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掀涨价潮 原料药供应链承压

章遇
2020-03-17 03:06:04
来源: 时代周报
3月14日,多位受访业内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反馈,疫情全球扩散导致抗病毒、抗感染类等疫情防控相关药品需求大增,国内部分抗疫相关的抗生素原料药及中间体亦有提价趋势。

“这一波主要还是受疫情的影响,前期物流中断、企业复工复产延迟以及疫情发展不确定,部分品种的主要产能还是在湖北地区,引发下游对上游供应不确定的担忧,导致维生素较年前价格普涨。”3月14日,上海某大型私募医药研究员张亮(化名)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情势下,维生素等原料药再掀涨价潮。
来自中国饲料行业信息网的行情信息显示,受疫情影响开工受限,多个维生素品种出现阶段性供应紧张,VA、VB1、VD3、VE、VK3以及2%生物素等涨价势头凶猛,部分品种报价甚至较年初上涨了一倍多。
现货供应偏紧的,或许不止维生素。3月14日,多位受访业内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反馈,疫情全球扩散导致抗病毒、抗感染类等疫情防控相关药品需求大增,国内部分抗疫相关的抗生素原料药及中间体亦有提价趋势。
中国一直是全球最大的化学制药原料生产和供应国。由于疫情突然暴发,中国各地企业复工复产时间延迟,引发了一些海外国家对原料药供应短缺的担忧。
受此刺激,新和成(002001.SZ)、兄弟科技(002562.SZ)、浙江医药(600216.SH)、花园生物(300401.SZ)等主要维生素厂家的股价在近期均走出上扬曲线。其中,兄弟科技从春节后开市4.07元/股的低点,上涨至3月16日的6.08元/股,累计涨幅接近50%。
供应偏紧
在疫情刺激下,抗生素类药品出现需求上升,现货供应偏紧。
“今年初以来,我们接到很多订单,目前公司在手订单饱满。”3月14日,国内某抗生素原料药企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前期由于停工和物流运力的因素,交货受到一些影响。公司的几个生产基地位于不同省区,目前复工进度略有不同,但总体上交货周期预计可以缩短。”
部分抗生素类原料药和中间体开始出现提价苗头。
3月5日,联邦制药(03933.HK)将抗生素中间体6―APA的出厂报价从165元/公斤左右提高到180元/公斤,涨幅约9.09%。据悉,另外两个6―APA生产厂家科伦药业(002422.SZ)和威奇达也跟进了提价。
而作为维生素生产大国,我国维生素六成以上用于出口。
据中国饲料行业信息网消息,近期VA、VE、VD3等维生素品种市场偏强。因节后国内工厂发货延迟,欧洲市场采购增加,VA市场报价涨至74―80欧元/公斤;VE 报价上涨至8.2―8.6欧元/公斤;VD3报价涨至20―25欧元/公斤。
国内贸易商同步走高。行情数据显示,1月2日,国内VA、VE、VD3的报价分别为每公斤310元、48元、100元;到3月14日,上述三个品种的国内报价已分别涨至每公斤580元、76元和180元,价格涨幅分别达87.1%、58.3%和80%。
而VB1、2%生物素、VK3等小品种的涨价势头更为凶猛。硝酸VB1的国内报价从1月2日的155元/公斤,飙升至3月14日的360元/公斤,涨幅高达132.26%;2%生物素的报价从年初的165元/公斤涨至360元/公斤,涨幅亦达118.18%;VK3的每公斤报价则从72元上升到158元。
“大宗原料药价格波动主要受供给端的影响,随着国内厂家陆续复工生产,这种供需失衡可能只是暂时性的。”张亮对时代周报记者说。
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向好,维生素供给端正逐步恢复。
时代周报记者了解到,生物素两大主要厂家新和成、圣达生物(603079.SH)目前均已全面开工;主营VB2、VB6等品种的广济药业(000952.SZ)也于日前宣布,其位于武穴、咸宁、孟州三大生产基地全面复工复产。
3月13日,兄弟科技公告称,其子公司兄弟维生素公司年产3200吨维生素B1项目和年产1000吨β-氨基丙酸项目获准恢复生产。受去年“3‧21响水爆炸”事件影响,兄弟科技的VB1生产线自去年4月就处于停产状态。
短缺隐忧
随着新冠肺炎在全球加速蔓延,中国原料药产业受疫情影响进而波及全球药品供应链,引发多国对药品短缺的担忧。
美国方面较早透露了这种担忧。2月26日,美国FDA局长Stephen Hahn公开表示,正密切关注疫情暴发对美国医疗物资供应链所造成的影响。
仅在一天后,美国FDA就收到了一家药品制药商的通报,一种关键药品库存已降至预警状态,原因是受新冠肺炎影响,该药原料药供应短缺。
FDA在随后发表的一篇声明中称,美国目前有20种药物短缺,这些药物的原料药或者成品来自中国。FDA还要求,调查所涉及的180家美国制药企业,评估原料药短缺风险。
为了保障国内抗疫药品供应,印度政府直接发布出口“限令”,对26个原料药及相关成品药限制出口。据《印度时报》报道,受中国原料药企业无法按时复工等因素影响,印度制药企业担心可能会因原料药库存不足而被迫停产。
此前,印度制药联盟秘书长贾恩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印度国内制药行业原料库存仅够支撑2―3个月。
不过,在WHO看来,当前全球范围基本药品并未出现迫在眉睫的短缺现象。
3月6日,WHO总干事谭德塞在例行记者发布会上说,全球制药业所需的大量活性药物成分(API)和中间产品产自中国,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任何迫在眉睫的药品短缺。尽管存在一些挑战,但中国大部分地区已复工复产”。
谭德塞称,WHO一直在监测新冠肺炎疫情造成全球药品供应中断的潜在风险。
美国和印度制药界的担忧并不无道理,背后是两者对中国原料药的依赖。
来自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原料药出口额300.48亿美元,占西药类产品出口总额的八成以上比例。FDA曾在2018年做过统计,美国市场上的药品,原料药有88%来自海外,中国的份额约占14%。
“美国的药品和原料药其实更多来自印度。印度仿制药60%以上出口到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作为仿制药的配套产品,印度的化学原料药也大量供应欧美等规范市场。但同时,印度用于生产药品和原料药的很多原料来自中国,尤其是抗生素、维生素类原料药。”张亮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统计,2018年中国对印度出品的原料药货值达45亿美元,位列我国原料药出口第一大贸易国。
“中国大量制药原料、关键中间体先出口至印度,印度进行再加工后销往欧美规范市场。作为上游,中国的供应短缺有可能通过印度传导至全球。”张亮对时代周报记者说。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