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过半,“反向春运”日益成为过年新选项

来源: 时代周报
郭广钢(自由撰稿人)

1月10日,春运正式开启。这意味着,一年一度的大规模人员迁徙,又一次在中国大地上演。回家,成了亿万国人共同的期待。 

不过,“家”正在从老家的概念扩散开来,让父母与自己在城市里过年,成为眼下相当多城市新居民的选择。近几年,“反向”春运的客流持续增长,今年仍不例外。 

近日,在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指导下,高德地图发布《2020年度春运出行预测报告》,报告显示,2020年春运高速拥堵程度或为近3年来最高。

同时,机构预测2020年春运全国旅客发送量预计将突破30亿人次。日益增多的出行人数,是对交通运输硬件、软件的又一次“大考”。返乡火车票购票难、机票贵,让一部分试图回乡过年的人望而却步。 

与之形成对照的是,“反向春运”日益成为政策鼓励和居民出行的选项之一,国家发改委等部门日前在《关于全力做好2020年春运工作的意见》中,还特别要求铁路推行回空方向列车票价优惠措施。这是“反向春运”首次写入春运工作指导意见,不管从历史经验,还是从目前的国家政策来看,“反向春运”的路都相对通畅。 

春运,这一独属于中国人的词汇,在四十年前第一次出现在《人民日报》上。而在这四十年里,春运大军从千万人次增加到超过30亿人次,主流的交通方式从绿皮火车到汽车、火车、高铁、航空多维度运输,春运方向从返乡潮转变为进城热,但没有变化的是,团聚起来的依然是那份温暖。 

曾经,国人口中的团聚都是回到老家,一家人在大年三十晚上,吃个团圆饭、看看央视春晚、新年里串串亲戚。这是老一辈人对于过大年最直观的概念,甚至是很多人一辈子都不曾改变过的过年方式。 

但现在这些都发生了变化。首先是时间安排,我国的春节假期一般是从除夕当天开始,很多人来不及回家,而父母提早动身前往子女处团聚,更容易安排也更便利;其次,旅行过年从新鲜事物,变成了平常事,越来越多的在外工作的人,选择带父母去到他们只在电视里见过的城市,一起感受当地的过年习俗;最后,则是城市机会的体现。 

随着交通运输工具的完善,人们的活动半径逐渐扩大,工作地到老家的距离,也越来越远。在此过程中,有相当多的城镇、农村大学生,以及在外务工人员,凭借着自己的打拼,努力留在了城市,并建立了家庭,具备接父母到城市过年的条件。 

“反向春运”的趋势日益明显,也必然对铁路、公路、航空等运营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少高铁站全面推行电子客票,而老人运用这些新技术力不从心,车站有没有安排足够细致的辅助?老人进城,一般都会携带相当数量的家乡特产,上车下车不易,志愿者的服务是否到位?当交通部门将大多数人力都投入到春运,反向客流同样需要与正向同等的服务。 

在中国城市化进程过半的当下,城市生活日益成为主流而固化下来,“反向春运”必然逐步被国人接纳,实际体现了当代社会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微妙转变。 

无论是返回生长之地,或者接父母到追梦之地,亲情并没有因为方向的变化产生不同。春运是一个双向车道,朝着哪一个方向出发,我们到达的都是家。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