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有所居 中国住房制度改革七十年

2019-09-30 10:44:29
来源: 时代周报
我国住房保障体系建设,随着住房制度改革和住房市场化、商品化的进程而产生,并不断推进。

时代周报记者 杨静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从农村到城镇,从平房到楼房,从福利房到商品房,新中国成立的70年,是人民生活翻天覆地变化的70年,更是中国房地产业洗礼变化的70年。

1998年7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住房供应体系,继续推进现有公有住房改革,培育和规范住房交易市场。”《通知》称。

与计划经济适应多年的福利分房制度寿终正寝,房地产市场化改革拉开序幕。

更令王石不曾料到的是,2003年全国首次房地产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作用。当年国发(2003)18号文,对房地产支柱产业的地位,予以确立。

至此,房地产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了拉动内需强有力的抓手。

变化虽大,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未改变。行至当下,“房住不炒”、“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为住房回归居住属性奠定了基础。住有所居的基础上,中国房地产业也正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住房事业在曲折中砥砺前行

一路走来,中国住房制度的改革不断推进前行。

新中国成立初期,各项政策都在为落实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在经济发展上实现赶超型发展而服务,住房政策亦不例外。

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实行实物福利分房制度。土地归国家所有,无偿划拨;房屋建设由国家统一投资、统一建设、统一分配和近乎无偿使用。

直到改革开放前夕,全国190个城市人均住房面积仅3.6平方米,缺房户有869万占城市总户数的47.5%。存量房中还存在大量危房和棚户区。住房问题到了亟待解决的时刻。

“解决住房问题能不能路子宽些?”邓小平也发出疑问,他在1978年和1980年的关于房地产和住房制度的两次讲话,为这一亟待解决的民生难题指明了方向。

住房制度改革、土地有偿使用、房屋商品化和城市房地产综合开发四大政策开始确立。诸多创新的第一步开始迈出:1979年第一个商品住宅项目获批、1980年第一家房地产公司成立、1985年第一笔住房按揭贷款发放、1987年第一宗土地公开拍卖……

来自学界的声音认为,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房地产发展以2004年为分界线。

“之前以推进公房私有化、让住房制度彻底完成市场化和实现双轨制并轨为主要任务。此后则进入了住房市场频繁调控、稳定房价,并注重住房保障体系建立的双重目标时期。”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嘉华教授陈杰在最新文章中指出。

进入21世纪,住房保障更加成为住房政策的重心所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微曾表示,我国住房保障体系建设随着住房制度改革和住房市场化、商品化的进程而产生,并不断推进。

事实上,随着住房保障工程的大力推进,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也正在形成。

自2008年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以来,到2018年底,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合计开工约7000万套,通过住房保障工作,约2亿困难群众圆了“安居梦”。

房住不炒 深化改革

房地产回归居住属性,是业内的一致呼声。

在不久前的第十一届中国房地产科学发展论坛上,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会长冯俊表示,“过去,房地产业的发展解决了人民群众住房极度短缺问题。以住宅为主要产品的房地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内在根本动力是人民群众改善居住条件的迫切需要;今后,房地产业的发展是为了人民群众居住得更舒适、更幸福。”

一系列的举措也在与时俱进。2016年年底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随后2016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房住不炒”的定位。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就住房发展提出新的思路与目标:“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十九大进一步明确,无论“房住不炒”,还是“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归根到底,都是为实现“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而服务的。

“房地产在促进经济发展、促进城乡人口流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住房不平等也在拉大、住房财富分化也在加快。这不仅给宏观经济稳定和金融安全带来巨大的风险隐患,也造成了城乡新二元结构加剧、社会阶层分化等诸多社会问题。” 9月23日,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理事李骁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继续深化改革势在必行。

在李骁看来,还是要解决好住房的民生属性和商品属性的协调,平衡好居住功能与投资功能的冲突。

另一方面,陈杰也指出,除此之外,还需要不断探索出一套完整周密的制度设计。

“人民群众对美好居住的向往,才是房地产业发展的动力。”冯俊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