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记者会:不搞大水漫灌 特殊时期放水养鱼

陈泽秀
2020-05-29 16:10:28
来源: 时代周报

5月28日下午,一年一度的总理记者会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举行。这是李克强自2013年出任总理以来的第八场记者会。

在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内,李克强共回答了中外媒体11个问题,数量虽少于前几年,但经济政策、民生就业依然是记者会上被提起次数最多的话题。对于“规模性的政策举措”,李克强总理做出了详细解释,金句频出。他指出,“我们推出的规模性政策叫做纾困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注重的是稳就业、保民生”。另外,“现出台的政策已有力度。我们要放水养鱼,没有足够的水养不了鱼,但水多了会泛滥形成泡沫,甚至会有人从中套利,鱼也养不成,还有人会浑水摸鱼。”

政策有力度但不搞大水漫灌

“因为疫情的原因,我们用视频连线的形式开记者会,我想这个距离不会影响我们之间的沟通。”对于这场“特别”的记者会,李克强做出这样的开场白。

路透社记者第一个拿到了话筒。并提问:根据路透社的测算,政府工作报告中出台的财政措施约占中国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的4%,这个规模比一些经济学家的预期要有所降低,未来几个月,中方是否会出台更大规模的刺激措施?

上述提问更大的背景在于,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首次出现了几十年以来的负增长。今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没有设定今年GDP增速,而是强调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

此前,在5月22日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这主要因为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

在记者会上,李克强再次解释称,经济增长不是不重要,这样做实际上也是让人民群众对经济增长有更直接的感受,使经济增长有更高的质量。他表示,如果实现了“六保”的任务,特别是前“三保”,就会实现今年中国经济正增长,而且要力争有一定的幅度。

针对“政策规模是否低于预期”的问题,李克强表示:“我也听到很多方面的反映,认为我们出台的规模性政策还是有力度的”,并摆出了具体的数据:规模性政策筹措的资金分两大块,一块是新增赤字和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共两万亿元。另一块,是减免社保费,动用失业保险结存,推动国有商业银行让利,自然垄断性企业降价,以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加起来资金规模大概是前一块的两倍。

李克强强调,过去中国不搞大水漫灌,现在还是这样,但是特殊时期要有特殊的政策,即“放水养鱼”。“没有足够的水,鱼是活不了的。但是如果泛滥了,就会形成泡沫,就会有人从中套利,鱼也养不成,还会有人浑水摸鱼。”

他表示,但是如果经济方面或其他方面再出现大的变化,还留有政策空间,不管是财政、金融、社保都有政策储备,可以及时出台新的政策,而且不会犹豫。

70%用于支撑居民收入,30%用于投资

规模性政策筹措的大量资金,要往哪里去?李克强表示,这个规模性政策,可以说叫做为企业纾困和激发市场活力,主要是来稳就业、保民生,使居民有消费能力,有利于促消费、拉动市场。可以说是一条市场化改革的路子。

之所以这么做,李克强解释称:现在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很大变化,消费在经济增长中起主要拉动作用,而且中小微企业在吸纳就业中占90%以上。“这次所采取的规模性政策,用了70%左右的资金比较直接地去支撑居民收入。因为疫情防控措施会抑制消费。”

除了扩大消费,李克强还表示,要扩大有效投资。“这次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16000亿元,再加上一些国债,有2万亿元的规模,这在规模性政策当中占到百分之二三十。”他指出,投资的重点是“两新一重”,就是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和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而且要用改革的办法,用这些资金来撬动社会资金的投入。项目要有效益、有回报,要经过科学论证,按规律办事,不留后遗症。

有了资金之后,如何用好也是一大问题。有记者提问:政府会采取哪些措施来保证资金真正地惠及企业?避免空转?

李克强表示,新增的赤字和抗疫国债资金全部转给地方,省里面也就是“过路财神”,直达基层。他给出了“直达基层”的解决办法:“采取一个特殊的转移支付机制,这些钱要全部落到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落到社保、低保、失业、养老和特困人员身上,要建立实名制,有账可查,决不允许做假账,也决不允许偷梁换柱。我们会瞪大眼睛查,也欢迎社会监督。”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