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占大湾区科创C位 广州科学城扩容7倍

李波
2020-06-09 03:57:20
来源: 时代周报
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广州市规委会专家委员胡刚对时代周报记者介绍,本次规划里增加了生活居住用地、空间配套,提升文化教育、政府办公的功能,由此实现科学城产城融合的目标。

广州科学城肩负着广州以科技推动城市发展的重任。

6月6日,广州公布的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产业布局以“一区三城十三节点”,其中“三城”为广州科学城、南沙科学城和中新(广州)知识城。

发展已有20余年的广州科学城,已由产业集聚的起步发展期,迈入产城融合的科学发展期,但空间逐步饱和。机遇当前,科学城亟待扩容腾飞。

近日,由国际知名建筑师事务所参与编制的广州科学城提升规划深化设计成果(下称“规划”)通过专家评审,将从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宜居、交通出行等方面对科学城未来发展作出细致规划,以此引领科学城实现“五年大变化”。

广州科学城是广州高新区的主体园区,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拟将科学城扩容7倍,至144.65平方公里,相当于全区面积的1/3。评审专家组认为,深化设计为广州科学城的长远发展提供了系统的发展框架,针对产业、生态、交通、公共服务配套等多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并与实施项目相结合,较好指导规划理念的落地,同时强调保持原科学城生态发展的强项。

 “扩容7倍为开发区下一步的招商引资腾挪出巨大的空间。” 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广州市规委会专家委员胡刚去年两次参与专家评审。他对时代周报记者介绍,本次规划里增加了生活居住用地、空间配套,提升文化教育、政府办公的功能,由此实现科学城产城融合的目标。

集各方案优点

广州科学城建设的起点在1992年。在当年编制《广州东南部地区发展规划大纲》中,玉树村附近3.7平方公里被选定为科学城起步区开发用地,即“广州通信产业基地”。

 1997年,科学城被广州市政府明确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基地和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的新型城区,总面积扩展到19平方公里。1998年12月28日广州科学城奠基,产业园区扩展到22.74平方公里的生态城区。1999年,广州科学城再次扩容,最终形成了37.47平方公里的规模。

在过去的20年里,广州科学城飞跃发展,经数度扩容成长为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产值贡献最大、增长动力最强、高端要素最为密集的区域。

直到2018年底,黄埔区再度酝酿扩容,颇下了一番功夫。

为避免“关起门研究”的不足,同时希冀为科学城扩容提质提供更优胜方案,2019年3月,黄埔区政府、广州开发区管委会启动了广州科学城提升规划设计国际竞赛,面向全球征集方案。最终,6家具有业内实力与影响力的设计单位(联合体)经过严格遴选,成为参赛单位。同年7月,黄埔区组织开展竞赛成果的评审会,由规划、产业、生态、交通等多领域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评审竞赛成果。

“参赛单位是国内知名高校设计团队以及业内实力雄厚的单位。”胡刚回忆当时评审过程,专家在认同方案的基础上补充意见,融合不同方案的优点。“规划设计很重要。做得好,实施起来就容易。”他说,专家对参赛方案多媒体、实体模型、展板、方案文本成果反复研读、研讨,通过3轮记名投票评选优胜方案。

此次深化设计成果正是博采众长,在综合6个竞赛方案优点的基础上,按照竞赛专家评审会的意见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的意见,衔接《广州科学城创新发展行动方案》的相关要求而诞生的。

根据公告,科学城扩容范围涵盖了原科学城范围、长岭居、永和街、云埔、东区、广石化以及萝岗街水西村的部分山体(燕山),共144.65平方公里。核心区是广州科学城映日路以南、揽月路以北共1.32平方公里范围。

“广州科学城的建设缺乏带动科学发展的研究机构,扩大面积有助于承担起科学城的职能,强化功能。”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马向明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在科学城的发展逻辑中,交通轨道至关重要。增加轨道线路,产生轨道交会的节点,会成为龙头机构入驻的极好选择。有了空间,有了节点,为科学城注入新的功能产生大的回旋余地,起到推动科学研究的引领作用。

注重产城融合

时代周报记者梳理发现,近3年广州政府工作报告连续“点名”科学城,以此为创新发展平台。科学城的扩容布局发展,备受社会关注。

今年3月,广东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印发《广州科学城创新发展行动方案》。当中明确提出,到2023年,广州科学城要实现五个方面大变化—发展空间实现大优化,科技创新实现大突破,产业集群实现大提升,中小企业实现大发展,对外开放形成大格局。

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给时代周报记者提供的资料显示,广州科学城发展定位为“全球智能制造基地”和“中国智造品牌中心”,培育壮大世界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新兴产业集群。科学城将布局约6.5平方公里的生物安全园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安全创新港作为国内首个以中试为主的生物安全产业园也在筹建中。

科学城正加紧“两新一旧”规划建设。乘着“新基建”风起,建设面积约65万平方米的中国新基建产业园已提上议程;“摩天工厂”“无人工厂”“无人车间”示范项目在科学城内陆续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如11条地铁、200公里风雨连廊和“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的慢行系统,都在规划中体现。此外,科学城将升级高端化工、汽车及零部件、船舶修造、健康食品等优势产业。

 “与一般的工业区相比,科学城的规划设计配置更高。但严格而言,科学城还算不上以科研为主,优势还是先进制造业。”胡刚认为,新规划的一大特点就是产城融合。包括集群公共服务、落实民生实事、改善生态环境、优化交通出行等方面重点发力。

规划明确打造综合服务中心、科技服务中心、产业服务中心“三主”和永和、长岭居、高铁中心“三辅”6个服务核心,划分32个创享单元,让居民不出10分钟,用上基础生活服务设施、共享生产服务设施和创新创业服务设施等。

“科学城的发展不能是单一地注重工作。”胡刚认为,现有科学城发展中存在的矛盾是,人们将此作为工作场所,生活居住仍回到市区,这体现了早期规划中的缺陷。“把居住与产业放在一起,工作、生活都在这里,片区慢慢就兴旺了。这次规划就增加了生活居住用地、空间配套等,从中可看出政府规划理念的变化。”

规划提升只是第一步。“五年大变化”如何实现,科学城是否真正能对科研机构、人才和产业产生吸引力,还有待时间证明。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