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季度GDP增3.2%,需求端恢复未跑赢供给端

杨佳欣
2020-07-16 17:08:37
来源: 时代周报

中国经济正迎来强劲复苏,二季度经济增速由负转正。

7月1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上半年国民经济“成绩单”:上半年GDP为45661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1.6%。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长3.2%。

实际上,早在此前一系列向好先行指标数据出炉时,市场就多有预判——中国二季度经济将率先在全球回归“正增长”的轨道。

而在机构热议上半年数据亮点和隐忧之于,对于全年经济走势的预测也成为焦点。

目前,国内各机构对全年GDP的增长空间预计相差较大,据时代周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机构预计全年GDP的增长最高为3.5%,最低预测增速则为1.8%左右。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副总裁张涛近期曾指出,“预计今年亚太地区只有极少数几个经济体会实现正增长,其中包括中国,预计中国GDP将增长1.0%。”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姚景源则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经济全年增速将保持正增长,预计增速将在3%上下。

“得益于国内疫情防控效果明显,复工复产加速推进,中国经济增长由降转升,由负转正,在二季度各国的经济表现中,中国是全球少有的实现正增长的国家。从全年看,经济增速会进一步回升,增速也会逐步加快。”姚景源表示。

“目前市场普遍预期,全年经济增速将持续正增长,三、四季度经济增速还将更加强劲,预计全年增速将在1%至3%左右区间内。”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强调,提升国内有效需求将是进一步经济复苏的关键。

经济结构优化未间断

虽然疫情“黑天鹅”的出现,为我国上半年经济带来冲击,但经济结构的持续优化并未因此中断。

在产业结构方面,服务业降幅缩小,现代服务业增势良好。数据显示,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下降,降幅比一季度收窄3.6个百分点;其中,二季度增长1.9%,一季度为下降5.2%。分行业看,上半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4.5%、6.6%;

此外,工业转型也进一步升级,数据显示,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4.5%和0.4%;其中6月份分别增长10.0%和9.7%。

在需求结构方面,虽然目前消费恢复仍面临制约,但在投资方面,高技术产业和社会领域投资已经开始回升。数据显示,上半年,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6.3%,一季度为下降12.1%;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5.8%和7.2%。此外,社会领域投资增长达5.3%,一季度则为下降8.8%。

“虽然经济总量有所回落,但经济结构并没有因此而固化。”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才能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也有利于进一步抵御疫情的冲击。政策上,持续将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放在重要位置上,显示出宏观调控中战略上的定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投资方面,上半年的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速虽下降2.7%,但降幅已比一季度收窄达17个百分点。今年5月,“两新一重”首次出现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务院近期也已部署万亿规模专项债,投向重点也是“两新一重”。另外,结合近期的央地表态,均在陆续加大对“两新一重”(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以及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的有效投资,

“基础设施投资回升,是二季度GDP快速反弹的重要因素之一。”姚景源表示,以5G、大数据等新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优化基础设施质量,加大对高新技术等方面的投资,推动政府投资进一步发展的同时,拉动国内的工业生产的发展。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研究员冯柏也撰文强调,未来还要“进一步发挥投资托底作用,大力促进5G等新基建发展的同时,继续发展传统基建项目,支持‘两新一重’,优化债券资金投向,并充分调动民营、外资等社会资本积极性,多途径保障项目资金来源。”

供给端复苏步伐加快

从供需两端看,国内供给端数据逐步恢复,例如,在受供给端影响较为明显的工业增加值数据方面,今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虽然同比下降1.3%,但降幅比一季度收窄7.1个百分点;其中,二季度增长4.4%,一季度为下降8.4%。

而受需求端影响更为明显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数据,其改善幅度不及工业增加值数据,这也意味着上半年需求端恢复未能跑赢供给端。

数据显示,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2256亿元,同比下降了11.4%,降幅比一季度收窄7.6个百分点;其中二季度下降3.9%,比一季度收窄15.1个百分点。具体来看,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526亿元,同比下降1.8%,降幅比5月份已经收窄达到1个百分点,环比增长达1.34%。

对此,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刘爱华16日坦言:“从横截面的数据来看,供给端恢复的确快于需求端。今年上半年遭遇的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生产、人民生活,还包括大家生产生活的决策行为,产生的冲击都是前所未有的。对不同行业、不同决策产生的影响可能是因为我们缺少经验。”

“这可能和疫情冲击对不同的行为主体的决策影响有关系。比如在供给端,可能生产组织方面体现出来它是一个集中决策,需求端更多是分散决策,所以政策的见效都有一些不同。”刘爱华强调,按照时间纵向来看,供给需求两端上半年都表现出回升或者降幅收窄的态势,虽然步伐有所区别,但总体回升态势不可否认。

“目前疫情没有完全结束,对外的外贸需求仍然有较大不确定习性,对内,在消费需求方面,还处在一个相对压抑的阶段,旅游、电影等行业都没有得到恢复,因此,目前经济增速主要还是由供给端进行推动。”王文说。

如何为内需打开更多增长空间?王文建议,要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等手段,让各产业学会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与病毒长期相处,通过系列政策措施,鼓励民众消费,加大力度推动复工复产,这正在高度考验各地方的治理水平,平衡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

在王军看来,可以从三方面进一步稳定消费,其一是稳就业,就业稳定是消费回暖的前提,通过进一步落实上半年帮扶中小企业的各项政策,避免市场主体出现大规模破产倒闭和裁员;其二是稳定收入,收入是稳定消费的核心,着眼于中长期,可将稳定居民收入上升至国家战略,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进一步体现;其三,借鉴国际上的优秀经验,利用财政手段促进消费,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利益。

姚景源也强调,在进一步巩固外需的同时,扩大内需将是下一阶段促进经济发展的工作重点。“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的优势是中国有一个14亿人规模的消费市场。受疫情影响,目前接触性消费和聚众性消费均受到严重冲击。下一步,应该将疫情防控与促进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尤其是推动服务业等产业恢复发展,既能促消费,同时惠民生。”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