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步出圈与腾讯PK,阿里携易居“学贝壳”?

2020-09-19 14:21:34
来源: 时代周报

时代周报特约记者 唐簇

阿里携手易居,与腾讯斗法。

9月16日,2020房地产数字化峰会、天猫好房成立暨阿里易居联合战略发布会举行。阿里和易居携手推出“不动产交易协作机制”(ETC);同时,天猫宣布正式成立房产部门,这意味着阿里与易居要对标的是市值超过600亿美元的贝壳及背后的大股东——腾讯。

前有58围剿、贝壳突围,明争暗斗,房产经纪平台中场战事如火如荼,后有互联网巨头争相布局抢食万亿房产交易“蛋糕”,这场互联网与房地产的“相爱相杀”与“水乳交融”似乎正在重塑两个行业的格局。

景晖智库首席经济学家胡景晖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阿里具有流量优势,旗下的淘宝业务可以通过大数据准确地了解客户的喜好及支付能力,而腾讯更多扮演的是社交的角色,这是阿里相比于腾讯的优势。

“易居从新房体系起家;贝壳找房所依托的是二手房起家的链家。从短期来看新房市场还有繁荣发展期,但是就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未来二手房业务将占据中国房地产重要的市场。所以,贝壳找房可能在整体评估中更具有潜力。”胡景晖分析了两大组合之间的优劣。

巨头间的较量

此次阿里与易居的战略合作,超过百位房地产界知名董事长、CEO等高管为阿里站台,阵势浩大。

抛开表象,这是一场焦虑与危机感驱动的合作。

7月底,阿里与易居两者宣布战略联姻,8月贝壳找房成功登陆美股上市之后不到十天,其凭借47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265亿元)的市值超出万科市值100亿元。

如今,贝壳市值更达到685亿美元(截至美国时间9月16日收盘),贝壳找房在纵览诸多光环之后,成为房企们眼红的对象。

此前开发商抱怨被渠道商过高的佣金费所绑架,贝壳一度成为众矢之的。

贝壳找房董事长左晖曾称,2019年新房GMV15万亿+,真正通过渠道销售大约20%,未来会涨到50%。

在外界看来,开发商希望能有其他选择可以试试,所以一边跟贝壳合作去化楼盘,一边又集中来到阿里和易居一方:阿里负责流量,易居负责服务,天猫好房上线的意图本就是借此打破贝壳找房一家独大的局面。

对于易居与阿里的联合,时代周报记者向贝壳找房CEO彭永东提问:“面对劲敌强势涌入,贝壳找房是否感到压力?”

彭永东并没有正面回答该问题,而是截图了一张贝壳员工的看法侧面回应:“其实,多想想如何才能‘对消费者好’,比如,一起能推动更多新房房企承诺‘七天无理由退房’才是真正推动行业正循环进步的举措。”

显然,对于阿里及易居的“叫板”,贝壳找房的意图是专注自己的事儿。


“就目前来看,阿里与易居的很多内容还处在概念化的探索阶段,贝壳在前期技术开发过程中已经投入大量的金钱,体系相对完善。”胡景晖分析称。

9月18日,时代周报打开“天猫好房”相关APP发现,目前页面主要分列“司法处置”“破产清算”“特惠好房”“我要卖方”四大栏目,众多下拉楼盘列表在付款人数还是显示为“0”,诚意金付款额度从9.9元到998元不等,内有碧桂园、中南置地等相关品牌开发商相关项目介绍。


近日,一位常年从事二手房交易的业内资深人士分析称:“贝壳的ACN合作网络源头上像美国的MLS,但其复杂度、对效率的提升、以及线上线下互动都更强,已经形成了闭关的系统化逻辑,只是平台的使用只局限在贝壳旗下合作的200多个中介品牌中。易居目前也在进行区块链的开发,相比于ACN网络封闭式的管理会更开放一些,但是目前仍处在探索及验证的阶段,在一定程度上,贝壳与阿里、易居的平台探索关系更像苹果与安卓系统一般。”

“补贴战”能打胜仗吗?

在两者的战略发布会上,易居对外宣布了一个战略级目标:实现2021年度企业集团GTV(总交易额)20000亿;交易事业群GTV15000亿,这一目标直接对标贝壳,而贝壳找房在2019年的GTV为2.1万亿,全中国仅次于阿里。

所以,在对天猫好房的构想中,双方合作将成立由阿里控股的合资公司,第一期计划投入50亿元,双方以现金方式同比例入股,阿里股权占比85%,为控股股东,易居股权占比15%。该合资公司将是唯一代表阿里在中国内地从事房地产的业务主体,由合资公司为主构建淘宝/天猫为核心的线上房产营销平台公司。

为了打赢此次房产电商之战,“天猫好房”平台表示:“至少在未来的3年内不赚钱,所有收入100%补贴开发商和购房者。”

易居则表示拒绝收差价,只收3%的服务费,把利润全部让给渠道商和中介商,这与2018年贝壳找房成立之后2019年盈利一美元的目标十分相似。

有相关业内人士称,虽然依旧是传统的互联网“补贴战”打法,但依旧能够看出天猫的进攻态度。只是对于超大宗交易的房地产而言,截至目前,纯粹的补贴政策尚无成功案例。如若想要做成,需要很长的探索周期。

事实上,随着房地产行业逐渐从刚需市场进入了改善的市场,有真实需求的购房人存在于每个社区中,用户购房时都需要多方对比(平均对比20套以上),线下真实看房,然后家庭多人讨论决策,这是一个需要深度服务的领域——也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曾经只停留在概念上的“一二手联动”真正开始发挥价值,贝壳才能吃下这么大一块蛋糕。

有不具名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分析,贝壳找房的优势体现在门店的数量、经纪人的素质,易居的优势在于开发商的“人缘”,及周昕对资本套路的谙熟。易居迅速切入二手房业务也是一种自保。

于贝壳而言,从建立链家到贝壳上市,左晖用了19年的时间搭建楼盘字典、发展培训房产经纪人扩大规模,其核心便是ACN合作网络,其逻辑是解决"房"、"客"和"人"(经纪人)之间联动的难题。而ACN网络达到一定规模,门店和经纪人的黏性发挥出来,就形成了直接触达最精准买方客户的“私域”流量。

在外界看来,贝壳的这个核心优势,自然也被阿里和易居看到,在易居新提出的“天地人”网络,天网是流量,靠天猫;地网是对接开发商售楼处的案场代理,是其本行;人网则是需要靠其房友网络去连接更多的门店、经纪人。易居还喊出了只收3%平台服务费的口号,继续加强对门店的吸引。

“截至2019年底,易居旗下的易居房友拥有一万家房友门店三万合作门店;而贝壳找房旗下的链家及德祐共拥有经纪门店4.2万家,从数字看双方在线下门店及经纪人覆盖上近乎持平。但是,易居房友采用的是轻管控模式,略显松散,而贝壳找房采用的是ACN强连接的方式,从服务链条的重构和背后一系列规则、文化、培养体系的重连接,在门店经纪人黏性上无法对比,调动起来也更显整齐划一。”相关中介人士表示。

互联网“地产化”与地产“互联网化”

互联网巨头“圈地”风驰电掣,除了阿里力挺易居,腾讯站台贝壳之外,京东、今日头条等电商巨头也在早年间进军房地产,此次阿里与易居“联谊”的大阵仗是否会进一步引发连锁反应?

对此,优淘城总裁、地产资深人士薛建雄表示:“京东头条,都是从房地产的外围拍卖房切入,对行业并没太大的影响。此次阿里跟易居的合作也只是流量跟代理公司的合作。不过,如果有一天互联网公司定制楼盘,在网上预拍,收购二手房改善升级后再网上拍,那可能会改变行业现状。就像瓜子二手车这种把汽车网站和二手车商的活儿融合一起抢了,这样的话,开发商和中介就危险了。”

房产电商指向了万亿市场。

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额再创新高逼近16万亿,即便是占据行业新房及二手房业务重要地位的贝壳在2019年房产及租赁交易加起来的总额不过2.1万亿,这意味着房地产行业拥有巨大的潜力,这也吸引着诸多资本力量涌入房地产领域。

胡景晖分析称:“自贝壳上市之后,互联网资本,开发商、银行成为进军房地产行业的三股资本力量。”

单就京东来说,其背后的第一大股东是腾讯。

京东房地产曾在3年前宣称,房产业务未来5年内成为流量、线上交易量双料冠军,如今反观这一目标实现不尽如人意;今日头条开始扶持的交易平台是“懂房帝”,而后节跳动全资控股了房地产交易平台“幸福里”的运营公司,“幸福里”依靠的还是流量生意,基于销售线索,并没有进入实质性的交易过程。

此外,在阿里、易居战略发布的现场并没有出现的恒大在今年2月份也率先启动“网上卖房”,把“恒房通”从一个线上卖房平台转变成全民参与的“赚钱游戏平台”。

按照行业内判断,恒大正在打造自己的电商平台,实现自我独立。阻断渠道公司截流,解决客户无法到访售楼部的问题。让很多客户直接通过‘恒房通’与恒大建立销售联系,完成锁定房源和成交一系列手续。

“过往大半年中,恒大正频繁接触区域平台公司,把很多线下中介收归己有,因为恒大拥有大量房源系统,通过线下公司的资源可以获取更多的资源,促进自我销售。”有知情人士对时代周报透露称,房地产开发业务正面临转型,存量市场肯定是未来的主旋律。诸如碧桂园、万科也将二手房交易销售业务放在物业公司中,通过物业线上平台实现客户信息、资料等诸多方面的获取及对接。”

除了开发商自下而上进行突围变革之外,银行体系也开始深入到大居住体系之中。

今年初,因拖欠房东租金及租客押金暴雷的“长租公寓第一股”的青客公寓将旗下各主要城市的部分房源转交给建融家园,而“CCB建融家园”是建设银行针对住房租赁业务倾力打造的特色品牌,包含住房租赁综合服务平台、“CCB建融家园”品牌社区等服务渠道和平台。

“因为银行在按揭、贷款、房产抵押等诸多方面都具有天然的优势,人们对银行也有强大的依赖感。建设银行主要经营领域包括公司银行业务、个人银行业务和资金业务,在中国银行业居于市场领先地位,按照此种趋势,建行将成为长租领域的典型运营商。”胡景晖称。

险资、互联网资本、开发商、中介等都在搭建线上平台,互联网渠道成为了争夺的焦点,到底谁能够一枝独秀?还需要时间给与验证,另一种猜测的可能是,这将是一场百花争艳的竞技PK。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