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项经济数据探底 宏观政策加码可待

陈泽秀
2020-03-17 03:07:24
来源: 时代周报
“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短期来看总体是可控的,中国1‒2月份国民经济经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毛盛勇在3月26日的新闻发布会表态。

新冠肺炎疫情对宏观经济影响到底有多大?3月1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今年前两个月经济数据。
今年1‒2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2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20.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3.5%——从统计图表看犹如断崖。
但疫情并未伤及中国经济筋骨:1‒2月工业生产虽然下滑,但医疗防护、生活所需物资增长较快,高技术产品增势良好;市场销售虽然减少,但实物商品网上零售继续增长。
“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短期来看总体是可控的,中国1‒2月份国民经济经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毛盛勇在3月26日的新闻发布会表态。
根据毛盛勇的判断,随着国内疫情防控的成效不断显现、复工复产的进度加快,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在不断恢复,前期压抑的一些经济活动会逐步释放出来,“3月份应该会有一个明显的起色,二季度应该会比一季度有明显的回升”。
从政府部门的表态到专家学者的建议来看,“进一步加大宏观政策的力度,对冲疫情影响”已经成为共识。但各方对一季度或全年经济增长的预判存在较大差异,进而给出的宏观政策的发力点存在一定分歧。
“有的人认为保持3%、4%的增长率就足够了;有的认为不够,不能一下子滑下来了,可能会涉及经济稳定、持续的问题。”3月16日,一位匿名的宏观经济专家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今年的经济目标应该不会定得很高,现在最好的情况是疫情能在上半年结束。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经济学院教授刘元春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则指出,目前存在比较大的分歧,反映了百年未遇的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已经超出大家传统的认知范围。
“不会改变长期向好的基本面”
受春节假期的影响,以往消费在一季度的占比较大。但今年疫情防控要求大多数人居家隔离,给消费带来了较大冲击。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130亿元,同比下降20.5%,增速较去年同期回落28.7个百分点。其中,线下消费受到明显冲击,餐饮收入同比下降43.1%,较去年同期回落52.8个百分点。
投资方面,1‒2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3323亿元,同比下降24.5%。其中,制造业投资、基建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三大分项降幅均达两位数,均为有统计数据以来首次同比下降。
消费和投资双双超预期大幅下滑,对工业生产形成拖累。1‒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下降13.5%,大幅不及市场增1.5%的预期值,较2019年12月和去年同期分别显著回落20.4个和18.8个百分点,为历史最低水平。
消费和投资双双超预期大幅下滑,对工业生产形成拖累。1―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下降13.5%,大幅不及市场增1.5%的预期值,较2019年12月和去年同期分别显著回落20.4和18.8个百分点,为历史最低水平。
毛盛勇在新闻发布会上坦言,从数据来看,疫情确实对当前经济运行造成了比较大的冲击。
但他强调,疫情对当前中国经济的影响是短期的,也是外在的,不会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也不会改变中国经济内在向上的发展势头。
“前两个月的经济数据出来后,特别是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开始蔓延,我进一步下调了对一季度乃至全年经济增长的判断,全年实现经济增长在4%―5%。”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王军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当前,有不少研究团队采取不同模型,对中国经济进行预测,但结果测算差异较大。
Wind数据显示,最近一个月,11家市场机构对2020年一季度GDP增速的预测平均值为3.3%,其中最大值为6%,最小值为0%。对全年经济增长的预期也存在较大差异,9家市场机构最近一个月的预判平均值为5.5%,最大值为6.1%,最小值为4.9%。
“谁也不可能精确预测今年的经济增长,悲观与乐观同时存在。”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多位专家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认为,面对疫情,中国应立足强大的国内市场,在宏观经济政策上保持战略定力,接受比正常年份稍低一些的经济增速,在短期逆周期调节和中长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间寻求平衡。
3月10日召开的国常会上强调,“只要今年就业稳住了,经济增速高一点低一点都没什么了不起的”。市场人士认为,这反映出中央开始了为经济增速预期降温,并将重点转移至稳就业上。
“投资和消费都不能偏颇”
毛盛勇明确表示:为了更好地对冲疫情的影响,下一步还会加大宏观政策的调节力度。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就业优先的政策,要进一步加大力度,这是基本的政策取向。
不过,由于全国两会的推迟,中央并非公布今年经济增长的目标,加上各机构对经济增长的预测差异较大,导致对宏观政策的具体建议也存在较大差异。例如,近期,以5G、数据中心为代表“新基建”是否能成为拉动今年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成为专家学者热议的话题。
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恒大研究院院长任泽平近日撰文指出:对冲疫情和经济下行,其实最简单有效的办法还是基建,“新基建”短期有助于扩大需求、稳增长、稳就业,长期有助于释放中国经济增长潜力,提升长期竞争力,改善民生福利。
但刘元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新基建是稳增长的重要举措,可以成为“先锋”,但实际上是“小马”,很难承担“拉大车”的功效。
根据刘元春的估算,2020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会接近60万亿元,基建在投资规模中占比不会超过20%,而新基建在基建中的比重估计在10%左右。
王军分析,地方隐性债务扩张受限、卖地收入可能减少、经济下行税收承压都对基建投资形成制约。
毛盛勇在发布会上也对“新基建”做出了回应:“这个问题的核心其实还是下一步宏观政策的基本取向”。他认为,内需是主动力,但是内需中投资和消费都不能偏颇,投资的领域和空间更多聚焦于补短板、强后劲,推动产业升级,推动供给水平和供给能力提升。
此外,在提振消费方面,政策建议也存在分歧。王军认为,零售、餐饮等受疫情影响较大,老年群体、低收入群体等是消费的弱势群体,建议对这些特定行业及特定群体发放专项、定点和有期限限制的消费券。但贾康认为,此前局部地区曾经发放过消费券,但效果不佳,发放消费券缺少好的经验。
在接受采访的多数专家认为,宏观政策应对经济进行适度的、必要的刺激,但要防止出现盲目扩张导致经济结构扭曲、产能过剩、负债率过高等后遗症。
贾康也提醒,在对经济进行必要刺激的同时,经济结构的优化要紧抓不放。“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结构的优化不是靠少数政府官员规划出来的,整个体制要继续转轨,在深水区把改革的硬骨头啃下来。”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