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中国加速度 70年交通迭代史

2019-11-12 04:16:28
来源: 时代周报
70年来,中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居民出行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交通运输业发展成绩斐然,在世界交通运输史上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速度”和“中国模式”。

时代周报记者 陶亦谦

中国交通体系的体量和潜力正在引起世界关注,尤其在资本的推动下,中国正朝着交通强国的目标进发。

证监会11月8日公告称,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首发11月14日上会。这意味着,京沪高铁正式迈出A股第一步,铁路资产证券化有了新突破。

京沪高速铁路于2008年4月18日全线正式开工建设,2011年6月30日建成通车,正线长1318千米,是世界上一次建成里程最长、技术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

京沪高速铁路连接着“京津冀”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区,沿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和最具潜力的地区,也是运输最繁忙、运量增长最迅猛的交通走廊。

数据显示,2019年1―9月,京沪高铁实现营业收入250.02亿元,净利润95.2亿元。若500亿元募资顺利,京沪高铁将成为A股史上第五大IPO。

然而,这条堪称中国最繁忙也最赚钱的高铁线路只是当下中国庞大交通系统的一部分。交通,对于一个国家的运行和发展都极其重要,对于国土广袤的中国而言更是如此。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其国内交通网络的延伸和改造,对国内生产资料的分配,国内区域差异的改善、生产力布局的优化和城镇化进程,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国交通设施百废待兴,尤其是交通基础建设就一直落后于经济发展的要求,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经过数十年的建设,尤其最近40年来,中国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不懈投入,无论是在交通基础设施、运输服务质量、技术装备等方面,还是在发展理念转变、体制创新、市场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

正因为此,在2019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规划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强国。按照这一定义,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人民满意度明显提高,支撑国家现代化建设能力显著增强;拥有发达的快速网、完善的干线网、广泛的基础网,城乡区域交通协调发展达到新高度;基本形成“全国123出行交通圈”(都市区1小时通勤、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基本实现交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交通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到本世纪中叶,计划全面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全面服务和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人民享有美好交通服务。

新中国成立之初,自行车也是稀罕物

尽管当下交通建设取得如此成就,然而,回顾数十年走过的交通建设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尽管之前因为战时经济的需求也修建了不少公路,基本实现了国内主要城市之间的连通,但是由于轰炸或者维护不善以及自然灾害等种种因素,这些公路都存在着各种问题,而且没有护栏和警示标识,导致事故常常发生。

轨道交通同样也面临困境,每百平方公里土地上平均仅有公路0.84公里,很多城市之间都没有铁路连接。而且那时的轨道也好,火车也好,配套的服务与设施设备也好,与现在的条件都有着天壤之别:从成都到北京,要翻山越岭,不休不止走上好几天。那时的坐票有限,大多数人只有买站票,而站票也意味着这些人只能靠着车皮或者行李度过车上的漫漫长夜。

然而最为惨淡的则是民航行业。1950年我国仅仅拥有36个机场,12条定期航线,7个定期航班通航城市和只有1.1万公里的年总里程―相当于每年只往返北京和上海10次不到。那时的普通老百姓,大多数连我国的民航客机都没有亲眼见过。

人们的日常出行同样也受到时代的限制。那时整个新中国上下也只有5万辆汽车,平均每8000人才有一辆车。自行车那时也是稀罕物,不仅需要凭票购买,而且当时还不是一般人的消费水平能够承担的消费。一般百姓的主要交通工具是“11路”和电车。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公交车大多都是有轨电车,因为其独特的铃声而被人们亲切地称作“铛铛车”。而有轨电车受环境、车况以及公路配套设施的影响较大,行驶的范围有限。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956年,人们以匈牙利伊卡路斯汽车为模板,改造并研制成功了第一代无轨电车,而“铛铛车”也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新中国初期普遍使用和发展电车的理由也十分无奈:因为新中国刚成立时,没有自产的石油,全部依赖进口。

同样发展面临巨大困难的是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尽管毛主席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要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但受到技术,资金,以及技术等多种因素限制,直到1965年才开始破土开工,发展道路十分坎坷。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明确提出首先要创造一些基本条件恢复交通运输,主要是在原有基础上改造和新建了一批铁路、公路、港口码头、民用机场,提高了西部和边远地区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覆盖程度,疏浚了主要航道,新开辟了国际、国内水路和空中航线,扩大了邮政网络,增加了运输装备数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然而由于当时极低的机械化水平,施工建设主要依赖人工,“一人一辆架子车、一把镐,从早干到黑;遇山开隧道,先用炸药包开路,再拿镐和铲子一点点地挖”是当时公路或轨道建设工人的写照。直到改革开放前,尽管国家也很重视交通行业,但在这一时期内,我国的交通行业总体上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天堑变通途

1978年,改革开放揭开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篇章,交通运输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为了更好地进行经济建设,政府把交通运输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要想富,先修路”这一句话的广为人知,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现象。

截至1984年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92.67万公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十倍之多。国道主干线总里程约3.5万公里,覆盖了当时全中国所有人口1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和93%的人口50万以上的大城市。

到了1988年,我国第一条高速公路沪嘉高速公路建成,此后我国的高速公路以每年2000千米的速度增加,在10多年的发展中,基本每个省、直辖市都有了自己的高速公路。

铁路交通也更加发达,不仅总里程数增加,火车运行速度也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提高。水路交通方面,大型港口建设加速推进,内河航道通航条件明显改善,港口建设步入高速发展阶段。

而民航业在这一时期也取得极大的发展。从原来军民合一、政企不分的民航管理体制,逐渐转变为政企分离、机场属地化管理、多种所有制企业平等竞争的民航管理体制。东航、南航、国航等航空公司百花齐放,通过加强市场竞争,增强市场活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飞机出行,不再像以前那样遥不可及。

这一时期我国的交通运输行业也得到了极大发展。1983年,原交通部提出了“有河大家走船、有路大家走车”,成为交通运输改革的突破口和转折点。1985年,原交通部提出“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一起干,国营、集体、个体以及各种运输工具一起上”。仅仅我国民用汽车的保有量由1978年的135.8万辆猛增到1983年的321.12万辆,无数个体运输户从此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

公共交通工具方面,老旧的电车被新型汽油公共汽车取代,这种新型公交车马力大,运载能力更强,也更加舒适,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好评。同时以上海地铁一号线、北京地铁复八线、广州地铁一号线建设为标志,我国在这一时期真正意义上开始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多样的公共交通方式,使得人们的出行更加方便快捷。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交通运输总体上经历了从“瓶颈制约”到“初步缓解”,再到“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奋斗历程。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本世纪初,我国的交通行业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急速发展,与世界一流水平的差距快速缩小,为中国总体的经济增长提供了极大助力。

科技新时代—迈向交通强国

本世纪初,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上升,我国交通运输行业进入了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新时代。

公路路网四通八达,高速公路建设成效显著。2013年,西藏墨脱公路建成通车,中国真正实现了县县通公路。到2018年末,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485万公里,是1949年的60.0倍。

同时高速公路发展不断提速,实现从无到有再到覆盖成网的跨越式发展。到2018年年末,高速公路总里程14.3万公里,年均增长25.8%,总里程居世界第一位。

铁路的成绩更是明显,在1990年代以来,铁路系统一共实现7次大提速,从时速30公里的蒸汽机车到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速度从每秒八米到近每秒百米。中国铁路不仅实现了量的突飞猛进,运营速度也遥遥领先于世界。随着2008年京津高铁开通运营,标志着我国铁路开始迈入高铁时代。经过近十年快速建设,“四纵四横”高铁网建成运营,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高铁成网运行的国家。到2018年年末,高铁营业总里程3.0万公里,居世界第一位。

水运方面,现代深水化、大型化、专业化码头建设加速推进,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港口的吞吐量更是今非昔比:在全球港口吞吐量排名前十名的港口中,中国港口占有七席。

中国现在也是当之无愧的航空大国,截至2018年年底,中国民航定期航班、航线已达4945条。2018年全年运输总周转量达到1206.53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61173.77万人次,货邮周转量262.5万吨公里,民航运输规模连续14年稳居世界第二。机场建设也迎来了井喷式的大发展,其中的典型代表正是被称之为“世界奇观”的大兴国际机场,其运营管理大量采用最新的智能科技,体现了我国高标准的建设水平和先进理念。

互联网与交通运输的深度融合,让交通运输行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道路货运规模持续扩大,市场主体结构呈现出规范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趋势。多式联运、无船承运、无车承运等货运组织形式快速发展,货物运输及时性和延展性大幅提高,逐步形成便捷、高效的货物运输服务体系。

而以洋山港为代表的智能港口,让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中国的物流运输进入了数字化、高新化的新时代。

随着客运联网售票覆盖面的不断扩大,人们不再需要早起或者熬夜购买车票,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机就能轻松搞定。同时更加舒适,快捷的公交车不再使用汽油或柴油,而是使用天然气等更加清洁的能源。

曾经只在极个别城市才有的城市轨道交通逐渐在大城市普及,截至2018年11月,全国(包括港澳台)共有37个城市开通运营了地铁,运营总里程接近6000公里,稳居世界第一。各种新兴的服务如定制公交、商务快巴、社区巴士,网约车等为人民的出行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与便利。

纵观人类文明史,发达的交通始终是综合国力强盛的重要标志。70年来,中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居民出行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交通运输业发展成绩斐然,在世界交通运输史上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速度”和“中国模式”。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