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大奔门”“天价饭局”争议背后,商业味岂能盖过文

2020-01-18 18:50:49
来源: 时代周报
毕舸(特约评论员)

临近岁晚,故宫又上热搜。

1月17日,一则“女子闭馆日开车进入故宫太和门广场”的微博,引发网友关注。新京报记者联系到涉事奔驰车车主。其回应称,“故宫邀请的一个活动,具体什么活动我不知道,一些被邀请的,可以从西华门开车进去。”

为何本应禁车的故宫,仅因为某个活动就可以为部分人大开宫门?

就在数天前,先是有消息称故宫推出每桌6688元年夜饭,然后没多久,又有报道称故宫年夜饭已经取消。据报道,推出年夜饭的故宫角楼餐厅为出租经营。而这并不是这家餐厅首次被叫停餐饮服务。2019年2月,该餐厅曾因供应火锅而引发争议,随后经营不足一个月即被叫停。

故宫搞活动大奔随意走、一桌6688元的故宫年夜饭到底合不合适,这个见仁见智。

但更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当下的故宫确实在推动世俗化、贴近年轻一代消费潮流上花了不少功夫,比如各类周边产品的热销,和互联网公司推出有趣的H5等,也吸引了不少眼球,获得了不错的经营业绩。

然而,故宫毕竟不同于其他文化类IP,它本身带有深厚的历史沉淀,也被视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当初故宫向全民开放,成为游客去北京必去的景点之一,是打破了以往故宫专属于皇权的等级化藩篱,让这一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人人可享的公共资源。那么,这几年故宫在市场化或者说商业化的探索,也需要不断加以总结,逐步厘清对应的边界。

文化与市场不是天然对立,通过适度市场化运营,不仅能获取一定的经济收益,同时能让各类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审美契合,形成更为广泛的传播度,也让更多人形成对其的认知,为文化传承提供助力。这已经成为文化界的共识。

然而,文化与市场又不能完全浑然一体。毕竟,文化有形而上的上层建筑属性,不能完全用经济数据来衡量。而作为文化产业的主管者,需要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否则就可能造成失衡。

正如这几年某些文化遗产商业化气息过浓引发公众质疑,类似于少林寺拟上市、故宫角楼餐厅卖火锅引发的争议,恰恰在于打破了这种平衡度,让人们感觉闻到过浓的商业味,失去了少林寺、故宫应有的文化味。

文化味当然是比较微妙的定义。如果让我来判断,故宫的文化味在于其某种长期塑造的仪式感。从当初皇家为了捍卫权力尊严所设立的堂皇宫殿,到如今游客参观时看到的各类古玩字画、庄严雕塑,其实都是在传递明确的信息:故宫不仅是多个朝代的最高权力象征,更浓缩了中国文化的大量精髓,而这些基本在当时都属于最高等级的精神产物。

设想一下,如果全国乃至世界其他国家的游客到了故宫,鼻子里充斥着火锅的牛油味道,还有此起彼伏的小贩叫卖声,那么对于故宫的仪式感是否荡然无存?而人们之所以花钱购买门票参观故宫,难道只是为了获得与其他商业场所雷同的体验?

也因此,为何故宫卖火锅、“天价”年夜饭触碰了公众的敏感神经?在于大多数人仍然将故宫视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不愿意让它的形象认知降格为社区公园。而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故宫进行修缮,同样也是确保其仪式感、神秘感不会被破坏。

因此,故宫一旦陷入泛商业化,也就必然会遭到很多人的抵制。

让文化遗产保持更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这也是世界惯例。比如在文化遗产同样众多的法国,1962年法国推出了《马尔罗法》,使得遗产保护的对象首次扩大到城市的整个街区,规定一个历史街区不仅要保护其外立面还要更新室内,修复的时候必须和街区特有风格保持一致。在景区景点的规划和管理上,不会为经济利益而牺牲珍贵的文化遗产。相反通过发展旅游挖掘文化内涵,使其更好服务于社会公众。

曾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的故宫,有数据称仅仅从2012年1月至2018年6月,累计接待观众就达到1亿人次。无数人慕名而来,在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领略中华文明千年之美,这是中国文化的荣光,也是国人心心念之的非世俗符号。而作为故宫的管理者,就需要做好“故宫味”,尤其是在市场化探索中,事先需要更多的充分论证,多听听文化专家和公众的意见,不可草率决策,造成类似于“天价“年夜饭之类争议。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