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好:建议设立生猪产业发展母基金

黄嘉祥
2020-05-21 19:23:48
来源: 时代周报

又是一年两会时。

对于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而言,今年是他第28次参加全国两会。

1993年,刘永好当选为政协第八届全国委员,成为改革开放后当选的第一批民营企业家委员。

此后,刘永好成为全国两会的常客。

作为中国农牧业巨头新希望集团的掌门人,刘永好一直关注三农发展问题,其曾在2010年全国两会上首次提出“五农”概念,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还要加上“两农”,即农企和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

此后多年,刘永好的两会提案也大多围绕三农发展和民营企业,今年也不例外。

5月19日,时代周报记者从新希望集团获悉,刘永好将携6份提案出席2020年全国两会,主要围绕双疫情下重建生猪产能恢复、扶贫攻坚、疫后促进非公立医疗发展、解决农村耕地抛荒、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等多个方面。

“非瘟加速中国养猪业转型升级,规模化养殖成为主流,金融支持也应改变过去小额补贴到户的方式,应时代变化而变。建议通过在国家层面设立生猪产业发展母基金,并投资于专项子基金的方式,放大财政资金引导产业发展的效果。”刘永好表示。

加速恢复生猪产能

受非洲猪瘟影响,2019年,我国生猪存栏同比下跌27.5%。今年以来,全球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叠加非瘟疫情的常态化,进一步影响全球生猪产业,生猪供给可能较长时间处于偏紧状态,猪价处于持续高位的时间比以往的各轮周期要长。

为应对此种情况,从中央到地方,密集出台了一系列以扶持生猪生产、保障猪肉市场供应的政策措施。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专门指出“要确保2020年年底前生猪产能基本恢复到接近正常年份水平”。不过,重振生猪产业,涉及养殖用地、资金投入、金融服务、基层动物防疫、科技研发、人才建设等多个方面。

基于此,刘永好在《关于双疫情影响下加速恢复生猪产能,实施综合性提振复产措施的提案》中指出,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在国家层面设立生猪产业发展母基金或发行特殊国债。其中,基金重点支持因非瘟引发的生猪养殖行业整合和保供任务中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规模化、现代化、环保型生猪养殖基地建设,以及以生猪养殖为核心,涵盖饲料、屠宰、中央厨房、食品深加工等环节在内的产业链建设。

刘永好表示,近期中央提出将“发行特别国债”,用于防疫抗疫等用途,也建议考虑划出一定额度,专门用于重点支持规模化养殖项目,以克服双疫情下的复产不利因素,促进生猪产业投资与产能加速恢复。

双疫情威胁之下,“聚落化养殖模式”凸显防疫情、讲环保、控成本等多方优势。

基于此,刘永好建议,支持养猪用地“聚零为整”,适当推广聚落化养殖模式,在合适的地区进一步推广这一模式,推动国家生猪产业的整体转型升级。

创新性的育种、养殖、疫病防控技术能有效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刘永好建议,国家加大资金支持与政策引导,继续发挥企业的主导作用,加快养猪产业内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此外,他建议,加强跨区域协调,在严格落实非瘟防控的前提下,创新政策安排,支持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内部和企业之间跨省、跨区域调配种猪、仔猪,优化全国生猪生产秩序。

制定新的贫困人口精准识别体系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我国即将历史性地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

在刘永好看来,2020年之后,国内仍将产生新增贫困人口,相对贫困现象将长期存在。

首先,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进城务工农民的失业概率会大幅提高,城镇低劳动技能群体也会受到很大冲击。

其次,过去集中连片、以农村为主的贫困地域特征将改变,贫困人口将分散在城乡各处,因病、因灾、因失业致贫返贫的青壮年及其家庭,留守农村的老人、妇女、儿童等特殊群体将成为主要帮扶对象。

“因此,针对性的扶贫减贫仍将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总结前期脱贫攻坚战的成功经验,转变精准方向、制定新的贫困人口判定标准,增加精准措施、搭建新的应急救济、长效帮扶、社会管理体系。”刘永好在《关于做好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产业衔接,建立城乡一体扶贫保障新体制的建议》中表示。

刘永好建议,适应新形势,制定新的贫困人口精准识别体系;建立新的城乡一体扶贫保障体制,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加深夯实农业产业基础,加快农村金融普惠转型,继续大力发展高效环保、规模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产品价值链;加强普及劳动技能培训,建立欠发达地区就业双向补贴机制。

解决农村耕地抛荒 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近年来,中央不断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扶持力度,新农村建设的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实施,给农村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文明进步。不过,在全国耕地并不富余的情况下,农民的种田积极性仍然不高,农村耕地拋荒现象依然严重。

究其原因,刘永好在《关于解决农村耕地抛荒,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的提案》中表示,一是外出误工人员增多,农村劳动力匮乏;二是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业经济效益低;三是种植水平低规模小,人均效益率不高;四是农业生产技术低下,产业结构调整慢;五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害能力不强。

“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刘永好说。

基于此,刘永好建议,开展拋荒耕地大普查,下决心治理抛荒问题。建议以县为单位组织开展耕地抛荒大普查,建立农村抛荒耕地台账,精准掌握乡村耕地抛荒情况,充分发挥村、组两级基层调控作用,将抛荒耕地及时发包给劳动力富余的农户。

其次,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促进规模化经营。各级党委、政府及村组集体经济组织要建立健全耕地流转机制,充分发挥在耕地流转过程中的引导和监管作用,积极化解耕地流转过程中的问题。

第三,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种养加”产业化布局。要走出农业不赚钱的困境,关键是种、养、加的布局问题,建议要有一盘棋的用地规划、要有科学的空间布局。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大力引导农民更新观念,提高素质,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既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又要调整农村种养加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建立“风险共担,利益互补”机制,使农民享受产业链带來的红利,能够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有效避免和减少市场风险,从而有效保证农民收入的增加,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第四,强化农业的市场导向,提高农产品效益。要减少土地抛荒,必须解决农产品价格低的问题。建议各涉农部门要积极帮助农民把准市场导向,降低种植风险。大力推广优质品种,实行区域化生产,提高粮食及经济作物品质,满足市场需求。引导农产品走精深加工的路子,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对农产品加工企业要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和扶持,鼓励创优质、树品牌、拓市场,不断提高农业经济的比较效益。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