关重要,这大抵是因为广东人养成了活泼进取冒险的性格。

这样的性格培育出岭南文化对其他文化的吸引力,在广东随处可见。即便在楠枫书院里,也有这样的印迹。

7fe2cb01238645da9106740e791a7785.jpg

广州楠枫书院

在书院一角,时代周报记者发现一张王小波离世前三个月寄给广东花城出版社的一张明信片。

王小波的字迹潦草而洒脱,就像是与朋友的一场闲聊。他写到:“《他们的世界》稿子,三联还未退还,家里还该有,只是还没找到。我母又病,现焦头烂额,有即寄上,书的事请上紧。王小波敬上。”

落款是1997年1月,也就是他离世前三个月。除了王小波的明信片以外,还有数十位如雷贯耳的学者给在广东出版单位邮寄的信函。

而陈平原和黄天骥在广州的这场聊天,就在这些信函的十米开外。与其说他们是在这个环境下述说自己的往事与岭南文化,倒不如说是在古往今来一众学者见证下,给湾区的未来烙上文化的记号。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京东安联财险股权更迭:安联保险拟转让53%股权给子公司,京东持股上升
北京半马调查结果公布,特步就报名失误道歉
疯狂小杨哥不想当网红?减少直播带货场次,首部短剧开拍
甘肃银行资产突破3800亿元,去年净利润6.45亿元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