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浪买房图鉴:“精致穷”就是全部

2020-06-01 10:22:28
来源: 时代数据





《后浪》火了。


五四青年节当天,视频网站B站发布了该短视频,一时间,引发巨大关注。10小时内弹幕数超过5万,点赞数超48万。

 

“后浪”代表着年轻人,”前浪“代表着中老年人。仿佛自带弹幕——“前浪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视频在获得全网关注的同时引起了巨大争议。

 

无论人们如何看待这支视频,一支宣传片能够引起如此关注,更加说明“后浪”永远都是时代的焦点。无论是过去的80后还是现在90后,任何关于年轻一代的话题总是能轻易获得关注,引发焦虑。

 

传统的渠道因为他们带来的新的生活方式而瓦解;崛起的新消费习惯不断消解着市场的判断。年轻一代的崛起在为社会带来新力量的同时也不定地摧毁着原有的体系。当年轻人在消费市场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高,消费市场自然想越加拼命求得年轻人的拥抱。焦虑和盲目驱使着人们不断对新的一代进行解读和分析。


这样当然没错,只是误解总是无处不在。其中最常见的,就是“90后不买房”。


房子可以说是我们普通人一生中能够消费的最大商品,也是我们个人生活变迁的见证者之一。只要我们在城市生活中所需要的户口、学位等资源还与房子深度捆绑,那“买房”话题就始终会在个人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夜幕下的北京楼房|陈鸣默摄

 

但就在2014年年初,网络红人马佳佳受邀前往万科演讲,抛出“90后压根就不买房”言论,震动地产界。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一份报告显示,更看重个人价值的90后大学毕业生,可能成为“不买房一代”。他们当中只有三分之一接受“为了买房,我愿意降低生活质量”;另有超55%的90后毕业生,选择“如果要背上沉重的房贷,我宁愿不买房”。

 

逐渐攀升的房价,不断发展的长租公寓,持续下降的结婚率,种种表象似乎都为“90后不买房”增添了更有说服力的注脚。

 

然而时代数据分析了大量年轻人买房的数据后,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房子的认知和期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近年甚至已经成为了购房群体中新崛起的力量。而他们的选择和喜好也最终影响到了当代楼市的发展。



 


10套中有3套被他们买走了



仔细研究数据,我们就能发现,90后其实并不是不爱买房,只是还没到买房的“黄金年龄”。


在马佳佳发表震惊言论的2014年,90后群体中,年纪最大的24岁,最小的仅有15岁。


一般来说,在世界范围内,各国的购房的主力军主要集中在25-44 岁这个年龄阶段。不管是在英国还是日本,这个年龄区间内首次置业人口的比例都在 68% 以上。在美国,购买首套房的人平均年龄为33岁。在中国也一样。



尼尔森市场研究公司2019年发布的一份报告也印证了这个观点。在中国,在校学生是没有房贷的。而90后中工作人群的房贷比例远高于95后工作人群。


但年龄并不是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来源。真正让年轻人们做下买房决定,甘心背负房贷的主要契机是结婚生子。


2020年,第一批90后正式进入30岁。


他们中的许多人开始组建家庭准备结婚,房子成了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数据显示,未婚人群中只有3%有房贷;但是在已婚的年轻人,特别是已婚有孩的年轻人中,房贷比例并不低,达到了30%和38%。



个人发展是年轻人买房的另一个重要契机。截至今年,90后群体中工作时间最长的达到8年。随着在职场的各个领域展露头角,他们的收入也在随着工作经验的累积而相应增加。在此时加入买房大军,实属当然。

 

贝壳研究院在调查了23个一二线城市的33万单购房行为以及部分在线调研数据后发现,从2015年开始,购房者中90后的占比不断增加。2019年,他们已经取代70后,成为楼市第二大主力购房群体。处于20——30岁年龄段的他们正式进入了购房需求高峰期。





现实里第一套房:

更小,更远,更啃老


最终年轻人买了房,但却是父母替他们支付了大部分。


在过去经济快速发展、90后不断成长的这十年间,房价也在飞速上涨。一篇2015年发表于NBER的一篇论文《Demystifying the Chinese Housing Boom》在计算了2003-2013中国120个城市的房价指数后发现,北京在这十年间,房价上涨最为明显,翻了七倍;广州翻了5.1倍,上海翻了4.43倍,深圳则翻了3.65倍。

 

而正如我们所知,在2013年后,这四所城市的房价没有停滞,而是迎来新一轮暴涨。即使经历了2019年的寒冬,2020年初的疫情,四大一线城市的房价也依旧坚挺。据某二手房网站数据显示,北京地区在5月份的房价为 58587 元/㎡,上海为51722元/㎡,广州为30818元/㎡。而前段时间经过了房价大涨的深圳,现在均价已经达到62105元/㎡。

 

暴涨的房价远远超出了年轻人的购买能力。5月14日,易居研究院发布的《全球80城房价收入比研究报告》中,北上广深的房价收入比均位居前十。最高的是深圳,位居第二,房价收入比达到43.5,即使是最低的广州房价收入比也达到34.1。年轻人们不吃不喝不纳税,攒下所有工资,也需要三四十年才能买得起一套房。



概括讲,对绝大多数年轻人来说,靠自己买房是不现实的。“父母银行”则成了90后购房资金的最大来源。数据显示,62.2%年轻人都在父母的资助下买房,其中15.6%的年轻人的房子完全由父母购买。



但即使有了父母的资助,经济实力较弱的年轻人能拿出来的购房预算仍然有限。在“90后”的买房预算方面,150万以内的占比最高,合计达到49.4%。其中,100万以内占比为27.2%,100—150万之间的占比为22.2%。



这样的情况,想要买房,只能牺牲生活空间。因此年轻人们选择住的更远,也更小。

数据显示,在购房选址上,90后的更多选择在“边缘”位置。以北京为例,2019年北京的90后购房群体中半数选择在非核心城区置业,相较80、70后分别高出6.5和11.6个百分点。从城区看,90后购房群体更偏好的区域是朝阳、丰台和昌平,多为次核心城区或是近郊。



在户型的选择上,年轻人也做出了让步。虽然52.8%的90后都希望能住上90—120平方米的三居室。



但实际上购买两居室的年轻人占比达到51.6%,在房价更高的一线城市,更有19.8%的90后选择住进了一居室。






但再穷也不能穷品质


为了在这个时代攒下一套不动产,90后们放弃了繁华热闹的中心城区,牺牲了理想户型,但有些是他们绝对无法放弃的。


他们在中国经济开放和高速增长中长大 ,家庭财富的增长让他们有着比上一代更强的消费欲望和能力,对于高端产品和服务更有要求。同时更高的教育水平和更多开阔眼界的机会,作为消费者,他们也更加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这样的特点充分的展现在他们对人生第一套房的选择上。


对外,环境要求舒适便捷。


房子住址可以远,但附近交通不能差。近八成的90后表示只能接受上下班通勤时间在60分钟以内,其中更有37.2%的人认为通勤时间应该在30分钟及其以下。因此房子附近的交通条件成了影响他们选房的第一大要素。

 


居住户型可以小,周边环境不能差。快捷便利的生活体验成为了90后购房时的硬指标,从社区是否有良好的生活环境、完善的配套设施如生鲜集中供应、快递代收发、日用品及蔬菜上门配送等服务是否具备再到邻里素质的高低都包括在小区品质中,成为影响90后购房选择的重要因素。



曾有报告这样评价年轻人的新消费观:“物品选独特的,生活要个性的,别人的目光是无所谓的。” 对内,精神角落的自在,对于年轻人来说也至关重要。


近8成的年轻人与比尔盖茨想的一样“未来没有配备人工智能的房子,都是毛坯房。因此在家装风格上,科技感和未来感的体验是非常必要的。






疫情之后,什么才是真刚需


新年伊始,新冠肺炎蔓延。人们第一次度过了如此漫长的宅家时光。在与房子深度相处的过程中,人们开始关注到了从前忽视的许多问题,年轻人对家居空间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近两年,在高房价下,厨房往往被不爱下厨的年轻人牺牲。市面上的主力户型都是小厨房。书房更是几乎不会出现在刚需或刚改产品。近日贝壳找房发布的《2020新居住消费洞察报告》调查了1万多名买房人,发现疫情之后,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零噪音卧室、电器配齐的厨房、能做办公区的书房成了消费者将会优先改造三大居住空间。尤其有近一半的家庭,最希望改造的是厨房;而近半数的消费者表示,更偏爱开放式的厨房。


碧桂园在针对疫情后人们对居住环境需求变化的研究中也发现,当下的年轻购买者对厨房空间和功能性的需求在不断提升。在与房子亲密相处的这段时间里,人们终于发现一个操作舒适的厨房对生活质量的提高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



此外“病毒很可能通过粪口传播”的新闻也让年轻人们关注到了卫生间的重要性。2899组家庭中,六成的调查者提出希望地漏马桶设置能够防反臭和防病毒传染。



面对150平方米的四居室大房子,购房者所要求动静分明、干湿分开的各种生活需要当然是十分容易满足的事情。当居住面积更小,“口味”和需求更加鲜明的年轻人成为主流的购房消费者时,这也反过来影响着开发商研发设计的住宅产品,不断创新更迭。


对于开发商来说,基于年轻人的需求,目前的产品会更关注功能性与舒适感,在总价控制下做到户型的“极致优化”。如在更小的厨房空间中,碧桂园的产品设计会选择更有利于洗切烧的动线完成的U形厨房设计,同时满足年轻人对厨房操作舒适度和空间利用率的需求。


当灵活办公、线上直播等方式被人们接受和习惯后,工作间功能更加凸显。因此在产品设计上,在一个空间内将工作区域和休息区域有效分离,更符合当代年轻人的功能需求。



在卫生间这样狭小空间里,功能、配置上也都做到“极致优化”。在空间上实现洗漱、如厕和沐浴三段式设计,保持沐浴之外的场地干区地漏。与此同时取消了使用频率低的地漏排水,由此降低管道污染的风险。





作者 | 郑艺阳
编辑 | 郑艺阳
设计 | 梁海虹

  • 合作、交流请关注微信公号时代数据





延伸阅读




商业





财富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