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股龙头拼“研值” 千亿军团扩至9家

2019-11-05 03:20:25
来源: 时代周报
头部药企的研发投入,无疑是整个行业的创新风向标。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最近两年来,恒瑞医药、中国生物制药、石药集团等为代表的头部药企,在研发领域的投入大幅提速。

时代周报记者 章遇 发自深圳

三季报收官,医药“大白马”集体暴涨。

10月31日,药明康德(603259.SH)早盘高开高走,不到半小时打上涨停板。11日4日,其股价继续向上,盘中摸至年内新高98.50元/股,最终报收97.10元/股,总市值1590.21亿元。

无独有偶,“一哥”恒瑞医药(600276.SH)同样涨势如虹,总市值冲破4000亿元大关。至11月4日收盘,恒瑞医药市值达4077.83亿元,在医药板块一骑绝尘。

与此同时,爱尔眼科(300015.SZ)、石药集团(01093.HK)、药明生物(02269.HK)等多家细分领域龙头药企亦在资金的热捧之下,股价纷纷创下新高。至此,A、H两地医药板块“千亿阵营”成员扩增至9家。

其中,A股方面,在创新龙头恒瑞医药和药明康德之外,迈瑞医疗(300760.SZ)、爱尔眼科、云南白药(000538.SZ)的总市值分别达2186亿元、1299亿元、1108亿元。

港股方面亦不输阵,中国生物制药(01177.HK)以1457亿港元领衔,紧随其后的翰森制药(03692.HK)、石药集团以及药明生物,总市值分别达1366亿港元、1236亿港元、1075亿港元。

业绩与股价齐飞

“三季报窗口期的这波‘白马’上涨,多是因为业绩超市场预期,龙头企业增长强劲,印证了强者恒强的行业格局趋势,机构抱团‘大白马’的逻辑未被打破。”11月2日,深圳某私募基金经理陈立(化名)对时代周报记者分析指出。

时代周报记者统计,在A股千亿元阵营中,5家头部企业在今年前三季度合计实现营业收入679.81亿元,净赚101.16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口径)。除云南白药之外,其余4家药企均保持了营业收入和利润的高位增长。

具体来看,恒瑞医药2019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69.45亿元,同比增长36.0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7.35亿元,同比增长28.26%;扣非归母净利润35.36亿元,同比增长27.25%。这份财报引起了资本市场强烈反应,恒瑞医药放量大涨。

“恒瑞三季度增长提速,创新药品种的推动作用明显。在老品种稳定增长的基础上,新获批的创新药品中开始快速放量,对销售收入贡献了较大增量。创新能力的逻辑逐渐兑现,给投资打开了更大想象空间。”陈立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药明康德暴涨背后的逻辑亦是业绩大超市场预期。今年前三季度,药明康德营业收入同比大增34.06%至92.79亿元,已接近去年全年营收;归属于上市公司的净利润17.65亿元,虽然同比下降8.46%,但其扣非归母净利润达17.14亿元,同比增长36.88%;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17.73亿元,同比大增93.31%。

国内创新药的研发热潮,刺激了研发外包服务(CRO)市场的需求。作为CRO行业龙头,药明康德的业务量明显提升。数据显示,公司前三季度新增客户超过900家,活跃客户已超过3700家。

医疗服务龙头爱尔眼科同样增长强劲,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77.32亿元,同比增长26.2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31亿元,同比增长37.55%;扣非归母净利润12.35亿元,同比增长34.24%。

事实上,通过“新建+并购”不断扩张,爱尔眼科保持了十年的高增长纪录。仅仅是2019年上半年,爱尔眼科就购建了重庆爱尔儿童眼科医院、湘潭仁和、普洱爱尔等14家医院及9个门诊部或诊所。

10月30日晚间,爱尔眼科发布复牌公告称,拟将爱尔产业基金培育的26家眼科医院并入上市公司,同时收购众生药业等持有的4家眼科医院股权。复牌当日,爱尔眼科股价大涨6.02%。

“利用并购基金在体外培育医院,为上市公司储备了大批优质项目,扩大网点布局。按照分级诊疗体系,公司未来十年致力于覆盖中国大部分城乡县域。”10月18日,爱尔眼科副总裁、董秘吴士君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10月30日,国产医疗器械“一哥”迈瑞医疗披露三季报,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23.79亿元,同比增长20.4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6.71亿元,同比增长26.74%。扣非归母净利润12.95亿元,同比增长27.34%。

千亿元阵营之中,只有刚刚完成混改的云南白药出现业绩下滑。财报数据显示,云南白药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16.46亿元,同比增长8.3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5.42亿元,同比增长7.42%;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归母净利润仅为23.36亿元,同比下滑7.3%。

加速转型拼“研值”

自从2015年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以来,向创新转型成为医药行业的主题词。尤其是“4+7”带量采购试点推开后,竞争愈发激烈,仿制药的利润空间在一轮轮“杀价”中被极度压缩。

头部药企的研发投入,无疑是整个行业的创新风向标。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最近两年来,恒瑞医药、中国生物制药、石药集团等为代表的头部药企,在研发领域的投入大幅提速。

以恒瑞医药为例,作为国内最早布局创新药研发的企业,其在2015年、2016年度的研发投入分别为8.92亿元、11.84亿元。而2017年度和2018年度,这一数字陡然飙升到17.59亿元和26.7亿元。

10月9日,恒瑞医药董事长孙飘扬在中国医药企业家科学家投资家大会上表示,公司已经停掉一般仿制药项目,只做创新药和有核心价值的高端仿制药。

这一消息曾在业内引发广泛热议。从最新财报数据来看,恒瑞医药2019年前三季度的研发费用已达28.99亿元,较去年同期大增66.97%,再创历史新高,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达到17.11%。业内人士预计,恒瑞医药今年的研发投入将超过30亿元。

作为港股“老大”,中国生物制药在研发领域的投入规模与恒瑞医药几乎不相上下。数据显示,中国生物制药的研发开支从2015年的13.02亿港元提升到2018年的人民币20.91亿元,每年的投入不断加码。

“未来一段时间内,医药企业的主要竞赛在研发,而研发的竞赛在于专利药、创新药。”中国生物制药执行董事兼副总裁谢炘曾在今年西普会期间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每个企业的决策者都面临一个问题,是把资源更多投放在公司的长远利益上,还是短期利益上。今年能看到更多企业更愿意投入研发。”

2019年1―6月,中国生物制药的研发开支约为16.26亿元,同比增长22.39%,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达13%。这一研发投入规模甚至略高于恒瑞医药上半年14.84亿元的研发费用。

“从研发投入来讲,2015年以前研发投入最大的是中生(指中国生物制药),这几年恒瑞超过了我们。恒瑞的管理团队比较有远见,十几年前就把更多研发资源投入在创新上。中生更务实,以仿制药为主,也做创新。但是从去年开始,我们整个公司投入在研发的经费,创新药已经远远多于仿制药。”谢炘直言。

相对于恒瑞医药和中国生物制药,石药集团的创新布局起步略晚,但从近两年的动作来看,石药与前两者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

2018年度,石药集团的研发费用陡增至15.83亿港元,几乎相当于此前三个年度的投入总额。2019年中报数据显示,上半年公司的研发开支加大至9.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幅达68.52%,占其成药销售收入的10.7%比例。

除此之外,石药还通过对外合作或收购的方式,加快新药研发布局。时代周报记者梳理发现,自2018年以来,石药先后参股收购了武汉友芝友、永顺集团等新药研发平台,并与君实生物、杭州英创、海和生物等建立合作开发与商业化授权协议。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