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商学院“超级央行周”观察: 五国央行随美降息! 全球

2019-09-20 09:50:45
来源: 时代商学院

分析师 陈佳鑫

距离7月31日宣布降息25基点,结束长达近4年的加息周期仅仅月余,9 月 19 日凌晨,美联储再度宣布降息25基点至1.75-2.00%。

美联储再度降息,并未出乎市场意料。 

继上周欧洲央行宣布降息并从11月起重启量化宽松后,本周全球将进入“超级央行周”,美国、日本、瑞士、英国、印尼、挪威、南非等国央行将陆续公布最新利率决议,市场普遍预期美国本月宣布再次降息的可能性较大。 

美国再度降息落下实锤,各国央行反应不一。

日本、瑞士维持利率不变。挪威则将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至1.50%,为近五年来的最高水平,出乎多数经济学家的预料。而巴西、沙特、约旦、阿联酋和印尼五国则选择跟进,宣布下调利率。 

至此,自今年1月份加纳率先降息100个基点开始,全球已有30个主要国家宣布降息。 

本轮全球降息潮是否意味着新一轮全球降息周期再启? 

上一轮全球降息周期2007年开启

把时间轴拉回到全球难忘的美国次贷危机事件,美联储拉开了当时全球降息周期的序幕。 

2007年9月,美联储宣布把联邦基金利率从5.25%下调50个基点至4.75%,开启了降息之旅。而后的15个月又经历了9轮降息,利率从4.75%迅速下降至2008年12月的0.25%,下降速度与幅度都十分惊人,几乎到了降无可降的地步。

日本央行紧随其后。2008年10月,日本央行利率决议把基准利率从0.5%下调20个基点至0.3%,紧接着2个月后又把基准利率下调至0.1%。 

欧洲央行随后也选择迅速跟进。2008年11月,欧洲央行把隔夜存款利率从3.25%下调50个基点至2.75%,一个月后继续下调至2.00%,两个月后下调至1.00%。2009年4月,不到半年时间,其基准利率从3.25%一路下降至0.25%。

中国的降息周期亦是从2008年10月开始的,当时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从从4.14%下调至3.87%,而后2个多月内又连续下调三次,利率迅速下降至2.25%。

微信图片_20190920094211.jpg

可以看出,上一轮的全球降息周期中,世界主要经济体的降息节奏具有一定的同步性。

尽管美国拉开上一轮全球降息周期的大幕,但并非每轮美国降息周期都会得到全球央行的跟进。

历史上,不管降息幅度大小,美联储有过6轮完整的降息周期,分别从1984年、1989年、1995年、1998年、2001年与2007年开始。 

事实上,美联储的降息分为预防式降息及衰退式降息。 

其中1995年与1998年比较特殊,降息时间持续不到1年,降息幅度也仅有0.75%,通常被大众认知为预防式降息;而其他降息周期降幅较大,至少5%,持续时间也在1年以上,通常被市场研究人员称之为衰退式降息。

而2007年美联储降息后,各大央行也紧接着进入降息周期,这与当时金融危机对各大经济体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密切相关,各国都希望通过推行宽松货币政策来提振经济。

新一轮全球降息周期开启?

本次降息,美联储以 7:3 的投票比例通过本次利率决定,投票的官员当中有两位主张维持利率不变,有一位主张降息 50个基点。 

按照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的说法,美联储继续降息的理由为:“全球经济形势给美国经济前景带来风险和低迷的通胀。虽然家庭部门支出增长较为强劲,但是商业固定投资和出口变得略微疲弱。”

就在美联储宣布再度降息的当天,巴西、印尼等五国央行随即也宣布下调利率,特别是今年以来已有超过30家央行降息,这让市场再度担忧:一个多月内美联储连续两次降息,是否会复制2007-2008年的降息节奏,带动全球进入新一轮降息周期? 

对此,联讯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认为,此轮降息从鲍威尔的表态来看,美联储更倾向于将其认定为类似于1995年与1998年的预防式降息。

但是否预防式降息,仍有待观察。 

若是预防式降息,则降息后,GDP增速不会出现趋势性下滑,要么是在宽松的金融条件下触底反弹,要么是围绕此前的中枢波动。与此同时,由于经济活力重现,就业状况会继续改善,失业率趋于下行。 

若是衰退式降息,则降息后,虽然GDP增速会有短暂的反弹,但拉长至6个月甚至1年或1年以上来看,GDP增速趋势下行的特征比较明显,失业率也随着经济增长动能的变差而趋势上行。

对于我国央行是否会跟随降息的问题,时代商学院特约经济学家、一德期货首席经济学家郭士英表示:中国货币政策有自己的部署和节奏,不会完全跟从美联储的政策节律。相比当前美国的状况,中国不缺钱,主要是在保持战略定力的情况下,在力保“六稳”的前提下,积极进行结构调整、夯实未来的发展基础。至于市场所期待的货币宽松,央行可能会采取比较谨慎的态度。

在郭士英看来,当美联储宽松政策行进到一定程度,当内部调整的压力越来越大(房地产、进出口、制造业等等),中国央行也会考虑在明年开启总量宽松的货币政策。

【声明】本文(报告)基于已公开的资料信息撰写,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未经时代周报时代商学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及微信公众平台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获得授权转载,仍须注明出处。

(联系邮箱:TimesBusiness@163.com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