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高后低 一头猪搅动CPI曲线

王心昊
2020-11-16 11:12:43
来源: 时代周报
6月份以来,我国出口发生强劲反弹。根据海关11月7日公布的数据,今年前10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5.95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1.1%。

时代周报记者  王心昊  发自广州

11月1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10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数据。其中,CPI同比上涨0.5%,环比下降0.3%。这是自2017年3月以来,时隔42个月,CPI涨幅再次下行“破1”;PPI方面,10月份数据同比下降2.1%,环比持平,1―10月平均,PPI比去年同期下降2.0%。

从今年年初一度上触至5.4%的6年历史高位,到如今跌穿1%,CPI在2020年划出了一道陡峭的曲线,市场的争议焦点也逐步从通胀是否会制约货币政策,转向CPI是否会进一步跌入通缩区间。

“CPI在10月迎来年度低点并不意外。”中泰证券政策组负责人、上海财大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杨畅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破1”是受去年同期历史基数较高以及猪肉价格明显下跌等因素的叠加影响—10月的猪肉价格也是自进入上升周期以来,同比首次转负。

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表示,从目前来看,总需求修复下,核心CPI环比有望延续回升趋势,近期服务性消费改善也将加速该进程。生猪产能恢复使得猪价涨幅受限,但考虑到去年猪瘟带来的极高基数效应,年末CPI仍然会趋于下行。

猪价回归正常

从猪价拱高CPI再到十周连跌,“二师兄”的高光时刻已成历史。

根据11月10日公布的CPI数据,转跌的猪肉价格成为10月CPI破“1”的主要原因:10月,肉类价格环比下降4.5%(前值下降0.8%),其中猪肉价格环比下降7.0%(前值下降1.6%),影响CPI环比下降约0.34个百分点,同比更是从上涨25.5%大降至负2.8%;牛、羊肉价格环比则分别微涨0.6%、0.2%。

农业农村部数据也显示,截至11月6日,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批发平均价格为39.18元/公斤,从9月上旬以来连续10周呈现下跌趋势,与今年2月的最高价格49.62元/公斤相比,下降幅度超过20%。

“目前猪肉价格已经低于去年同期水平,虽然仍处高位,但回落速度较快。”11月7日,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副司长王斌在第十一届中国国际肉类大会上表示,后期猪肉供给状况将持续改善,2021年下半年有望恢复至往年水平。

自2019年上半年以来,各地因非洲猪瘟影响,生猪产能急遽下降,从而导致猪肉价格飞涨。

据农业农村部此前对全国400个县定点监测数据,2019年7月,我国生猪存栏环比下降9.4%,同比下降32.2%;可繁育母猪存栏环比下降8.9%,同比下降31.9%。

2020年上半年以来,生猪产能逐步恢复,为猪肉价格下行奠定基础。

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今年上半年,我国生猪存栏33996万头,比一季度末增加1875万头,环比增长5.8%。截至9月底,全国生猪存栏达到3.7亿头,恢复到2017年末的84%。能繁育母猪存栏达到3822万头,恢复到2017年末的86%。

生猪产能的提高,有力地保障了猪肉产量的恢复:今年前三季度,猪肉产量为2838万吨,虽然同比下降10.8%,但是降幅已比上半年收窄8.3个百分点。

“猪肉价格的逐渐回稳,意味着此前支撑物价上涨的最重要因素已经不复存在。”杨畅在采访中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自2019年下半年以来,不包括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从1.60%一路下行至目前的0.50%,反映需求仍然偏弱。

PPI缓慢修复

与陡峭的CPI走势不同,2019年7月跌破0后,PPI同比只在今年1月曾短暂回正至0.10,其余时间一直在负区间窄幅挣扎。作为反映制造业状况最直接的晴雨表,PPI陷入通缩区间,是产业结构调整、中美贸易战、疫情冲击等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董莉娟指出,从同比看,PPI下降2.1%,降幅与上月相同。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2.7%,降幅收窄0.1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下降0.5%,降幅扩大0.4个百分点。

但董莉娟同时表示,从环比看,PPI基本保持平稳。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0.1%,涨幅回落0.1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下降0.1%,降幅与上月相同。从调查的40个工业行业大类看,价格上涨的有12个,比上月减少3个;下降的18个,减少1个;持平的10个,增加4个。

杨畅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应注意生产资料中,采掘、原材料、加工的环比增速分别为-0.1%、0.2%、0.0%,均较前值出现明显下降,且下降幅度较上游降速更为明显。“从10月数据来看,上游价格延续下行态势,中下游价格出现散点式修复,对于部分中下游行业的利润具有一定支撑。”

随着全球经济缓慢复苏,国内PPI有望得到缓慢恢复。

10月13日,IMF在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上调了2020年全球GDP增长预期,预计今年全球GDP将萎缩4.4%,比6月份时的预测上调了0.8个百分点。

事实上,6月份以来,我国出口发生强劲反弹。根据海关11月7日公布的数据,今年前10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5.95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1.1%。

以离岸价格统计的出口增速在6月份转正,10月份这一数据高达2.4%,远远快于2016―2017年经济周期反弹时期。其中,中国对东盟、欧盟、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前五大贸易伙伴的出口增速均同比增长。

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总结道:“6月份以来,外贸进出口已连续5个月实现正增长,出口国际市场份额也在不断提升。”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近日发布的《中国宏观金融三季报》也明确指出,出口的反弹并不意外,除了防疫物资的出口加快之外,主要原因在于贸易订单正向中国回流,疫情控制使得中国在全球贸易网络中的地位进一步加强。

但该份报告也明确指出,由于全球疫情可能会延续到明年,出口订单的回流在多大程度上能弥补外需不足,需要进一步观察。

“当前工业和制造业复苏较快,地产和基建也已经完全恢复,增长甚至高于往年,这会带动工业品和大宗商品价格继续回升,大宗价格涨价预期也在提升。”苏宁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陶金分析认为,国内M1(企业活期存款)、实体部门杠杆率等领先性指标上行,均显示PPI将在明年呈上行态势,但今年年内,PPI同比仍将在负值区间震荡。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