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资管马太效应初显:大集合转型提速 公募化改造清欠账

2019-10-22 02:49:14
来源: 时代周报
据悉,中信证券此次获批的改造产品与同类型公募产品相比,B类份额和C类份额管理费年费率低至0.6%。该产品也是目前第一只采用了业绩报酬与客户收益同向激励机制的大集合改造产品。

时代周报记者 宁鹏 发自上海

近日,中信证券(600030.SH)、广发资管等多只券商大集合产品公募化转型获监管批文,意味着券商大集合的公募化改造正在驶入快车道。

在此之前,东证资管旗下的“东方红7号集合资产管理计划”(下称“东方红7号”)转型为公募产品,吹响了券商大集合转型的集结号。

事实上,东证资管拥有公募管理人资格,相对而言,近期国泰君安资管以及广发资管等公司的案例更具普适性。

10月21日,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总经理刘亦千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大集合的公募化改造,意在解决相关的历史遗留问题。

多产品近期获得批文

东方红7号的公募化改造,拉开了券商大集合产品转型的序幕。

今年一季度末,东方红7号转型公募的申请材料被证监会接受,大集合改造终于出现了实质性进展。

8月5日,东方红7号获批变更为“东方红启元灵活配置混合型”公募基金,成为首只获批改造为公募基金产品的券商集合资产管理计划。

首批获得公募化改造批文的,还有国泰君安资管旗下的股票型产品“明星价值”、债券型产品“君得盛”和中信资管旗下的1只分级产品。此后,中金公司与广发资管亦获得转型批文。

截至时代周报记者发稿,中信证券、国泰君安资管和广发资管均有两只产品获批。

9月26日,东方红7号正式变更为东方红启元三年持有期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合同开始生效,券商资管首批大集合资管改造计划就此正式展开。

10月8日,中金公司(03908.HK)宣布收到证监会批文,同意中金公司旗下大集合产品“中金增强型债券收益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对标公募进行合同变更,并更名为“中金恒瑞债券型集合资产管理计划”,该产品将成为每个交易日开放、投资债券等固收类资产的债券型公募产品。

10月11日,曾拿到首批公募化改造批文的中信证券再下一城,取得“中信证券红利价值一年持有混合型集合计划”批文。

据悉,中信证券此次获批的改造产品与同类型公募产品相比,B类份额和C类份额管理费年费率低至0.6%。该产品也是目前第一只采用了业绩报酬与客户收益同向激励机制的大集合改造产品。

近日,广发资管旗下两只大集合产品“广发资管乾利一年持有期债券型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和“广发资管消费精选灵活配置混合型集合资产管理计划”获得转型公募化的审核批文。

据悉,这两只产品分别定位为“二级债基”和“混合偏股”型基金,由公司固收和权益投研团队管理。广发资管将启动上述两只产品的合同变更征询工作并将于近期开放销售。

大集合将成历史

2013年以前,券商集合资管依据投资者人数和募资规模分为大集合产品和小集合产品。人数和规模无限制的限定性集合资管及非限定性集合资管归为大集合产品,人数低于200人、规模低于50亿元的限额特定理财产品属于小集合产品。

集合产品的具体优势,在于收费机制灵活、一般以投入自有资金、份额分级等方式设置“保本”机制。参照公募基金进行规范,产品吸引力可能会有所下降,但同时费率也会提高,门槛降低。

2013年6月1日,新《基金法》施行,将证券公司投资者超过200人的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定性为公募基金,纳入新《基金法》监管。

此后,证监会修订《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以及配套的《证券公司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细则》,不再划分大、小集合产品,原大集合业务纳入公募基金体系,不属于券商集合资管监管范畴。

事实上,券商对于新《基金法》的实施已有所反应。据 Wind 统计,2013年5月券商发行的理财产品达到 416 只,创下券商发行理财产品数量的历史纪录。彼时,有业内人士分析称,2013年6月前,券商发行大集合做了最后的冲刺。

不过,由于各类理财产品的规范政策当时尚未明确,未给出具体处理方案。2018年4月,资管新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进一步对公募产品的运作规范提出若干具体要求。

2018年11月30日,证监会发布《证券公司大集合资产管理业务适用<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操作指引》(下称《指引》)。

《指引》对大集合产品进一步对标公募基金、实现规范发展的标准与程序进行细化明确,并给予合理地规范过渡期。

《指引》规定,大集合产品新开展的投资对标公募产品进行投资,对存量大集合产品的公募化管理要求在2020年底完成,这意味着彼时大集合会退出历史舞台。

此外,在规范之前,大集合产品不得新增客户。规范后的大集合产品3年合同期届满仍未转为公募基金的,将采取规模管控等措施。

事实上,券商资管过去两年规模不断下降。集合资管产品规模在2017年第一季度达到顶峰的2.29万亿元,在《指引》颁布之前,已经连续六个季度规模回落,截至2018年三季度存量规模为1.93万亿元。

Choice数据统计,截至2018年11月底,券商大集合产品规模约为8565亿元,占集合资管产品规模的40%左右。

公募牌照壁垒削弱

根据《指引》,未取得公募牌照的整改措施明确。具有公募基金管理资格的13家券商,可将相关大集合产品申请变更为公募基金存续运作;未取得公募牌照的券商,变更管理人为控/参股的基金公司以完成规范化。

目前,尚无券商将旗下的大集合变更管理人。此前曾有券商研报指出,对参控股公司持股比例相对较低的证券公司,若将产品过渡给参控股公司,利益分配难以协调。

与东证资管不同,国泰君安资管和中信证券资管均保留集合计划的形式,参照公募基金运作方式进行产品运作。

刘亦千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大集合产品变更管理人,需要调整的方面太多,不仅涉及投研团队的人员架构,券商的考核机制也与公募基金不同,这些方面都可能带来较大隐患。

券商资管大集合改造逐步落地,降低产品投资门槛同时提高宣传力度广度,有利于产品规模迅速增长。

9月9日,中信证券旗下首只公募化大集合正式开售。9月16日,国泰君安资管旗下第一只大集合转公募的产品开始销售,该产品规模很快达到120亿元。

此外,大集合的公募化改造,或许意味着券商持有公募牌照壁垒将会削弱。

10月21日,好买财富研究总监曾令华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大集合的公募化改造意味着一些券商资管公司虽无公募牌照,但旗下有公募产品。参与者越来越多,在让所谓“牌照红利”贬值的同时,也能促进公募行业的优胜劣汰。

他表示,对于资产管理行业而言,公募业务与私募业务本身并不存在太多壁垒,能否在行业里占有一席之地,最终要看参与者的主动管理能力。

刘亦千表示,相关券商拿到了公募产品的批文,只是为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并没有新发公募产品的机制。此外,大集合转公募,对于产品本身也有一些要求,要求产品本身的运作和客户欢迎度比较好。

联讯证券分析师李兴在9月22日发布的研报中指出,大集合产品纳入公募监管体系,利好资管行业长期健康发展,但同时也要面对100余家公募基金的激烈竞争,更加考验券商资管的主动管理能力,主动管理转型步伐领先的券商将更为受益。

事实上,券商资管领域的马太效应已经初步显现。

根据中基协公布的资产管理业务统计数据,今年二季度资产管理月均规模和主动管理月均规模前三的券商均为中信证券、华泰证券(601688.SH)和国泰君安(601211.SH);头部券商主动管理能力更强,国泰君安、广发证券和光大证券主动管理占比均在45%以上。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