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要创新更要安全

时代周报
2021-01-18 11:23:18
来源: 时代周报

1月15日,互联网个人存款监管规定落地。银保监会、央行发布《关于规范商业银行通过互联网开展个人存款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规定商业银行不得通过非自营网络平台开展定期存款和定活两便存款业务,包括但不限于通过非自营网络平台提供营销宣传、产品展示、信息传输、购买入口、利息补贴等服务。此外,《通知》还特别要求地方性法人商业银行“立足当地,服务已设立机构所在区域的客户”。

业内外对互联网存款迎严监管早有预期。如今,靴子落地。

众所周知,存款是银行立行之本。但互联网浪潮一来,受限于“一行一店”模式,物理网点较少的民营银行第一个吃螃蟹,与互联网平台合作线上揽储,尝到互联网平台流量优势的甜头,线上引流成为民营银行个人存款主要来源。

部分传统区域性中小城商行、农商行有样学样,相继加入线上揽储行列。诸如蚂蚁金服、京东金融、陆金所等互联网平台为此专门设立“银行+平台”专区。一时间,“互联网+”解千愁。只要银行肯提供相对高息,互联网平台凭借自身流量优势,就能为合作银行带来源源不断的个人存款。

有赖于此,民营银行突破了物理网点有限的掣肘,地方法人银行冲击了经营区域限制的藩篱。

但要看到,互联网存款业务的风险隐患正是在于互联网的助力。这股助力因涉嫌违反相关监管规定和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相关要求,负面影响被急剧放大。

互联网存款来得容易,银行负债压力来得也快,为资产端造成压力是其次,如何进行流动性管理才是重头戏。

互联网引流来得快,去得也急。一旦银行与这些非自营网络平台的合作产生分歧或者因故暂停,这些互联网存款稳定性差的缺点就会暴露。从银行贷出去的钱,无法在短时间内收回,由此加大银行资金流动性压力。本身资质一般的民营银行或地方城市农商行很可能面临自身无法抗拒的挤兑风险。因而,监管高层此前多次发声警示互联网存款风险。

站在互联网存款产品的储户角度来看,对产品细节不明就里,几无任何风险承受能力。尽管对于这种普通存款已有存款保险制度保障,但如央行行长易纲所言,存款风险基本仍是由金融部门来承担(其主要部分最终是由政府承担)。

作为最基础的金融服务,存款业务理应受到更为严格的监管,这并不为过。

另外,从公平展业角度出发,金融活动与金融机构的全面监管首先应对同类业务、同类主体一视同仁。过去这些年来,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通过非自营网络平台销售产品,一直受到相应监管。基金、保险这类受众面相对较窄的金融产品,销售、引流如此严格,但存款这一受众面广的金融产品,引流却能大开绿灯,平台、机构敞门入场,无论如何都谈不上合理。

本次《通知》出台既是意料之中,也不属情理之外。当然,《通知》将银行个人存款在非自营网络平台提供购买引流、产品展示的方式一并堵上,无疑会对民营银行、尤其是区域性中小城市农商行的个人存款带来冲击。但这些不设限速的捷径,意味着主体失控的可能性大增。尤其是对不缺前车之鉴的互联网金融体系,要创新,更需要安全。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