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斜杠青年数据报告:你的斜杠是为了突破还是生存?

郑艺阳
2020-03-13 18:12:01
来源: 时代数据



在过去,一个人,一张名片,一份职业,就足以代表我们的社会身份。

 

不知从何时起,名片上的身份越来越多,设计师/DJ/小说家/新媒体编辑……你永远猜不到坐在你身边那个朝九晚五的同事,下班后做着多么酷炫的事情。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单一的工作模式解脱出来,用斜杠“/”来构建自己的多元性,过上了工作兴趣两手抓的理想生活。因此人们将这群多重职业不同身份的年轻人定义为“斜杠青年”。

 

他们为什么选择斜杠?多元身份究竟带来了什么改变?时代数据将由数据切入,向你展现当代斜杠青年的生存现状。






“斜杠”成为新趋势


 

“斜杠青年”这一概念是美国专栏作家麦瑞克·阿尔伯在《不能只打一份工︰多重压力下的职场求生术》一书首次提出。随后“斜杠青年”逐渐流行,成为许多年轻人追求、热捧的生存方式。

 

美国“《野兽日报》根据抽样调查,估测美国有将近三分之一的从业人员不再局限于朝九晚五的工作方式,而这部分人口的数字高达4200万”

 

在中国也是如此,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数据显示,目前有近5成的人希望成为“斜杠青年”,有11.1%的人认为自己已经是“斜杠青年”了



观察身边,你也会发现,越来越多的人不是正在斜杠,就是在走在准备斜杠的路上。有的人一边上班,一边做着美妆博主,自由摄影师开着一家手作淘宝店,也有的人一边开着咖啡厅一边运营自己的广告工作室…

 

但一个人的精力总归是有限的,更何况在“996”泛滥的工作日常中,他们又是如何做到斜杠,又是为什么选择了斜杠生活呢?





我们为什么要斜杠?

 


概念提出者麦瑞克·阿尔伯认为,与此前相比,在促成一个人选择多重职业的过程中,个人层面的原因正在变得更加重要。

 

时代正在改变,不断多元的生活选择摆在年轻人面前。在他们的心中,一份好工作的标准不再是“钱多事少离家近”,更重要的是在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做着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的工作。



但一蹴而就似乎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据麦可思调查显示2017年,仅有六成应届生满意自己的第一份工作。



斜杠的存在则完美地消化了这一难题。对于很多斜杠青年来说,不同职业身份承担着不同的功能,有的用来维持温饱,有的用来满足兴趣。比如,白天在金融行业工作8小时,晚上则从事自己喜欢的写作。斜杠,让他们在多重身份中体验更多元的生活,满足多层次的兴趣。


而互联网的存在,打破了工作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远程办公和线上工作的便利性让斜杠青年们拥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各类职业中,设计、市场/公关/广告这类创意性岗位灵活就业的情况比较多,有斜杠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3.0%、12.4%,位居前两名;其次是运营和法务,有斜杠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0.6%、10.5%。



除了兴趣之外,还有一些研究者认为在斜杠风潮的背后,其实反映的是趋于疲软的全球经济形势,和年轻人越来越强烈的不安全感。选择“斜杠”身份,也许只是因为他们中的许多人不再相信社会的稳定性,也不相信依靠长期勤恳的努力便能获得成功和阶级的跃升。

 

时代变化太快,在计算机学习能力和AI技术日渐成熟的未来,许多人的工作可能会被电脑直接取代。谁也不知道自己现在所从事的职业,哪天就成了夕阳行业,或受政策影响、面临淘汰。因此,斜杠也是年轻人们自我防御的一种手段,希望透过多份工作防止自己陷入“失业就完全失去生存技能”的境地。


 




你的斜杠究竟是理想还是生存?


 

但斜杠青年在成为一种潮流之后,似乎也有走偏的迹象。

 

数据显示,职场中“斜杠青年”青睐的职业主要是以互联网新兴行业为主,其中微商排名第一,达到了47.61%,快车司机和淘宝店主分别位列二三位。可以看到,当前最受“斜杠青年”青睐的职业的共通指出在于低成本且自由性灵活性较高,收入也较为可观。



有超六成的人是为了寻求额外收入来源选择成为“斜杠青年”,而只有四成的人是因为兴趣和对自己的投资去选择多重职业身份。

 


不管是微商、快车司机还是淘宝店主,都是一种单纯的以盈利而存在的职业或副业,表现自我、提升自我反而成了附属于金钱之下的存在,而“斜杠青年”似乎也变成了身兼数职“打工者”的委婉称呼。

 

毫无疑问,这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客观反映了一部分年轻人的经济压力和生存困境。

 

但值得警惕的是,“斜杠”真正的内核在于不断探索,不断追求自我价值的提升。当它被当作一种不得已的生存选择,可能会令人们在每一份工作中浅尝辄止,无法有所建树。





就像托克维尔所说的那样“这是一个激烈的社会而不是一个深刻的社会。这是一个广泛的社会而不是一个多样的社会,人们追逐实际却又不脚踏实地。在这样的社会中,心灵应该如何安置?理想应该如何寄托?”

 

真正的斜杠者,脚踏实地且精力过人。他们大多在自己的主业上扎实而成功,当自身的效率和技能达到一定水平,才有足够的资本为自己争取到足够的空闲时间和发展空间,从而开始慢慢拓展自己的第二、第三、甚至是第四份职业。

 

忽略了其中内核,仅仅追求“多重职业多种身份”的外在形式的年轻人们,总是津津乐道于自己同时干了几份兼职,体验过了多少种生活。但对于可以全身心投入并为之奋斗的事业,他们似乎找不到方向。

 

 




作者 | 郑艺阳

编辑 | 郑艺阳

设计 | 梁海虹

数据来源  时代数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58同城、麦可思-中国2013-2017届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智联招聘、齐鲁人才网、《招聘职场“闪辞”专项调查、Linkedin《第一份工作趋势洞察》




  • 合作、交流请关注微信公号时代数据




延伸阅读



商业





财富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