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的广州力量

2018-12-04 06:05:43
来源: 时代周报
时代周报记者查询广州市统计局数据,广州今年1-10月份的外商直接投资签订合同数达到4530个,同比增长131.2%;外商直接投资合同外资金额高达339.917亿美元,同比增长156.8%。

时代周报记者 谢洋 发自广州

时隔六年,习近平总书记再赴广东考察时,强调要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广东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抓紧抓实办好。

再次站在改革开放的潮头,广州的未来,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建设蓝图徐徐铺开。

“广州是4个国家重要中心城市之一,也是广东省政治、文化、教育医疗的中心。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广州要从产业升级、资源整合、制度创新等方面,发挥对周边城市的服务和辐射效应。”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院长申明浩向时代周报记者指出。

1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指出,要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为中心,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带动珠江-西江经济带创新绿色发展。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穗港澳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张光南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在多中心共融格局下,广州应凭借国际经贸中心、湾区先进制造中心、枢纽型区位中心、区域行政中心和内陆连接等方面的独特优势,进行配套改革,服务大湾区创新发展。”

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提升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增长极功能,广州正在为推进大湾区建设贡献广州力量、实现广州担当。

商事登记改革领跑全国

1978年年底,全国第一个可以自由贸易和议价的国营河鲜市场货栈在广州芳村开业。

放在改革开放的时间轴上看,这标志着广州率先在城市价格改革上实现了破冰。此后40年间,在倡导商品经济、引进外资、制定开发区条例等方面,广州始终走在全国最前沿。白驹过隙,如今,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中,这座千年商都身上的改革血脉和开放基因仍在延续。

“广东省的主要政府部门及政策研究机构都集中在广州,联席会议制度完善、行政决议效率和政策反馈传导效率较高。”张光南指出,广州作为广东省省会和区域行政中心,具有省内行政协调先决条件和政策信息枢纽的地位,要利用好政府集中的便利条件,发挥好政治协调和政策沟通的积极作用。

一个湾区、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四个中心城市,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的难度有别于国内外同等级别的合作区域。在破除制度壁垒、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国际营商环境的打造等方面,广州承担着先行者的职责。

今年7月份,《广东省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行动方案》出台。黄埔区和广州开发区获批全省唯一省级营商环境改革实验区。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出台了信任筹建工作方案,涉及企业注册登记、经营管理和建设工程领域的17个部门204个事项(396个子项),实行“一窗式”管理。10月,《广州市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出台。方案明确了广州市聚焦三项国家级改革试点、三个重点区域改革突破和六项“走在全国前列”的改革举措,着力建设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改革的“广州样本”。在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优化税收营商环境三项国家级改革试点上,广州将全力推进“数字政府”改革,展现审批制度改革的“广州速度”和“广州效率”,推动商事登记“领跑全国”。

深化营商环境改革,提升经济增长动力,以“环境高地”实现经济转型。时代周报记者查询广州市统计局数据,广州今年1-10月份的外商直接投资签订合同数达到4530个,同比增长131.2%;外商直接投资合同外资金额高达339.917亿美元,同比增长156.8%。

“在营商环境方面,广州要尽快与港澳先进的市场体系接轨,抢占内地城市的开放高地,成为改革先锋,使粤港澳大湾区的营商环境优化和共同市场能够尽早建立起来。”申明浩表示,“消除三地通关障碍,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有利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区域共同体,广州在大湾区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核心枢纽地位突显

对标世界级湾区,经济融合发展的前提是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

“纵观旧金山湾、东京湾等国际湾区发展演变历程,不论是作为发展的结果还是规划的起点,湾区一体化发展都要建立在基础设施联通的基础上。”张光南表示,“广州具备极好的空港基础、海空港联动优势、覆盖华南五省和联通粤北地区的物流中转条件,应当发挥好泛珠三角内陆连接功能,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的辐射带动效应。”

广州整个城市最早沿着珠江前航道发展,之后的发展重心移到了以珠江新城为代表的城市新中轴线;珠江航道在黄埔大桥附近转弯,一路向南,岸边是广州大学城、广州国际创新城、南沙,此后,向东进发、向南拓展让广州的发展重心进一步东移,广深港澳在不断拥抱发展中。

9月23日,广深港高铁香港段正式通车运营,坐高铁从广州到香港由原来的100分钟缩短为48分钟;10月24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运营,让珠江口天堑变通途,改变了珠三角的地理格局,粤港澳大湾区真正形成了1小时生活圈。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路网中,港珠澳大桥、广深沿海高速、虎门大桥等重大工程构成了其主体骨架,而预计2019年上半年建成通车的虎门二桥以及规划中总长约41.2公里的广州1号公路,则为大湾区的联通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广州1号公路由现状的京珠高速及规划的南大干线、东部干线组成,串联广州第二中央商务区、南沙自贸区等重点片区,是广州辐射和带动湾区发展的大动脉。

未来,珠江两岸的人流、物流、商流将通过这条A字形1号公路大动脉充分流动,从广州出发到中山、东莞、珠海、澳门之间的交流也将更加密切。与此同时,白云机场、广州南站、南沙港将深度融入大湾区交通网络中。“通过建设国际航空枢纽、国际航运枢纽、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对外沟通核心枢纽地位将更加凸显。”张光南表示。

按照广州市综合交通发展的“十三五”规划,至2020年,广州将搭建以广州为起点的“空中丝路”,与国内、东南亚主要城市形成“4小时航空交通圈”,与全球主要城市形成“12小时航空交通圈”;完善港口码头和航道设施以及集疏运体系,加快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形成“双人字形+三横”(总规模超过1800公里)的铁路网络格局,打造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1小时城际交通圈。

申明浩对时代周报记者指出,目前,广州已经成为对接国内外航线的重要枢纽,并与香港国际机场形成互相呼应的空中走廊,且华南地区的高铁几乎都以广州为枢纽做中转,区位优势十分明显。申明浩强调,空间资源要素整合是广州在大湾区建设中应当承担的职责,“粤港澳大湾区向海而生,沿海地带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心,利用好南沙自贸区在交通、产业和区域战略上的布局,是广州未来在粤港澳大湾区中进行要素重组的一个重要机遇”。

以城市协同推动产业升级

“无论是粤港澳还是以前提的珠三角,粤港澳是9+2,最难的是什么?”广州现代城市更新产业发展中心院长江浩曾指出,粤港澳大湾区最难做的是城市协同,城市协同最难的是每个城市像兄弟一样相处,比如广州把一些产业让给深圳、佛山。因此,产业结构的再调整才需要城市更新,“只有粤港澳大湾区真正动起来,城市协同提到第一高度才需要城市更新,否则的话,迟早也会出现很多城市更新产业空心化。”

想要比肩纽约、东京等世界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面临的挑战不少。曾经,依靠廉价劳动力与土地资源等要素交换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第一批现代化高楼在广州拔地而起,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迫近,加上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要求,原有的产业发展方式已不再适用。在新的全球和国内产业竞争格局中,如何用创新驱动发展,实现从0到1、1到100的突破,成为大湾区亟待攻克的难点。

申明浩指出,在全新的开放时期,大湾区的产业发展将立足于整合全球高端要素资源,以满足本国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的需求。“从要素驱动转变为市场、创新驱动,广州作为国际商贸中心,也要朝这个方向转变。”2018年的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广州的产业雄心:开展“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制定实施IAB产业发展五年行动计划;推动协同创新、供应链创新与应用,加快建设10大价值创新园区,培育发展6个千亿级产业集聚区。

今年年初出台的《广州市加快IAB产业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2年)》亦明确提出,到2022年,全市“IAB”产业规模年均增长15%以上,总规模超10000亿元,其中,人工智能产业的规模将超1200亿元。申明浩表示,广州的服务业和制造业在珠三角城市中占有优势,对周边城市具有辐射作用,“产业的转型升级要抓住互联网和新兴技术驱动的业态和模式,进一步强化自己的服务能力,同时要把握风口,加快布局智能硬件等产业”。

9月28日,广州市召开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专题会议,会议提出将积极参与中央、省推进大湾区建设沟通协商机制,完善穗港、穗澳对接合作机制。协同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深化营商环境改革、加快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高质高新现代化产业体系。

张光南认为,未来广州应加快穗港先进制造和现代服务业合作,促进人才交流。“依托穗港合作示范区,重点推进穗港先进制造合作,充分发挥优势互补,吸引香港科研人才和高端技术人才到广州参与科技创新与创业合作,服务中国制造2025和国家创新驱动战略。”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