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制乘风破浪 存量市场迎考

黄嘉祥
2020-06-16 03:22:59
来源: 时代周报
“开板一年来,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开局良好,推进比较顺利,主要的制度安排经受住了市场的检验,总体符合预期,各方反应积极。”6月11日,中国证监会办公厅副主任李钢参加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时表示。

科创板开板一周年,沪深交易所注册制改革在这一天实现无缝对接。

一年前的6月13日,科创板开板。作为资本市场改革的“试验田”,科创板自诞生之日起便与注册制捆绑在一起,肩负着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承载着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的希望。

这一年来,注册制在中国资本市场生根发芽,110家企业在黄浦江畔渐次敲响登陆科创板的铜锣声,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率先破冰,创造了中国A股市场多个历史“第一”。

“开板一年来,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开局良好,推进比较顺利,主要的制度安排经受住了市场的检验,总体符合预期,各方反应积极。”6月11日,中国证监会办公厅副主任李钢参加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时表示。

李钢指出,推进创业板试点存量市场注册制改革的平稳落地,当前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主要制度规则已经完成公开征求意见,将尽快向市场发布。

仅一天的时间,6月12日深夜,证监会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发布了一系列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相关制度规则。从6月15日开始至29日,深交所接收证监会创业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再融资、并购重组在审企业提交的相关申请。6月30日起,开始接收新申报企业提交的相关申请。

A股存量市场注册制改革的帷幕正式拉开,如何同步推进创业板存量与增量市场实施注册制改革的考验也在实操中开启。

“创业板作为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行军,其实早在科创板推出之前,就在注册制方面做过制度方面探讨,目前注册制初步在科创板试点成功,在这种情况下,注册制推广到创业板,以及在创业板再融资并购重组等方面做好配套制度改革,对于中国资本市场意义重大。”6月14日,新时代证券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从4月27日发布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征求意见稿至今,创业板指数一路震荡攀升。6月15日,创业板逆市“独秀”,涨0.58%,报收2219.55点,较4月28日的2030点,涨幅近10%。

制度创新渐次落地

在注册制之下,科创板在短短一年内相继吸引了340家企业“赶考”。开板一周年前夕,6月12日,博汇科技(688004.SH)登陆科创板,成为科创板第110家上市公司。

在这一过程中,科创板亦开创了A股市场多个历史纪录。

同样是在6月12日,证监会同意了华兴源创(688001.SH)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的注册申请,这是获批的首单科创板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项目。

作为“科创板第一股”,华兴源创屡“吃螃蟹”。早在科创板开板之时,华兴源创便拿下“科创板第一股”称号,并在2019年12月7日推出科创板首个重大资产重组预案,如今在开板一周年的节点上又走完最后的注册流程。

6月13日,华兴源创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作为首批科创板上市公司,华兴源创通过资本市场募集资金对研发项目的持续稳定投入,进而提高公司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标的公司欧立通以技术作为战略基石,十分重视产品技术的研发,并且与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具有协同效应,有利于促进主营业务整合升级,有利于提升上市公司业务规模和盈利水平,有利于增强上市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华兴源创称。

华兴源创多次“吃螃蟹”正是科创板制度创新落地的缩影。实际上,这一年来,科创板试点注册制的相关制度创新已卓有成效。

多年来,受限于相关法律及制度规定,A股市场仅接受“同股同权”的企业上市,也不允许未盈利企业上市。这些因素也使得中国资本市场错失了一批科技创新企业,直至科创板横空出世才打破了这一掣肘。

科创板推出“以市值为核心”的5+2套上市标准体系,在上市门槛中作出重磅改革,除了未弥补亏损、未盈利的企业,科创板还允许存在表决权差异等特殊治理结构的企业上市。

1月23日,泽璟制药(688266.SH)登陆科创板,成为A股未盈利上市第一股。

同时,科创板也吸引了曾一度拟赴美上市的优刻得(688158.SH)。1月20日,优刻得正式登陆科创板,成为A股市场上首家同股不同权的上市公司。2月27日,华润微(688396.SH)在科创板上市,科创板由此诞生首家红筹上市企业。

此外,红筹股中芯国际也将于6月19日上会,其从受理到上会仅用时18天,刷新最快上会纪录;6月12日,九号智能过会科创板,有望成为A股历史上首家发行CDR且具有VIE特殊架构的红筹企业。

“同股不同权已经是新经济时代比较普遍的股权结构,纽交所、纳斯达克、港交所都认可。如果信息披露到位,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机制完善,A股允许股权表决权差异公司上市,是对实体经济发展创新的尊重。”近日,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开板一年来,资本市场制度创新和监管体系完善都在加速推进。制度建设领域,科创板围绕着重大资产重组、定增、减持、分拆上市的政策及征求意见稿一一推出。监管领域,管理层也保持高度重视,如严控利用资产重组‘讲故事’的行为,兼顾发展与质量,科创板进入又快又稳地成长。”作为亲历者和见证者,华兴源创如是评价,“从实践情况看,科创板已经支持了一批符合科创定位的企业上市,支持科技创新的效果初步显现。”

创业板接棒注册制

在科创板这个增量市场试点一年之后,注册制改革推广至存量市场的时机日渐成熟。注册制改革也由“试验田”步入深水区。

6月12日,创业板注册制改革迎来新进展,完成征求意见的一系列改革方案正式落地。

与科创板不同,创业板将同步推进增量与存量市场改革。经历10余年发展,创业板如今已有800多家存量上市公司,以及数千万存量投资者。在这次改革中,如何平衡存量与增量之间的关系,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总体上来看,创业板借鉴了科创板试点注册制的经验,在体例架构、发行条件、注册程序、监督管理等主要方面与科创板规则基本保持一致。

同时,创业板注册制改革也优化了市场的基础性制度,包括构建市场化的发行承销制度,完善交易机制、放宽涨跌幅限制,完善退市制度等,突出了创业板特色和自身优势。

从定位来看,创业板定位是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适应发展更多依靠创新、创造、创意的大趋势,主要服务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支持传统产业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深度融合。

潘向东认为,创业板除了注册制改革,在上市公司门槛、退市制度、信息披露以及并购重组制度等均需要做好配套改革措施,尤其是上市公司的上市门槛创业板可以根据企业实际需求进一步创新。

“科创板和创业板是既有竞争、又有补充错位发展的关系,针对注册制,创业板是接棒科创板,而不是简单的竞争关系,两者可以相互借鉴,互为补充,共同发展。”潘向东对时代周报记者说。

创业板注册制制定了更加多元包容的上市条件,其中允许符合条件的特殊股权结构企业和红筹企业在创业板上市,为未盈利企业上市预留空间。

潘向东指出,这就意味着一方面创业板对上市企业放开了盈利要求,也就意味着未来即使未能盈利也能在创业板上市;另一方面在股权结构设计上体现了更多的包容性,区别于科创板,创业板放松了上市企业特殊股权结构限制,将会允许类似VIE的股权结构在创业板上市,这样可以更好服务科技创新;同时放松了对于同股不同权企业的要求,这样有助于海外红筹股CDR企业,以及包括新型智能制造、互联网金融等新型服务业态回归A股市场,有助于国内上市公司分拆在创业板上市。

按照“新老划断”原则,深交所明确在审企业不适用行业负面清单的规定,进一步做好新旧制度衔接,稳定市场预期。

6月14日,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创业板注册制基本上复制了科创板注册制的全套规则,但在几个关键点上也有超越和突破。比如创业板的注册制专门设立了IPO负面清单,科创板则有“3+5”白名单,这是证监会制定的,如同一个“紧箍咒”,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科创板的想象空间,其自主权受到一定的约束。

“创业板IPO负面清单实际上是深交所拟定的,给予了创业板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想象空间,更符合注册制改革的诉求。所以,这是一个很重大的超越和突破。”董登新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潘向东指出,创业板注册制最大的突破在于,实现了存量市场和增量市场同步推进,尤其是完善存量市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对于主板市场借鉴意义重大。

“统筹增量改革和存量改革,创业板注册制不同于科创板,一方面来自新增企业的变化;另一方面来自存量上市公司的变化。除了增量上市公司,对于存量上市公司而言,需要按照注册制的要求完善信息披露,敢于接受媒体监督,一旦出现造假和违规行为,将会接受法律严惩甚至退市,实现注册制的优胜劣汰机制。因此,不同于科创板,创业板注册制的推行将会显著推进创业板上市公司配套制度改革。”潘向东称。

改革下一步

站在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的转折点上,沪深交易所无缝对接注册制改革之后,各自也迎来不同的新使命。

李钢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推进科创板试点注册制的制度创新。进一步完善科创板试点注册制的制度规则,提高注册审核透明度,优化工作程序。在及时总结评估科创板、创业板注册制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稳步在全市场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

事实上,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上交所在回应有关“科创板关键制度供给不足”的问题时,首次提出未来将适时推出做市商制度、研究在科创板引入单次T+0交易。

潘向东表示,目前注册制初步在科创板试点是成功的,其未来改革的重心主要在于:一是退市制度实施;二是处罚力度;三是通过T+0完善交易制度等。

6月12日,北京格雷资产总经理张可兴也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科创板“试验田”的作用可以继续提高和完善,比如加快推进T+0制度,不设涨跌停板,允许做空机制等。

如何提升包容性和开放性,吸引更多的企业前来上市,成为科创板眼下的主要挑战之一。

董登新认为,科创板目前上市公司只有110家,体量仍较小,表明扩容艰难和缓慢,这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资金和大机构进出科创板的机会。“蓄水池的水量太小,没有办法容纳‘大鱼’,科创板扩容难题要尽早突破。”

实际上,从这轮中概股回港二次上市的选择上,就可看出A股市场在吸引中概股方面的差距。

“中概股的回归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晴雨表。”董登新对时代周报记者分析道,港交所很显然受到了中概股的青睐,赢得了中概股回归的先机,沪深交易所在这方面相对被动,失去了一大批优秀中概股回归的机会。沪深交易所要尽快迎头赶上,缩小和港交所的差距,提升自己的市场地位,吸引更多优秀的上市公司,尤其是新经济概念公司。未来科创板和创业板注册制改革需要重点考虑中概股回归的诉求,尽可能提高中概股回归在通道审核上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显然,监管层也早已意识到了这一点。近日,上交所资本市场研究所所长施东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科创板改革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包括“如何进一步提升科创板的国际竞争力,丰富科创板上市资源,吸引更多标杆性科创企业在科创板上市”。

“新三板精选层已经正式开通,如何更好对接转板机制,也是接下来沪深交易所注册制改革要充分考虑的。”董登新指出,这两个方面都是未来注册制改革需要去更大度、更大方、更包容地去完善和重点考虑的地方。

“接下来,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并不是简单的取消核准制,还需要边走边试,完善配套制度。”潘向东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