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玉村的旱鸭子传奇

陈佳慧
2020-07-21 02:39:37
来源: 时代周报
2019年底,大玉村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680元,有劳动能力相对贫困户年人均收入14510.9元,远高于省定脱贫标准8266元。今年3月,大玉村83户贫困户321人已全部脱贫。

“旱鸭子”的到来,摘掉了大玉村的贫困帽。

大玉村位于梅州市五华县潭下镇北部山区,有8个自然村,22个村民小组,有户籍779户,总人口4540人,是典型的“山、散、边、穷”革命老区贫困村,201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仅为7200元。2016年被评定为省定贫困村,同年,广州市残疾人联合会负责对其进行对口帮扶。

经过调研考察,扶贫工作队引进梅州市桃花缘文化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桃花缘公司”),利用大玉村的自然优势,建设蛋鸭养殖基地。2017年,由村里投入扶贫资金建设扶贫产业示范基地,并依靠桃花缘公司已建立的蛋鸭养殖、深加工和电商销售网络,走全产业链发展的道路。

村里的贫困户逐渐变成了养殖户,贫困村也慢慢甩掉了“穷帽子”。

2019年底,大玉村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680元,有劳动能力相对贫困户年人均收入14510.9元,远高于省定脱贫标准8266元。今年3月,大玉村83户贫困户321人已全部脱贫。

经过4年对口帮扶,大玉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已基本全部达标。近两年完成路桥加宽、新建水利农田等共19处工程项目,同时开展贫困户种养以奖代补、技能培训,发展产业光伏、蛋鸭养殖、生猪养殖三大产业项目。

“看到大玉村的村民日子过得越来越好,我真是由衷地开心。”广州市残疾人联合会驻大玉村扶贫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唐红对时代周报记者说,下一步,扶贫工作队将努力巩固成效,防止贫困户返贫,并积极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进行有效衔接,全力以赴做好乡村振兴工作。

旱鸭子带动83人就业

如何带领大玉村和贫困村民实现全面脱贫奔小康,是帮扶该村的广州市残疾人联合会驻村工作队面临的最大难题。

“我们一直在寻找合适的‘造血’项目,能够让所有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都参与进来,大家走劳动致富道路。”唐红说。

经过一番调研考察,扶贫工作队决定以蛋鸭养殖基地“造血”。“当中有一个重要的考量,就是养鸭子技术要求低,百姓接受度和参与度高。”唐红说,普通的蛋鸭养殖都是“水养”,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大玉村养殖的旱鸭子,仅允许在幼苗阶段下水,待其到产蛋期,便一律赶到大棚内旱养产蛋。

“这样做既环保还有助于提高产蛋率,而且鸭蛋质量也能保证。”扶贫产业示范基地负责人蓝文杰说。

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桃花缘公司在大玉村建设3个蛋鸭养殖基地,年产蛋量可达2500万余枚。蓝文杰介绍,他负责其中一个基地,占地100亩,共养殖鸭子4万多只,其中种鸭1万多只,其余全是蛋鸭。“鸭子长一年半就可以换下一批幼苗,老鸭子就供应市场售卖。这里的鸭子,平时要定时听音乐、下水游泳,棚内地板也随时保持清洁干燥。”蓝文杰说。

在桃花缘公司的带动下,大玉村已有83人实现直接就业,并以“公司+农户”养殖模式带动32户农户加入了养鸭行列,其中大多数为贫困户。

贫困户蒋仕碧就是其中之一。上有老人生病、下有小孩读书,在家务农的她收入仅够糊口。在村里引进蛋鸭养殖项目后,她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来到蛋鸭养殖基地工作,每个月有2500多元收入。

企业带动效应好,工作队也没有闲着。2019年,驻村工作队购买了2000多只肉鸭苗,发放给贫困户养殖,同时制定奖补措施,贫困户每养一只鸭可获得奖补15元,并以订单的形式帮助其销售。

去年,家里因病因学致贫的村民陈文娟,就靠肉鸭养殖收益3000多元,还得到了2000多元的奖补,“今年她把养鸭规模扩大到了200多只。”唐红介绍。

如今,大玉村不仅有蛋鸭养殖,还有生猪养殖、光伏项目等产业。去年大玉村村集体收入约38万元,三大扶贫产业成为贫困户分红、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及稳定资金来源。

助38户残疾人脱贫

驻村之前,唐红在广州残联任安养院儿童护理部部长。职业的敏感让她发现,在建档立卡的83户贫困户中,有38户家中至少有一名残疾人,占比近一半。

帮扶重病和残疾人员,是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难中之难”,持续改善这些家庭的生活质量是扶贫工作队要解决的难题。在大玉村扶贫三大产业持续“造血”的情况下,残疾家庭已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除了物质上的帮扶外,唐红认为贫困残疾人及其家属还迫切需要心理关怀。

残疾贫困户罗木元高位截瘫,卧床20余年,大儿子也是持证残疾人。罗木元的老婆田秀霞挑起生活的重担,但生活重担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她曾经对唐红说:“很累,想放弃,又不舍得家人。”

去年在广州残联的帮助下,扶贫工作队购置了一批残疾人辅助器材,送给有需要的帮扶对象。

罗木元获得了梦寐以求的轮椅和移动床。有了无障碍设备后,瘫痪在床的他可以轻松地到户外晒太阳了。“多谢唐书记送来这么好的资源,这太实用了。”田秀霞说。

脱贫只是贫困残疾家庭翻身的起点,“我是学医出身的,探访时,会给残疾人的家属灌输一些护理残疾家人的知识,同时引导他们乐观对待生活,冲破绝望的心理困境。”唐红说。

唐红举了一个例子。贫困户张洲是建档立卡精准扶贫户,妻子患有精神残疾,3个儿子尚年幼,均为在校学生。其家庭经济来源主要靠他打散工和务农,收入低、人口多、负担重,生活得非常艰难。 

尽管通过劳动技能培训,张洲开起了摩托车维修店,月均收入可达4000元,但是,他对妻子的精神疾病一知半解,对方的喜怒无常令他无所适从。唐红在上门探访时,就为他打气鼓劲,“鼓励他多关怀妻子,叮嘱妻子按时吃药,定期就诊,才能有效控制病情”。

“尤其是农村残疾人家庭,背负种种压力,这是扶贫工作中需要研究的大问题。”唐红说,接下来还要深入研究更多方法和路径,提升残疾家庭幸福指数。去年12月,中国残联和联合国亚太经济社会委员会共同举办的“落实《北京宣言和行动计划》,促进残疾人包容发展”论坛,唐红作为受邀的乡镇基层代表之一,在论坛上与亚太地区各国代表分享了农村助残扶贫的经验探索。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