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医院IPO井喷 民营眼科赛道急扩容

邓宇晨
2020-08-11 01:56:06
来源: 时代周报

时代周报记者 邓宇晨

继爱尔眼科(300015.SZ)之后,A股的眼科诊疗赛道终于迎来新的挑战者。

深交所官网显示,7月29日-31日,创业板受理3家申请IPO的眼科企业,分别为华厦眼科医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厦眼科”)、成都普瑞眼科医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普瑞眼科”)、辽宁何氏眼科医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何氏眼科”)。

此次IPO的三家企业均为主营眼科的民营医疗机构,向眼病患者提供眼科专科诊疗服务和视光服务,分别扎根于东南、西南和东北地区。2019年,华厦眼科、普瑞眼科、何氏眼科的营收分别为24.56亿元、11.93亿元和7.46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82亿元、4905.48万元和8060.12万元。

8月7日,就未来的发展规划等相关问题,华厦眼科、普瑞眼科回复时代周报记者称,以招股书(申报稿)披露的情况为准,并无未公布的重大事宜。

作为医疗行业不折不扣的“黄金赛道”,眼科有着更强的消费属性,高增值业务较多,同时具备高度依赖设备的特点,持续投入资金能够取得更大的技术优势。

“国内民营眼科市场呈现‘一大多强’的局面,其中,爱尔眼科凭借雄厚的资金造就了远超其他竞争者的市场规模,各地也均有大型医院或集团冒出。”8月8日,某私募基金医药行业分析师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眼科是目前市场化程度最高的专科市场,规模已接近千亿级别,将会诞生更多的大型医疗集团。”

多家明星资本参投

招股书显示,此次申报IPO的三家眼科医院的毛利率大致相同。2019年,华厦眼科、普瑞眼科和何氏眼科综合毛利率分别为40.22%、42.63%和43.21%。而市占率第一的爱尔眼科综合毛利率为49.30%。

手术是眼科医院的最主要的盈利来源之一。招股书显示,华厦眼科的眼科医疗业务占比高达90%,系公司向患者提供眼科诊疗服务产生的收入;普瑞眼科的屈光、白内障、综合眼病等项目的营收金额则高达84.7%;何氏眼科的手术营收为4亿元,占比达54%。

在各项细分诊疗项目中,白内障、屈光是营收占比最高的两个项目。三家医院在这两个项目的营收占比分别为60%、69%和41%。

从历年的营收及利润来看,三家眼科医院的规模差距较大。

2017-2019年,华厦眼科营业收入分别为15.97亿元、21.46亿元、24.56亿元,净利润分别为5163.85万元、1.37亿元、1.82亿元;普瑞眼科营业收入分别为8.06亿元、10.16亿元、11.93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340.80万元、3132.53万元、4905.48万元;何氏眼科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4.76亿元、6.14亿元、7.46亿元;净利润为4572.45万元、5617.4万元、8060.12万元。

三者在直营医院的数量规模上,同样差距巨大。

截至2019年底,华厦眼科拥有眼科医院51家,并拟在全国14个省新建200个视光中心直营店;普瑞眼科建有实体医院18家;何氏眼科拥有3家三级眼保健服务机构、30家二级眼保健服务机构和56家初级眼保健服务机构。

时代周报记者梳理招股书发现,多家嗅觉灵敏的资本机构在上述三家眼科医院IPO前夕就已经完成投资,其中不乏国资和明星资本的身影。

招股书显示,在华厦眼科中股权占比4.5%的启鹭投资的股东之一为中金资本,出资比例0.33%;在普瑞眼科中占比5.35%的红杉铭德为红杉资本中国的子公司;财政部旗下的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持有何氏眼科9%的股份,除此之外,股东为北京亦庄国资的信中利、新松机器人、华大基因(300676.SZ)等也均有参股。

“眼科医院盈利能力出色,现金流稳定持久,机构资本会提前抢占优质标的。”前述分析师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几家眼科企业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准备IPO,而此时扎堆上市是由于创业板注册制改革降低了上市门槛,是今年最好的时机。

华厦眼科的招股书显示,公司实控人苏灿东与股东启鹭投资于2019年10月签署对赌协议,表示将在36个月内向证监会或香港联交所递交上市材料,否则启鹭投资有权要求苏灿东回购公司股份。

“国产替代”兴起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白内障等患病人数在迅速增长,近视的发病率呈现持续井喷态势,且日益趋向低龄化,种种因素都在加速眼科医疗市场的扩容。”8月7日,中国医疗器械协会专委会研究主任、广州众成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许佳锐对时代周报记者说。

除了眼科医院,处于产业上游的眼科医疗器械最近也同样“吸睛”。

7月29日,“眼科医疗器械第一股”爱博医疗(688050.SH)在科创板上市,发行价为33.55元/股,上市当日一度爬升至290元/股,收盘240.5元/股,涨幅达616.8%。

招股书显示,2019年,爱博医疗实现营收1.95亿元同比增长53.7%,归母净利润6575万元,同比增长228%,研发投入占比为14.68%,2017年-2019年的复合增长率为61.53%。

公开资料显示,爱博医疗成立于2010年,主要从事眼科医疗器械的自主研发、生产、销售及相关服务,产品覆盖手术和视光两大领域。其中,人工晶状体占公司营收的九成以上。

“爱博医疗是国内首家高端屈光性人工晶状体制造商,打破了进口产品在国内高端人工晶状体技术和市场上的垄断局面。”许佳锐对时代周报记者指出,眼科器械是目前医疗器械“国产替代”的重要领域。随着带量采购的继续推进和国产产品的支持,以爱博医疗为代表的国内创新企业将进一步抢占更有利的市场竞争地位。

目前,进口医疗器械产品仍牢牢占据着高端市场,尤其是对技术要求最高的Ⅲ类产品。

据众成大数据统计,截至2020年6月30日,国内眼科器械产品共计2517件,其中Ⅰ类1884件、Ⅱ类345件、Ⅲ类288件。进口眼科器械产品共计1038件,其中Ⅰ类142件、Ⅱ类235件、Ⅲ类661件。中低端产品以国产产品为主,而Ⅲ类产品中,进口产品占比为69.7%。

除了人工晶状体外,另一个眼科Ⅲ类产品角膜塑形镜则让欧普康视(300595.SZ)的市值在短短3年内大涨25倍。

这种简称ok镜的产品可以起到控制和治疗近视的作用,但价格不菲,一副ok镜的价格区间大约在7800-12800元。2019年,欧普康视实现营收6.47亿元,同比增长41.12%,归母净利润3.07亿元,同比增长41.92%。

截至8月10日收盘,公司股价报62.46元/股,总市值接近380亿元,市盈率128倍。

天风证券指出,人工晶状体与角膜塑形镜作为眼科医药高值耗材,2018年市场规模达到76亿元,同比增长16.92%。随着高值耗材带量采购的持续推进,国产的眼科高值耗材会迎来市场份额的进一步提升,同时叠加消费升级催化角膜塑形镜的渗透率提升,眼科耗材领域的增长潜力较强。

随着科创板的推进,医疗器械已逐步成为登陆科创板企业数量最多的细分领域之一。

许佳锐表示,目前,器械生产企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规模以上企业比例仅8%,远低于医药行业,原因是医疗器械数据统计的难度极大。

“目前产业大数据的严重缺乏,是器械产业协同发展乃至阻碍跨界企业在器械领域生产发展的关键痛点。”许佳锐对时代周报记者说。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